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紀念雷鋒,越是復雜多元的環境,越凸顯精神追求的價值。精神修養固然無法取代物質創造,但愈是衣食豐盈、倉廩充實,愈是引發人們對終極追求的思考。人為什么而活?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么?我們到這個世界匆匆走一遭,應該收獲什么、創造什么、留下什么?理想的刪繁就簡,信仰的返璞歸真,雷鋒,這個只活了22年的年輕人,為我們樹起一個參照的標桿。
我們學習雷鋒,因為他啟示我們,崇高并不遙遠,幸福在行動中。在北京,雙寺胡同有一所雷鋒小學,每周固定宣讀續寫《雷鋒日記》,堅持了整整39年。在云南保山,老書記楊善洲將一生所得傾囊捐出,留給老伴的唯一遺產僅有4萬元獎金。在遼寧鞍山,郭明義和他的“愛心團隊”在微博與現實之間忙碌奔走,以“當代雷鋒”的正氣匯聚起粉絲們溫暖向善的洪流。他們把雷鋒的“戶口”落在自己家,也就已把精神的標尺與高尚取齊。
斗轉星移,世事滄桑,但在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里,總有一些東西“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它是家園的基石,是大廈的梁柱,就如雷鋒精神之于新中國的價值世界,歷久彌新,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