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標題:懷念民族魂(用瀟灑的字體寫“懷念”,用較大、顏色較深較規范的字體寫“民族魂”)
板塊的小標題:民族之魂--魯迅先生(其實就是介紹)
內容:魯迅1881年生于浙江紹興。再經歷了諸多變故后,他最終棄醫從文,志在對國民予以根本的療救,“改變他們的精神”.魯迅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仍能保持著強大的藝術創造力筆耕不輟。從1907年發表第一篇論文《人的歷史》,至1936年逝世,魯迅先生始終都關注與思考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如果說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那么我們的民族則不能沒有魯迅--他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小標題:直面人生、向善求真--魯迅作品特點
內容:相對時代和民族,魯迅都是超前的,其作品中蘊藏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他雖骨子里透有悲切與彷徨,但始終進行著絕望的反抗--對人精神創傷與病態的開掘,使魯迅小說在卓絕的語言張力和文章結構之外更有一種內力:它顯示靈魂的深。世人從作為精神界戰士的魯迅那里得到震驚和自省時,較少注意魯迅對“至誠之聲”及“溫煦之聲”的呼喚。魯迅的文字能夠幫助人們領會其全部作品中除國民性批判之外,更為深微的關切與關懷
小標題:魯迅名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3、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4、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5、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6、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7、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8、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小標題:名人名言
1、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2、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4、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5、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8、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9、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10、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11、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12、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類總不會寂寞,以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從來如此,便是寶貝……
15、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17、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18、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20、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
21、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3、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24、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25、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26、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27、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28、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29、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30、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31、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32、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33、懷疑并不是缺點?偸且桑⒉幌聰嗾Z,這才是缺點。
小標題:魯迅著作
內容:小說集:吶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故事新編(1926-1935)小說集都是化年代的。
雜文集:而已集(1927)、華蓋集(1925)、華蓋集續編(1926)三閑集(1927-1929)
散文集:野草(1924-1926)、朝花夕拾(1926)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贰ⅰ栋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