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即以神圣的火照歲而祈年,以火色占農事:以火炬之明暗,占年歲之豐歉。除了各民族口頭流傳的節日傳說之外,漢文文獻均如是說:師荔扉《滇系》云:“火把節即星回節,六月二十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通省皆然。”許印芳《五壙雜俎·星回節考》亦謂:“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業,各照所適,求利益于大光明中。”“倒樹當門臥,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袁嘉谷《石屏縣志·天文志·歲時門》卷一也說:“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燭天,占歲之豐兇,明則稔,暗則災,幼者各燃松炬相斗,以勝負卜村之吉兇。”除文獻記載以外,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兇。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于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