序幕
1936年8月29日,得知國民黨特務逮捕秘書、東大學生代表、中共地下黨員宋黎和馬紹周、關沛蒼,張學良命譚海率衛隊營包圍和查抄了陜西省黨部,即為“艷晚事件”.張學良乃電請蔣委員長親往鎮壓。 10月22日,蔣中正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并提出一致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拒絕,兩人大吵。 10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為蔣中正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拒絕。蔣介石堅決拒絕其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到東邊去。 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中正,請纓抗戰,遭蔣拒絕。 12月2日,張學良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向蔣中正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華清池。 12月4日,蔣中正由洛陽到抵西安,立即調三十萬中央軍嫡系部隊“進剿”紅軍。張學良與楊虎城再次進諫,遭蔣拒絕。 蔣向張學良、楊虎城表示:要么進兵,要么將東北軍、十七路軍分調福建、安徽。 12月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中正,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 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的群眾游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小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中正請愿示威。蔣中正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后,趕上游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復學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們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張學良于死地”.請愿學生們在華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動了在場了東北軍士,全場愛國情緒高昂。 當晚,張學良找到蔣介石,再次勸蔣抗日,并要求蔣放過學生,但是蔣介石怒稱:“對這批學生,除了拿機關槍打以外,是沒有辦法的”,張聽后大怒,反問道:“機關槍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愛國學生?”張蔣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張學良于當晚決定兵諫。當晚張學良與楊虎城商議,決定發動兵變,命令白鳳翔去捉拿蔣介石,白鳳翔說“只見過照片,沒見過本人,到時候亂軍之中怕出錯誤。” 12月10日,張學良帶著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2日宣布動員令。 12月11日晚,蔣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晚宴,席間,蔣宣布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陜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編輯本段事件經過
12月11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第二天清晨進行兵諫的命 西安事變前夕的張學良和楊虎城
令。 12月12日晨5時,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東北軍到臨潼的華清池捉蔣,蔣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后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面,被發現活捉,十七路軍還扣留了在西安的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人遇難。西安事變爆發。 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于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停止一切內戰。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南京中央于當晚十一點半,召開中常會及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決議奪張學良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會議最后決定剿撫并用,一面以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一面以于右任為陜甘宣撫大使。 十二月十二日晚間,宋美齡在上海初聞西安發生事變之際,就想到澳籍友人端納是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斯峪的記者,他一生的事業在中國,曾贊助過中國的辛亥革命,后來又成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曾為張作霖父子的謀士,與張學良交往密切,也是蔣中正的好友。 蔣夫人請端納到寓所,與孔祥熙共商,端納對于西安一行,認為義不容辭,當晚,即隨同宋美齡乘夜車前往南京。 12月13日晨八點,宋美齡致電張學良,告知端納擬飛西安,端納亦同時電告張學良。 12月16日,國民政府勸誡張學良投降無效后,中國各界函電交馳,要求討伐,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劉峙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哲婋S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并逐漸轉向西安。張學良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請國軍方面暫停軍事行動,避免沖突升級。 此時,張學良觀閱了繳獲的蔣中正日記,明白了蔣中正并非不抗日,而是在積聚實力,事實上蔣中正極渴望抗日雪恥,張學良已深感后悔。 12月17日,原執意殺蔣中正的中國共產黨,得到斯大林指示:堅決要求釋放蔣中正。同時蘇聯消息報、真理報也公開支持蔣中正。經過內部爭辯后,中共最后決定服從斯大林的指示,中國共產黨遂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 12月17日,斯大林指示中共,考慮到蔣介石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抗日力量的重要領導人,希望放蔣。經過內部爭辯后,中共決定服從斯大林的指示,中國共產黨遂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 西安事變后,宋美齡寫給蔣介石的信
12月22日,隨后端納全力周旋,宋美齡、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飛機上,宋美齡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后,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把?”張學良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張、楊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了會談。后由張學良本人陪同宋美齡和端瑞往見蔣。宋美齡拿著一個梅干菜盒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在《西安半月記》中記載,蔣見到宋后,眼淚直流,說:“你怎么來了?如入虎穴矣!”宋美齡勸蔣 西安張學良將軍公館
道:“寧抗日,勿死敵手!”(寧可抗日,勝利失敗你都是英雄,總比因為拒絕抗日而死在叛軍的手里要強)。從此,蔣介石的態度開始轉變。 12月24日,蔣中正接受六項協議。即: 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⑷,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系。 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 但是蔣介石沒有意愿為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東北軍和西北軍有部下向張學良反應不滿,稱:“我們提著腦袋給你干,怎么到最后連個簽字都沒有?”張學良回道:“你們政治覺悟沒我高,蔣介石雖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實力還在,現在既然我們要放他,要把他捧為領袖,那么逼他簽字,他到時還會反悔,現在要一個君子協議也很好。”張學良的這個提議遭到了楊虎城的反對,最后是在共產黨人周恩來的勸說下,楊虎城才同意張學良的“不簽字放蔣”的提議。 12月25日下午,蔣中正乘飛機離開西安,張學良親自陪同。當日抵洛陽。離開西安前,張學良留下手令,把東北軍交給楊虎城指揮。 12月26日,蔣中正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扣留。
結果以及影響
西安事變后停止了內戰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西安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獲得了休整的機會。 西安事變后,日本軍加速了其侵略中國的計劃,并在西安事變后之七個月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開始“搶關東”,毛澤東決定將中共內部所有跟東北有關聯的人全派去東北工作,其中包括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國民黨方面,有人建議重新啟用張學良。與此同時,中共卻首先正式提出要求張學良回東北的要求。由于張氏父子在東北的聲望很高,國民黨中央曾經草擬立案:任命張學良為東北行轅主任,胡宗南為東北行轅副主任,蔣經國為遼寧省政府主席兼遼寧省行轅秘書長“,但此議案被蔣介石拒絕,反而啟用熊式輝主持東北工作,后來蔣介石此舉被很多國民黨內部官員視為蔣在東北走錯棋的第一步,為最后失掉整個東北埋下了伏筆。國民黨的大多數精銳部隊在東北被中共全殲后,其在全中國的戰局演變成兵敗山倒之勢,迅速丟失了整個中國。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送蔣到南京,抵南京后被軍事法庭審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隨后被特赦,張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長期軟禁,由于抗戰期間國軍不斷失去領地,張被軟禁的地點也經常變遷,其被軟禁的設施環境也隨之變化。
楊虎城被送到國外后,秘密潛回香港打算參與抗日,但被國民黨逮捕,并于1949年,楊虎城及其子女、衛士、秘書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軍統局人員殺死,后被證實這次屠殺行動的直接指使者是毛人鳳。 斯大林釋放蔣經國回中國。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后背重傷,終身不愈,后半生依靠拐杖或者要人攙扶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