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菩薩圣誕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九,華嚴菩薩,華嚴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處處都是菩薩,上面下面,最干凈的地方,最臟的地方,到處有。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善惡惡,分辨不清,華嚴境界是盡虛空徧法界。《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其后華嚴在中國佛學又成了一學,研究唯識法相的人,非研究華嚴不可!度A嚴經》是唯識的五大經之一。
【華嚴三圣】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圣者。(一)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二)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后,鄰于極圣,故稱賢。(三)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于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于毗盧遮那佛之右。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
關于三圣之關系,據澄觀所著三圣圓融觀門載,三圣之內,以二圣為因,以如來為果,然因果德超越言語思想,故宜自‘二因’悟解之;若悟二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新華嚴經論卷三謂,華嚴經中以佛果為不可說,故以文殊、普賢二菩薩為說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為文殊,所信之法界為普賢。蓋文殊勸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賢大行,成差別智之行德。故以文殊、普賢配合毗盧遮那佛,共為華嚴三圣,利樂一切眾生!踩A嚴決疑論卷一上、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上、華嚴法界義鏡卷上、三圣圓融觀義顯卷二〕
參考資料: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