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美國著名的華納制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片,給世界電影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應該說,電影從來都不是無聲的。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前,人們借助樂師給電影配樂;在日本,甚至有專門的說唱演員,當影片放映時,他們以說唱形式講解影片的內容。所配樂曲一般是由樂師根據銀幕展示的劇情即興演奏;但有些影片,例如1908年的法國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則由著名的作曲家圣-桑專門為它作曲。放映時,樂師根據作曲家提供的總譜演奏。不用說,演奏的規模視條件而定:大多數是由一位樂師獨奏(鋼琴或小提琴),有時由幾位樂師合奏,偶爾則出動交響樂隊。
當1927年美國出現有聲片之后,上述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伴音不再只是配樂;環境音響和對白的闖入銀幕,使已趨成熟的影像藝術面臨改型的危機。在此之前,電影是在“無聲無色”的條件下成為一種新型藝術的。它不僅沒有為“無聲無色”感到遺憾,相反,“無聲無色”恰恰是使電影成為藝術的一個基本條件。如今,聲音的闖入必然打破已經形成的“元素平衡”。所以,在有聲片出現的初期,一些藝術家和電影理論家對聲音抱有懷疑,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電影觀眾對聲音的態度卻是一致給予歡迎。
在默片時代形成的
影像藝術面臨著自身被淹沒的危機。電影藝術家們對聲音的態度由懷疑、對立到采納的轉變,使這種“危機”轉變為發展的“契機”。愛森斯坦等人關于有聲片的宣言,他們的“音畫蒙大奇”的理論主張和藝術實踐,是上述轉變的典型代表。到3O年代,聲音已成為電影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默片時代已經出現的類型片,由于聲音的出現而更趨成熟,更多樣化;至于音樂喜劇片、警匪片,如果沒有聲音就無法出現和發展。聲音也為電影表現提供了更具寫實效果的條件。在“音畫藝術”趨于成熟的30年代,寫實主義思潮幾乎波及各國電影作品。
相關資料:
有聲電影即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的一種影片。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蠟盤(即唱片)發音,后改進為片上發音。
其制作方法為:拍攝時使用兩種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跡。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使聲跡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貝。放映時,放映機附有還音裝置,在映出畫面的同時,能使聲跡還原為聲音。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影攝制過程中大部分工序已以磁性錄音取代感光錄音。電影由無聲發展為有聲時,為了保證還音質量,拍攝和放映的運轉速率
【有聲電影的發展歷史】
有聲電影機的誕生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于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臺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制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么也沒聽到呢!边@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9年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從默片到有聲電影
所謂的默片在其鼎盛時代也常常有音樂或者聲效相伴,1926年8月,由約翰.巴利摩爾主演的《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聲音系統,以每秒331/3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新的發明很快就跟來了,1927年10月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敲響了默片的喪鐘。 到1930年為止,只有5%的好萊塢的影片還是默片,華納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標準。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
35mm默片的滿畫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電視畫面),1927年最早的聲音印在膠片上時是1.21:1 。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聯合建立了膠片上聲音軌跡寬度的標準,從而創造了新的1.37:1比例。隨著這一整個業界技術方針的確立,電影中的對白、歌舞急劇增加。在30年代,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 電影工業繼續尋找新的發展,很快,就開始經歷彩色電影,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有聲電影是如何發明的
1895年電影誕生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 ,
真正的有聲電影是 1929年朝須萊塢一家電影公司拍攝的《紐約之光》,同年有聲電影進入中國的高級影院。其實在真正的有聲 電影誕生前,我國就進行過有聲電影的實驗放映,并對有聲電影的前景進行過討論和論辯。
1914年,上海維多利亞戲院放映了一次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因屬實驗性的,故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
【今天的電影聲音】
1、錄音方式
當代電影的錄音方式包括同期錄音和后期錄音兩種方式。兩種錄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現在很多電影正是這么處理的。
2、創造聲音
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數字音樂的興起,音效師不但能夠讓觀眾傾聽日常生活里不可能親耳聽到的音響,甚至可以為影片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別是在科幻片、災難片等電影中,數字技術不僅僅用在畫面上,也用在了聲音上。
【影響】
1、對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影響。
2、即興表演幾乎完全消失。
3、戲劇電影牢固確立了發展優勢。
4、歌舞片的出現。
5、影響了好萊塢電影的擴張。
【有聲電影的興起】
有聲影片的發明歷程
有聲影片并不是一種新鮮的事物。遠在1899年,電影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已經能夠發出一些聲音。盧米埃爾、梅里愛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經天真地利用在銀幕后面說話的辦法,使得電影帶有聲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經舉行過幾次歌唱片的放映會,同時,巴隆和勞斯特則設計了一種巧妙的聲畫同步方法。
在20世紀開始的第10年代里,法國亨利·約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經有了成就。同時愛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國,海普華斯、勞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國,麥格努森和保爾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也獲得同樣的成果。
但是,此時電影還始終停留在無聲藝術的階段。人們已知道如何將動作和臺詞同步起來,利用壓縮空氣來擴大聲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劇院的6000觀眾都能夠聽見,可是,發出的聲音卻帶有濃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員必須將他們嘴唇的動作同留聲機唱片“重現”的聲音設法配合起來。到1914年,有聲電影幾乎已被放棄了。
留聲機是從電話機產生的,而電話機本身
這些專利權當時被兩大集團,即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西方電氣公司”集團和德國的“A.E.G.——托比斯公司——克蘭影片公司”所壟斷。
“西方電氣公司”曾向一些同樣受摩根銀行控制的美國大電影公司提議用它的錄音方法。但這些公司對這種危及好萊塢霸權的有聲電影不愿接受。
“西方電氣公司”在失望之下,轉而向華納兄弟接洽。后二人創立的小影片公司當時方收買了“維太格拉夫”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個由15家影院組成的小放映網。
這兩位制片人對于在電影院里用擴音器來代替管弦樂隊的方法很感興趣。在他們初期攝制的有聲片中,用“維他風”有聲電影機發出的音響還只限于一些音樂和一些喧鬧的聲音。
“華納公司”雖然和它的兩個明星——男演員約翰·巴里摩爾及狗明星林丁丁——訂了合同,當時仍處于將要破產的狀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家公司決定冒險攝制一部由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這部有聲片的成功,對繼續制作這類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華納兄弟當時用最后的資本來拍攝這部影片,它聘請了游藝場的著名歌手阿爾·喬生,由沒有什么名望的阿蘭·克勞斯蘭德來指導他的演出。影片劇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魯希》有些類似,敘述一個貧窮的猶太歌手成名的經過,借這個主題,片中穿插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調。
這部影片獲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國的上映收入達350萬美元,幾乎接近于《賓虛》一片所創造的紀錄。但后一紀錄,不久就被華納公司另一部由阿爾·喬生主演的新片《歌癡》所打破,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達到了500萬美元之巨。好萊塢其他公司看到這種輝煌的成就,也開始尋求有聲電影的專利權。威廉·福斯已經有了一種根據德國的發明轉化出來的“摩維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電氣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條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無線電公司也研究出一種“福托風”有聲電影機,但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財團為了利用這種有聲電影機,特地在好萊塢設立了一家新的電影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這是把“百代影片貿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這些舊公司和一個很大的過去經營游藝場的聯營公司——“凱斯—奧芬公司”合并在一起、并由各無線電公司(如“C.B.S.”、“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美國早期有聲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
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制作并拍攝出富于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市之光》(1931)。
好萊塢的制片公司是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于1914)、20世紀福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米高梅
【阿爾·喬爾森主演第一部有聲電影】
1927年10月6日,阿爾·喬爾森在今天開始上演的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樂歌星》中擔任主角,聲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電話傳送的清晰。演員的動作與他們的語言脫節。聲音沒有像在廣播里那樣抑揚頓挫。但不管怎樣說,這是一次首創。
《爵士樂歌星》的情節部分地反映了喬爾森真實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樣,喬爾森出身一個猶太家庭,這個家對爵士歌手的職業是很不滿意的。喬爾森同父母的疏遠及隨后到來的飛黃騰達是這部影片的緊張和動人之處。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圣歌《柯爾·尼德里》和《媽媽》。沃納·厄蘭和龍金妮亞·貝瑟爾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后,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后,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于1930年中旬開拍,前后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并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采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后。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后期配音!队菝廊恕穭t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后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队菝廊恕飞酝碛凇陡枧t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后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并由外國人參與協助制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晴》于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于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并赴日本拍攝,不久后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制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于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后,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并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于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早在1928年,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里,明星公司的鄭正秋就將當時傳播甚廣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拍成電影《火燒紅蓮寺》,隨后明星公司一直續拍,到1930年共出了18集,掀起了功夫片的第一個高潮。當時的功夫片主要是根據神怪功夫小說改編的,大多離奇荒誕、宣揚神功奇術。據不完全統計,到功夫片退潮的1932年4年間共拍攝了250余部神怪功夫片,占當時影片總數的60%以上。
【大觀樓影事】
大觀樓影院始建于1905年,在這之前,它還有大亨茶園和馬思遠茶樓兩個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當時,它的第一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30年代,大觀樓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購買法國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機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寬銀幕電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體電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銀幕影院。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大觀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
【著名國際電影節】
都柏林國際電影節
每年3月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辦,為期10天
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
1974年創辦,每年1月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1961年創辦,每年5至6月間在波蘭歷史名城克拉科夫舉辦,為期8天
柏林電影節
1951年創辦,每年2至3月間在德國柏林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斯圖加特動畫電影節
1988年創辦,每年1至4月間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為期5天左右。
莫斯科電影節
1959年創辦,每兩年一次,7至8月間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嘎納電影節
1939年創辦,每年5月在法國嘎納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
1979年創辦,每年11至12月間在法國南特舉辦
蒙比利埃電影節
1978年創辦,重點放映中國電影,有“中國電影節”之稱。每年2至3月在法國蒙比利埃舉辦,為期6天左右。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1970年創辦,每年1至2月在荷蘭鹿特丹舉辦,為期10天左右。
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
1972年創辦,每兩年舉辦一次,5至6月間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舉辦,為期5天左右。
蒙特卡洛國際電視節
1961年創辦,歐洲最重要的電視節之一,每年1至2月在摩納哥公國的的蒙特卡洛舉辦,為期10天左右。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1990年創辦,每年1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辦,為期9天左右。
威尼斯電影節
1932年創辦,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每年8至9月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為期兩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