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猜燈謎的由來
燈謎,又名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
燈謎是我國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傳統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于列國分爭,有不少游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
如<<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瘦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
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并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后,才有了"謎"字一稱.
開始的謎流行于口頭說猜,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花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
----------------------
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氣。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
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么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
你又怎么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后,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
以上這篇是猜燈謎的由來。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燈謎盡在:燈謎望大家多支持本網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