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板報內容 >

        歷史手抄報設計內容資料及版式圖片

          可以圍繞古代帝王來寫,寫英明的君王和昏庸的,比如說堯、紂。版面你就自己設計吧!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圣王,《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后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

          相傳堯父為帝 ,母為陳鋒氏女。帝乃黃帝曾孫,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卒后由堯之異母兄摯繼位。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于堯。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都平陽,于《詩》為唐國”。以后歷代有“堯都平陽”之說。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詩經》中所說的唐國即在山西境內。今臨汾尚存始建于晉代的堯廟,以及唐代修筑的堯陵。

          堯的品質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變: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首先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歷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

          《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后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旸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并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并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并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后,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于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冶水9年,毫無功績。這是關于堯的傳說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誤,類似的不足之處還有若干,總之堯的時代也不是盡善盡美,故又有舜繼起的一番勵精圖治。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于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圣王!秴问洗呵·召類篇》說:“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并親自出征作戰!痘茨献·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后羿將那些野獸殺死,并射落九日。據說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堯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系處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并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后,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于是決定將帝位禪讓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圣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鬃诱f,“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人,唯堯剛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贊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后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于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本世紀20年代,在“五四”新思潮的推動下出現了疑古學派,其巨擘顧頡剛認為,《尚書》中的《堯典》不可靠,該篇的出現在戰國時期;故以《論語》中對堯舜的記載為最早,由此推斷,堯舜的故事出現在東周末年,堯、舜、禹的關系和禪讓的事跡,都是逐漸編造完善的。春秋初年,人們所知道的最古的古王是禹,而沒有堯舜。所以,堯就象錢玄同所說的那樣,一定是“無是公”、“烏有先生”,根本不是歷史人物。

          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運用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研究關于堯的傳說,指出堯的時代是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時期,此時血緣性的氏族部落已結成部落聯盟,堯是由部落聯盟議事會推舉產生的聯盟首領。傳說中堯與四岳討論治水人選和繼任人選,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部落聯盟議事會的情景;堯禪位于舜,是原始民主作風的遺存。恩格斯曾指出,在這個階段每個文化民族都要經歷自己的英雄時代。堯及舜、禹正是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

          中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殷帝辛名受,“天下謂之紂”,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后,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

          即位后的紂王,在父師長箕子、少師比十五上,時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業,名臣賢相的誥言警語的勸諫教育下,也曾勵精圖治,以期增光先王,宏振邦。所以當時的政治也還清明,四海也還賓服。只是江淮間的夷人,還時有內侵。帝辛八年,九月甲子卜,“征夷方”,紂王決心御駕親征,徹底制服夷人。帝都的九月,沫邑柿葉染丹,淇濱竹林葉翠。英姿颯爽的紂王,身著戎裝,在大臣的陪伴下,舉行了告廟典禮,接著在大校場殺牲祭旗,鳴炮啟駕。只見旌旗蔽天,戈戟耀日,這時紂王坐在四馬拉的戰車上,在四轔馬蕭聲中,東征大軍出淇水關,越過湯湯南流的淇水,跨過滾滾北流的大河,向通行為表現黎邑(在今河南?h東)的大道進發。在黎邑會合了諸侯發來的軍隊。紂王作了征東夷的誓師后,東征大軍便直奔商邑(今河南商邱)而去。在商邑略事休息,第三天便向攸地(今安徽桐城縣)開跋。到達攸地后,紂王接受了攸侯的參拜及軍情的匯報。紂王的大軍在攸侯軍隊的前導下即開赴前線。也許是由于王師軍容的盛壯,夷方聞風喪膽,倉皇遠遁。紂王的軍隊只和東夷的盟國小有接觸,未有大的斬獲。后來紂王的軍隊在夷方國域大肆威勢之后,即于次年正月,由前線返回攸地。再入商邑。在商邑舉行了告廟后,紂王的大軍便走上返國的道路。在返國途中,遇上風景好的地方,便留連幾于;碰上好的圍場,便狩獵一番。邊走邊玩,興致勃勃。直到楊花撲暮春天氣,王師才回到沫都。

          這次御駕親征,大大增長了紂王的見識,提高了紂王的威望,同時也暗暗滋長了他驕橫與逸樂的情緒。東征歸來,沫都顯得狹小了,紂王便決定擴沫都,并因城西的朝歌山,改沫都為朝歌。以后紂王即不斷地向東夷用兵,由于戰爭的勝利,一批批的戰俘不斷地擁向朝歌。這些成十萬,成百萬的戰俘,都變成了殷國的奴隸。由于紂王對東經營,跟著中原文化也逐漸發展到東南,促進了江、淮地區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由于戰俘的不斷增加,從而也大大促進了殷王朝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高了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水平。殷王朝的這種“中興氣象”,資長了紂王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使他在人臣面前開始驕橫起來,變得剛愎自用、他巧言飾非,聽不進諫言,矜人以才能,以為天下沒有人能高過自己;甚至對大臣說話,也漸聲高氣粗,裝腔做執,漸漸地連比干的話,也聽不下去。同時,生活直的要求也跟著高了起來,雕花的筷子換成了象牙的,杯子也換成發犀玉的。有了象牙筷、犀玉杯,又要吃旄象豹胎。穿衣要錦衣九重,住房要廣廈高臺;而且梁要雕,楝要畫,窗要鏤,墻要文。摘星不足壯觀瞻,又另起鹿臺。原配姜氏,年老色衰,便要諸侯獻美女。寵妲己,唯妲己之方是從。於是使師涓創新淫聲,引進“北里之舞”。把搜求來的狗馬廳物,充滿宮室,雜耍百戲,俱置苑中;擴大沙丘苑臺,廣建離宮館,多置飛禽走獸,供己享樂。閑來宮中無事,便逐狗斗雞,飲酒作樂。鑿池儲酒,懸肉如林。讓婦女倡優,裸著身子,跳互相追逐的“北里舞”,以取笑樂。每到秋高氣爽,紂王便陪著妲己到西山一帶去打獵,有時到更遠的輝縣一帶,甚至十天半月也不回來。為取悅妲己,甚至zhuo朝涉之脛,剖孕婦之腹,作長夜之飲,以至把記日的干支都忘了。從而對鬼神的祭祀也便荒慢起來。由于生活下的日益奢侈,賦稅也上加重,而鹿臺的府庫,鉅橋的糧倉,卻裝得滿滿的。

          百姓日益怨望,諸侯漸有離心。于是紂王便采納妲己的建議,以酪刑鎮壓人心,設炮烙以懲叛逆。時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美女,送給紂王。九侯女不善承歡,紂王怒而殺之,并把九侯剁為肉醬。鄂侯諍諫,便脯了鄂侯。西伯昌暗自嘆息,諛臣左疆告密,紂王便把西伯囚于 里。這是帝辛二十三年的事。后來費仲、惡來當政,朝政一天天壞下去。費仲好利,與宗親爭利,宗親也不親了;惡來善謗,說諸侯也疏遠了、西伯因 里七年,西伯之臣閎夭,以美女、奇物、善馬,獻給紂王,紂王才放了西伯。這是帝辛二十九年的事。西伯回西歧后,修德行善,籠絡諸侯,表面上對紂王更加誠服。帝辛三十年春三月 ,西伯又率諸侯入貢,紂王大喜,特賜地千里。帝辛三十三年,又特賜弓、矢、斧、鉞 ,命西伯特得專征伐。于是西伯借此權力,暗地擴大自己的實力。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須,四年伐耆國。三伐皆勝,西伯威望大增。很多諸侯都背叛紂王而歸依文王,三分天下周有其二。而西伯表面上仍卑躬事紂,但紂王號令天下的權威卻漸漸地小了。比干看到這種現狀,憂在心中,愁在眉稍。往諫紂王,根本不聽。賢臣商容往諫,甘脆把商容廢斥為民。明年周人伐 (今陜西 縣以北),又明年伐崇(在豐、鎬間)周人既清除了后顧之憂,又 開拓了東進的道路。于是便把都城山歧下遷到豐邑,積極準備伐紂的大事。帝辛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帝辛四十四年,武王伐黎,(見《史記志疑》P·66)并把他滅掉。黎國在今山西省上黨壺關,位于紂都朝歌之西,是一個位近王畿 的方國。武王滅黎的消息傳到朝歌,滿朝文武為之震驚。賢臣祖伊奔告紂王說:“天帝莫不是要結束我殷的王命?不管從人事來看, 還是從大龜的神靈,都不敢告知殷的前途有什么好的征兆。不是先王不顧恤他的后代,只是王淫佚過度,不遵守王道常法,自絕于先王,所以上天丟棄了我們,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如今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殷命 早絕的。王打算怎么辦”?紂王聽后,坦然地說:“我的命不是天給的嗎?他們的惡言,又能把我怎么樣呢”?祖伊踉 踉蹌蹌地走下殿來,說:“紂王真的是不可以勸諫了”。從此以后,紂王越發淫亂下去。整個紂都, 如盛夏的鳴蟬,似滾開的肉羹。神祗沒人敬祭,宗廟不, 人管理。大臣有、小人都做偷竊奸邪的壞事。犯了法的人受不到懲罰,甚至連偷竊神用的犧牲,也得不到寬容;吃了也受不到災害。因而紂王的宗親,沒有不擔心王朝命運的。結識紂兄微子啟,幾次勸諫,紂王都不理會。于是徵子對父師、少師說:“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江山,因為受嗜酒的淫樂,敗壞祖先的美德,現在江山 完 了。如今連大臣、小人都干偷竊奸邪的壞事,六卿、典士也互相效法而不遵守法度。小民們都 反對我們,我們的國家,真象涉大水一樣,既找不到渡口,又看不到邊岸,殷就要亡在今天了!父師、少師呀!我在家里心亂如麻,想離開家到荒野去,請你們不要把國家危亡的事告訴我”。箕子說:“王子 ,上天給我們殷邦降下災難。使他沉酗于酒,有什么辦法。他什么都不怕:上不怕天威,下不怕長老舊臣,F在殷民重賦,實際上是更快地招來敵人。商如果滅亡,我們只有殉國,我們不能做他人的奴仆。不過,我認為王子出奔,倒是一條正道,否則,我殷家宗廟隕墜 ,就沒有人來挽救了”。于是微子出走。比干見微子去,于是嘆息說:“主上有過,不去勸諫,就是不忠。怕死不說,就是不勇。有過就諫,不聽就死,才是大忠大勇的人”。說著比干冒著生命危險,上殿去見紂王。一連三天,指責紂王的過錯,勸諫紂王洗面革心,重整朝綱。說得紂王無言答對,卻惱羞成怒說:“你為什么要堅持你的看法?是什么東西支持你堅持自己的看法”?比干說:“我是希望你痛改前非,保住先王留下的社稷,是這個大義支持我來勸諫你”。紂王心想:“他如此堅持自己的看法,必定是覺得自己高明,把自己當作圣人。難道真有比自己還高明的圣人”?于是他輕蔑地看著群臣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個孔竅,比干認為自己是圣人,他的心真的有七個孔竅”?于是比干被剖腹在而死;涌吹郊q王如此殘酷地害死自己的叔父,知道他是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為了保存自己,假裝瘋狂,把自己裝扮成奴隸模樣。但是紂王也沒有放過他,把他抓起來,囚禁 在牢獄里。從此,滿朝大臣,誰也不敢再進諫了。紂王在身邊佞臣的諂諛下,更加荒淫暴虐,肆無忌憚。結果朝政日益腐敗,郊社不修,宗廟不祭,一味以奇巧異能,博取妲已的喜悅。殷太師疵,少師疆看到紂王如此對待天帝、祖先,知道殷朝的天下快要完了,便偷偷在抱著祭器、樂器,逃往周國去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一年,武王看到紂王荒淫無道這地方,親也畔了,眾也離了,知道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能不伐滅他了”。十二月癸巳,周武王遵文王遺命,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由鎬京出發,東征伐紂。師行二十五日,于丁己日到達盟津,在盟津大會諸侯。與會諸侯有庸、羌、 、徽、彭、濮等方國,周師聯軍合計兵力達三十多萬。周武王作了伐紂的總動員,武王從上天設君談起,繼數商紂罪行,最后談到自己這次伐紂是恭行天罰;指出紂惡貫盈,代紂必勝,不要錯過這個時機。戊午日,整個聯軍渡過大河,周武王循諸侯的請求,再作動員。指出商紂不以夏亡為鏡子,而且罪惡超過夏桀,是自絕于天,不可不伐。希望大家不以一心一德,以立不世之功。戊午的次日即已未日,這天正是冬至。黎明的時候,周武王親自檢閱了聯軍,在北上之前,武王又作動員,再次說明伐紂是恭行天罰,要求百夫長以上的軍官,都要果毅勇敢,幫助自己的君主,多立戰功。盟津離紂都約四百里,已未離癸亥只有六天。他們於是“選馬而進”。從而大大提高了進軍速度。終于在癸亥日,“朝食于戚,暮宿百泉”。在共邑百泉,埋鍋造飯,稍事休息,大軍便向牧野進發。周師聯軍到達牧野,已是“厭旦”時分。周武王下令停止宿夜,士卒歡樂歌舞,以待天亮。

          當周師東來時,紂王曾使膠 在鮪水候周師,詰問去向。當紂王知道周師要進犯京師的消息后,不禁拈須大笑說:“你周,也不過是一個要方里的小國,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豈不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所以,紂王把武王的兵犯朝歌,根本沒放在心上。另一方面,紂王伐東夷的戰爭,由于后來采取了窮追猛打的戰術,經過一個多月的血戰,東夷終于被征服。捷報傳來,紂王喜上眉稍,朝歌一片歡騰。從前線遺來的戰浮,正源源不斷地送來京師。加上時值臘盡,朝廷上下,一方面張燈結彩,挑符換新;一方面又要準備隆重熱烈的祝捷盛典。至于如何對付東來的周師,看來紂王還沒有來得及排上日程。 進入新春,紂王君臣又接連數日,在鹿臺忙于計功授勛,大擺九龍盛筵。歡慶征伐東夷的勝利。紂王把周師東來的事,早已忘在了腦后。直到周師兵到牧野,軍報傳來,這才驚散了紂王君臣的歡宴。紂王倉皇從鹿臺下來,乘車來到牧邑的黃土崗上。天色已近黃昏,臨時筑起高臺,遠望周師,但見牧野篝火處處,光燭夜空,猶如火的海洋。周師的人數,大大出乎紂王的意料之外。這時紂王才灑意初醒,火速返回朝歌,組織兵力迎戰。但由于國家的主力部隊,還在遠離京師的東夷前線,只好把從東夷前線遣來的戰浮及大田奴隸,臨時整編起來,作為前鋒;把京師小人及京師宿衛軍,作為后衛,開赴牧野。兩軍對壘,看起來紂旅“其會如林”,人數大大超過周師,但紂旅的士氣,卻極為散渙。

          帝辛五十二年正月甲子,天色微明,但見周武王在文王木主前,舉行“歲祭”,接著武王左拄黃鉞,右執白旄,到軍前作戰前誓師,說:“舉起你們的戈,提起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聽我誓師”。武王在這次誓師的話中,除再一次揭發紂王的罪行外,特地舉出了紂王重用四方逃亡的罪囚這件事,這是最能觸及方國諸侯對紂王仇恨的。繼而武王又一次表白了自己是恭行天罰。并宣布了戰爭進退擊刺的節制,以明陳戰紀律,以期獲取全勝。誓師之后,武王令師父與百夫,到紂旅前挑戰。於是尚父率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五百人,虎賁三千人,沖向紂旅。沖陳的周師如貔、如貅、如熊、如羆;而紂王的軍隊,卻沒有決戰之心,相反地倒是希望武王的軍隊,更快地打下朝歌。所以盡管紂王左右揮動他手中的令旗,命令前鋒應戰,無奈紂軍前鋒不唯不前進,相反都掉轉矛頭,向后殺去。紂軍陣腳大亂,接著武王的軍隊掩殺過來。紂王的七十萬大軍山倒坡滑,一下子潰退下來,直到朝歌外城。在玉門關外,紂王重整隊伍,作背城一戰。于是由小人與衛宿軍組成的紂軍后衛,與倒戈的奴隸及周師聯軍,展開了一場惡戰。只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血流漂杵”,滄河水赤。結果玉門又敗,紂王逃入鹿臺,想登朝歌寨據險而守。周師聯軍,攻下金牛嶺,也沖進鹿臺。在鹿臺,雙方又作了最后的拼殺。由于周兵身披有“闕鞏之甲”,紂軍后衛的弓箭,阻止不了周兵的追擊。結果紂王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殺。武王的大軍國,當天便進入商國。甲子次日,周武王命人打掃了通往社壇的道路,祭祀了殷社。尹佚宣讀了 書祝文,武王再拜叩首,宣布了這次革除殷命,是奉上天的明命。最后,周武王把象征國家的九鼎,由朝歌遷往鎬京。于是,這個立國六百多年的殷商帝國,在殷紂的手中,就這樣被一個地方百里的部落氏族給推翻了。

          帝辛在位五十二年,關于紂王的為人,后世貶毀的多。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替殷紂抱過不平。當代的歷史學家郭沫若也曾說過:“實際,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對于中華民族的貢獻非常之大……中華民族之能向東南部發展,是紂王的功勞"(《今昔蒲劍》)P.178)。所以,對這樣一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歷史帝王,他的一生功過是應該給以正確評說的。紂王在位,雖曾作過不少壞事,但從中華民族的統一與發展來說,他的功績還是第一位的。我們應該肯定殷紂王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應該說殷紂王是一位在中國歷史是曾有過極大貢獻的帝王。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