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是中華文明較早的發祥地之一,悠悠數千載,出現過眾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聊城的這些名人。
聊城名人 伊 尹
(?~前1713) 商初大臣。名伊(另說名摯)。今莘縣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教民種谷植桑,后為成湯重用,輔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湯尊之為阿衡、保衡。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東曹縣南),享年百歲。據莘縣舊志記載:“莘之北門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傳伊尹躬耕處也。”又載:莘亭建自漢時至清康熙年間,亭基仍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東昌府知府程光珠訪求古跡,親書“莘亭伊尹耕處”6個大字,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圣作物睹,龍虎云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以永志之。
聊城名人呂才
(600~665) 唐初哲學家。今高唐縣人。出身平民家庭。勤奮好學,學識淵博,精通陰陽、方技、輿地、歷史等,尤長于樂律。29歲時,由魏征等人舉薦入弘文館,后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貞觀三年(629),奉命刊訂《陰陽書》,共100卷,頒布天下。他認為“極微”和“氣”是世界的根源;客觀事物的規律產生于具體事物之中;物質世界發展變化的原因在于物質世界內部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矛盾運動;學習是取得知識的惟一途徑。其觀點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呂才一生著作甚豐,大部已散佚。貞觀初年,他曾受詔參論樂事,為《秦王破陣樂》協音律。顯慶中,又奉唐高宗之命修訂《白雪》等曲。
聊城名人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節氣 ,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制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