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朝、五代是發展起來的相仆運動延傳導現代已是更加興盛。公元980年間宋代朝宮中已幼從軍軍中選出120人組成相仆團,叫“內等乾”,專供朝廷省會和每年元宵節表演之用,并根據其等級給預相應的銜級。據“茶香室叢鈔”記載:“宋嘉幼年間、正月十八日上元節,上御先德門,召諸色藝人,各進技藝,賜予銀絹,內又夫人裸體相仆者,亦被賞責”。說明當時不僅有男子相仆,而且也由女子相仆。
以后相仆東渡至日本,經過加工竟成日本的“國技”。
相撲(すもう):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大約在唐朝時傳入日本,現為流行于日本的一種摔跤運動。
相撲(すもう),古稱素舞,起源于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后來成為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武術、格斗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比賽場地
相撲比賽在40~60厘米高、727厘米見方、四邊斜度為40°~ 50°的土臺(日本稱為“土表”)上進行,土臺中央比賽場地是圓形
比賽規則
運動員在比賽時可以互相抓腰帶,握抱頭頸、軀干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但不許踢對方胸腹,不許抓兜襠和生殖器,不許抓頭發、擊雙耳、卡咽喉,不許傷害對方眼睛、胃門等要害處,不許用拳頭打人或使用反關節動作。
比賽時,能使對方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除兩腳掌外)即為勝利。能使對方身體任何部分(包括手、腳)觸及界外地面亦為勝利。比賽沒有時間限制,如果雙方經過長時間角斗,精疲力盡而勝負未分時,裁判員可以宣布比賽暫停,休息后再重新開始比賽,直至決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