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食肉魚是稀有的大白鯊。大白鯊又稱食人鯊、白死鯊,大型進攻性鯊魚。分布于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但常會進入內陸水域。白鯊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
大白鯊標本重3,300公斤(7,300磅),身長約6.4公尺(21呎)。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
大白鯊所享有的盛名和威名舉世無雙。作為大型的海洋肉食動物之一,大白鯊有著獨特冷艷的色澤、烏黑的眼睛、兇惡的牙齒和雙顎,這不僅讓它成為世界上最易于辨認的鯊魚,也讓它成為幾十年來極具裝飾性的封面“海洋動物”。
大白鯊是分布最為廣泛的鯊魚之一,這是因為它有一種不尋常的能力,使它可以保持住高于環境溫度的體溫,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里也可以適意地生存。雖然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但漁船和潛水船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
大白鯊還以其好奇心而聞名——它經常從水中抬起它的頭,并且更令在水中的人擔心的是,它經常通過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標。許多鯊魚生物學家認為對人類的進攻是這種探索行為的結果,由于大白鯊令人難以置信的鋒利牙齒和上下顎的力量,很可能會輕易地導致人的死
在所有的鯊魚之中,大白鯊是惟一的可以把頭部直立于水面之上的鯊魚,這賦予它們在水面之上尋找潛在獵物的優勢。不過,大白鯊通常是在水下發起攻擊的。它會從海豹下方加速向上沖撞出水面,巨大的軀體甚至可以完全躍出在空中撕咬住可憐的海豹。
雖然他們最喜捕食海豹、海獅,偶爾也會吃海豚、鯨魚尸體甚至其它鯊魚,但除此之外他們也吞食許多其他東西,如海獺、海面上漂浮的死魚等。在解剖許多大白鯊的胃部時,人們發現里面有瓶子、罐頭盒、草帽、皮靴、捕龍蝦的籠子。煤塊甚至還有布谷鳥和汽車牌照。這充分說明,大白鯊并不是挑食的動物,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雜食家。
“它們吃人么?”看起來不是這樣的。有些科學家認為將大白鯊描述為“咬人魚”似乎更確切。在大白鯊攻擊游泳者事件中,大部分都只是在他們離開前咬一下人類而已?茖W家們認為這也許是人類的肉吃起來沒有海豹、海獅那么香!
現在更多的冒險者愿意以生命作為代價去揭示大白鯊不為人知的一面。在他們眼中,大白鯊智力高,好奇心強,最重要的是它們樂于與人接觸。當你親切的去對待它時,它亦會親切的去對待你。
而從事實上看,大白鯊似乎并不吃人。從冒險者相關的視頻中,我們也可以認為具有超強好奇心的大白鯊是通過“咬”的方式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只是它們并不知道那強有力的下顎對人類造成的打擊是致命的!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大白鯊可能喜歡獨來獨往,是不合群的動物,但海洋里這種最可怕的食肉動物也會成群結隊的聚集在墨西哥和夏威夷之間的一個深!八础保粗摹按蟀柞徔Х瑞^”,嬉戲,交配!
大白鯊內耳位于腦子的兩側,內淋巴管接頭皮的兩個孔,兩耳都有小導管直通頭頂的感覺孔,內耳中的接收器還具有類似側線一樣的功能,可以接收聲波振動,距離可達1-2公里。實驗證明大白鯊聽覺系統能感到10Hz到大約800Hz,做出的平均有反應的為375 Hz,雖然鯊魚和人的聽力差不多,但鯊魚能聽到和感應的到很多人聽不到的聲音,鯊魚更適合捕捉低波段振動,比如垂死掙扎的魚。
大白鯊的嗅球神經器官占到了腦容量的百分之十四,可以從1015 個水分子中分辨出一個1絲氨酸分子。
大白鯊的側線是由一些小窩底部的感覺器官所組成,每個感覺器官都有小孔道通往皮膚外面,用來感覺水流的振動,可以偵測出獵物微粒的存在方位,距離可達到500-600公尺.這些感覺器官順著皮下一條非常細的管道同向尾巴,嘴巴下方則分開,而這條細管每隔一段距離也會另有細微信道通往外部。而在大白鯊口、鼻周圍,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毛孔,稱為“羅倫磁壺”是一條很深的信道,富膠質,對電、溫度和水壓的變化非常敏感,其作用是作為電感受器來干支周圍微弱的電場變化,能接收到水中獵物的微弱電訊,由此可以發現隱藏著的獵物或獵物的動向。同時“羅倫磁壺”系統還可以來確定地球電磁場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導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