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是云南回族人。1405年,他帶領27000多人,分乘62艘有100米左右長的寶船,船上帶著大量的黃金、白銀、絲織品、瓷器等,從廣州劉家港出發,沿海南下,經過我國的西沙群島到臺城(越南南部),以后陸續到達其它各國。從1405-1433年,前后28年間,鄭和一共出使7次,在南海和印度洋上乘風破浪,到過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許多地方,最遠的到過非洲東海岸的索馬里等國。他們所到之處,跟各國人民進行貿易,擴大了我國同亞非各國人民的友誼,在人類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鄭和遠航,比歐洲哥倫布到達美洲和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早半個世紀。
相關資料: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術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
【鄭和的身世】
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回族。鄭和約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一云南戰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成長】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斗,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 “鄭”姓于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于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
成就事業的基礎
鄭和能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是有其獨特的機會和良好的條件的。作為燕王的親信與隨從,鄭和有機會廣泛接觸統治階級上層人物,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由于他為人正直,能與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國家大事,并隨時向燕王學習政治、軍事及處理各類事物的謀略。跟隨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鄭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層。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尋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選時,首先想到的是鄭和。鄭和姿貌才智,在內侍當中無人可比,是領航遠洋的最佳人選。
【個人才能】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最厲害的航海家。鄭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筑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從永樂初年起,鄭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轉向航海事業。在鄭和早期的航;顒又,鄭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圖、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后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陽州(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35號。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歲 明軍征云南。馬和父親馬哈只去世。馬和被擄入明營,遭宮刑迫害!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歲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樂二年 甲申) 33歲 馬三保因戰功顯赫,獲成祖賜姓"鄭"的殊榮,從此改稱鄭和,并擢拔為內官監太監。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歲 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 己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歲 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紀念鄭和】
鄭和群礁
為了紀念航海家鄭和,南沙群島中有一群礁名為鄭和群礁。
中國航海日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日,并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以此紀念1405年的7月11日,鄭和在江蘇太倉首次下西洋。
書籍
2005年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至2005年 的《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有溫家寶總理題詞,以梁啟超1905年在《新民從報》發表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開始,共108篇論文。
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據多種明代手鈔本校注的馬歡著(萬明校注)《瀛涯勝覽》校注。
鄭和故居
鄭和收長兄之長子為嫡后,遷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為記念先祖,名之為“馬府”;馬府原有房屋72間,但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學家在南京太平公園(舊稱馬家花園)出土鄭和府第遺物,有龍泉窯瓷器、宜興紫砂、景德鎮青花等。
鄭和艦
“鄭和艦”于1985年12月開始建造,1986年7月下水,并于1987年4月交付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正式服役。該艦為二級甲類艦,最大排水量可達6100余噸,最大航速21節,經濟航速17節,以經濟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為1萬海里。該艦抗風力12級,可進行除南北極區以外的環球航行。
鄭和號
1991年大連海事大學以鄭和號命名本校第四艘教學實習船——“鄭和輪”。
1994年臺灣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仿美國"Perry"級所建造的成功級巡防艦。
2005年美國波音公司以鄭和號命名將首次環球飛行的波音777-200LR。
【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鄭和大航海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釋
1、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地主,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捌湮饔蛑鳌敝械摹拔饔颉敝釜M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西域。在今印度洋。
2、西洋
元、明時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約東經110以西),相當于今文萊達魯薩蘭國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地,遠至印度半島、波斯灣及紅海沿岸、非洲東北部一帶。
3、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谷,稱“占城稻”,為稻谷良種之一,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一個優良品種。
4、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 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5、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于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6、暹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并而成,南臨暹羅灣,F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7、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8、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于該島西南。
9、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并立碑紀念。
10、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11、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2、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于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3、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只,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4、長樂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余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圣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鐘鼓供儀,靡不俱備”,鐘即“鄭和銅鐘”,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5、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于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臺風襲擊,為避風良港!堕L樂縣志》《長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于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于淪桑變化,今僅余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干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6、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17、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于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18、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于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也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合并為也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19、卜剌哇國
故地在今索馬里共和國布拉瓦(Brava)一帶;十五世紀前期與中國友好往來,互通使節,鄭和船隊曾到此訪問,布拉瓦東臨印度洋。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后,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采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里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后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于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后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裝備-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梢,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只,有的用于載貨,有的用于運糧,有的用于作戰,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只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肯定派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1304-1377年)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質疑派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折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采用質疑派的說法。即便采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于通訊聯系。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天文航海技術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2、地文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3、《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后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范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于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于同一時期的西方。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讀!班嵑蜁r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于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鄭和檔案被毀之謎: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么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么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么還來追問?”。《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志,賬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大批鄭和檔案失蹤,給鄭和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鄭和發現美洲論: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實現環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便已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時展出一張1763年繪制的附注有永樂16年(1418年)的中國航海地圖。該中國航海地圖有詳細的航海區域,以及繪畫美洲、歐洲、非洲的的輪廓。除此以外,該圖更附有對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術。唯一缺憾是該航海地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載。根據該地圖的收藏家中國律師劉剛稱,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從一個上海商人處購得該地圖,并且因為讀過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而得知該航海地圖的歷史重要性及意義。鄭和航行前后達28年,他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地,鄭和贈給各國國王厚禮,以示友好,船隊帶去絲綢、瓷器、銅鐵器、金銀和其他手工業品交換當地特產。隨行官員隨時記錄見聞。回航時,各國派使同來,贈珍寶特產給明皇帝,并與中國商人交換。友好的交往,擴大了貿易,也增進了了解。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紀念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還保有紀念鄭和的寺廟和勝跡。鄭和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華哥達·伽馬的海上活動,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在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鄭和都超過這幾個歐洲航海家。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馬和出生于云南昆陽州(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歲 明軍征云南。馬和父親馬哈只去世。馬和被擄入明營,遭閹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歲 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樂二年 甲申) 33歲 馬和因戰功顯赫,獲成祖賜姓"鄭"的殊榮,從此改稱鄭和,并擢拔為內官監太監。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歲 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 己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歲 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