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世界之最 >

        第一支鐵道兵部隊

        第一支鐵道兵部隊

         

        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重,聯邦軍設立運輸不合建筑部,分別負責管理鐵路軍事運輸和修復被破壞的鐵路,機車車輛,其中建筑隊劃分為線路隊和橋梁隊,每隊700余人,又鐵路工程隊領導,是世界上第一支鐵道兵部隊,戰爭期間,這支部隊共修復鐵路1000余公里。


         

        關于鐵道兵:

        簡介
          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梁、建筑、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它擔負著工程保障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家鐵路建設。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共和國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人難以忘懷。

         

        解放戰爭——鐵道兵橫空出世
          鐵道兵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而當初的護路軍“頭領”蘇進卻是個“光桿司令”。
          “1946年5月25日,國民黨軍隊沿中長鐵路北犯。我奉命率領回民支隊和松江軍區工兵排炸毀松花江大橋,阻止敵人過江。完成任務后,我們乘專列返回哈爾濱車站。一下車就看到車站貴賓室大門側邊墻壁上貼有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的布告,任命我為東北民主聯軍鐵

        道司令,負責指揮、調度軍事運輸事宜和維護鐵路安全秩序。如有不聽從鐵道司令指揮、調度,阻礙鐵路正常運行,造成重大事故者,準予從嚴懲處,希望各部隊切實遵照執行。這突如其來的任命,使我這個光桿司令倉促地投入戰斗。”后來擔任軍委炮兵副司令員的蘇進說。
          鐵道司令部成立后,蘇進手下開始只有幾名參謀人員和從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警衛團抽調的一個連,負責執行糾察任務。
          1946年下半年,為加強鐵道司令部的建設,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將有鐵道游擊隊之稱的回民支隊調屬鐵道司令部,接著又相繼成立了護路軍第一團,駐綏化;第二團,駐牡丹江;第三團,駐哈爾濱。各團以營連為單位分布在鐵路沿線的車站、橋梁、隧道等重要地區,防范土匪、特務的破壞活動,保障列車暢通無阻,并配合鐵路員工參加搶修鐵路、橋梁的任務。
          為加強鐵路沿線警衛巡邏任務,不久又成立了裝甲列車大隊,下轄兩個中隊。每列裝甲車上配有火炮1門,機槍6挺,高射機槍3挺,探照燈2部。他們巡邏在漫長的鐵路線上,有力地保障了鐵路沿線的安全。
          1946年12月,鐵道司令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司令部,蘇進任書記,駐地在哈爾濱。下轄東滿護路軍司令部、西滿護路軍司令部,共有7個步兵團、1個回

        民支隊、1個裝甲列車大隊。后來又成立了中部護路軍司令部、南滿護路軍司令部,總兵力達8599人,分布在東、西、南、北滿的鐵路線上,維護鐵路安全。
          鐵道司令部成立后,組織搶修了陶賴昭松花江鐵路大橋,將中長鐵路和哈長鐵路段的雙軌連接起來,發揮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作用。同時,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和土匪對鐵路的破壞及搶劫物資等行為,起到了鐵道衛士的作用。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決定,以護路軍為基礎,吸收東北各鐵路局1200名鐵路員工為技術骨干,并補入二線兵團8500人,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亦稱鐵路修復工程局),黃逸峰為局長,蘇進為第一副局長兼參謀長?v隊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衛生部、供給部、材料部和廠務部?v隊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計官兵17104人。
          鐵道縱隊成立后,全力搶修東北、華北地區的鐵路,支援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
          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受軍委鐵道部部長直接領導。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鐵道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副部長呂正操兼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和1個裝甲列車縱隊。后來整編為

        3個師、1個直屬橋梁團、1個直屬汽車團,兵力擴大到30517人。
          “野戰軍打到哪里,就把鐵路修到哪里”成為鐵道部隊的口號。從1948年夏到1949年底,鐵道部隊廣大官兵與鐵路員工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勝利地完成了搶修任務,全國遭國民黨軍隊破壞的幾條主要鐵路干線均已通車。據統計,這期間共修復線路1629公里,橋梁976座,車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復信號232站,為解放軍渡江南下,進軍西北,解放全中國提供了鐵路保障。為戰后全國經濟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建國初期——鐵道兵司令部誕生
          1953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9月9日,中央軍委命令:“志愿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與鐵道兵團現有的4個師、1個獨立團,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
          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即將出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并親筆為《鐵道兵》報題寫了“鐵道兵”三個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為《鐵道兵》報題詞:“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鐵道兵而奮斗!”
          1954年2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3月5日,鐵道兵司令部正式在

        北京成立,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和計劃處、軍法處、財務處。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時,編制10個師、1個獨立團、1所學校、2所文化速成中學,兵力10萬人。鐵道兵后來發展到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2所院校,總兵力達到40余萬。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后,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和鐵路修建的任務,中央軍委又多次對鐵道兵進行了擴編和縮編。
          1956年1月下旬,鐵道兵司令員王震與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簽訂了《鐵道兵執行國家15年鐵路建設遠景計劃》協議書。按照這個計劃,鐵道兵將新建鐵路63條,總長為23313公里,占全國新建鐵路的42%;修復鐵路7條,總長為965公里。
          8月24日,國防部批復鐵道兵成立兩個軍,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軍、第二軍。據此,1956年9月1日鐵道兵第一軍正式組建,解放軍鐵道兵從此有了軍的建制。當年11月23日,鐵道兵第二軍開始組建。在籌建過程中,1957年4月6日,國防部又發布命令撤銷了鐵道兵第二軍的番號。為此,鐵道兵第二軍停止了組建工作。
          1959年初,國家開始縮減基本建設規模,許多鐵路建設工程縮減規模,有的停建。6月20日,總參謀部批準鐵道兵進行整編,定額為12萬人,下轄11個師、2所學校。鐵道兵領導

        機關總稱“鐵道兵兵部”。
          1962年5月,國家把修建森林鐵路、公路的任務交給鐵道兵,于是鐵道兵又進行了擴編。
          1962年11月11日,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召開會議,對鐵道兵的性質、編制體制等問題做了重要指示。周恩來說,鐵道兵9000人的師,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這樣怎么行呢?軍隊搞建設也要為國家積累,要從性質、編制上徹底加以改革。鐵道兵要按修鐵路的工程部隊性質確定編制、工作制度。
          會上,周恩來傳達了毛澤東對鐵道兵的意見:“鐵道兵是工程部隊性質,無論平時、戰時,都是執行工程任務,是工程部隊,不是戰斗部隊!敝芏鱽磲槍﹁F道兵官多兵少、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時間占用多,施工時間短等問題指出,鐵道兵軍官比例應該是10%,新兵訓練3個月,與作戰部隊應有區別,每年施工220天,還應該再多一些。
          12月20日,中央軍委為鐵道兵增補10萬新兵。4個鐵道師各組建一個線路隧道團。鐵道兵參加的林業工程主要在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三省區。此時,鐵道兵的總兵員達20.4萬人。
          1964年5月30日,鐵道兵司令部向周恩來報告鐵道兵擴編10萬人修建林業鐵路的情況和體會。報告說,鐵道兵經過精簡整編,軍官比例由22.1%降到9.95%,生產人員比例由

        72%上升到81.4%,年施工可達240天?戳藞蟾妫芏鱽矸浅M意,并做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員長提議使用鐵道兵修!比齻多月后,鐵道兵又迎來了大擴編。
          1964年9月18日,為加速國防工程和西南地區鐵路建設,中央軍委批準鐵道兵擴編14.4萬人,總兵員達到37.2萬人,共有13個師、60個師屬團,3個獨立團。其中5個師擔負成昆鐵路建設。
          后來,根據建設北京地鐵、援越抗美鐵路修建等任務,又組建了鐵道兵第十四師、第十五師,為出國的鐵道兵部隊配備了高炮團。到1974年底,鐵道兵共有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3所學校、3所野戰醫院、1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總員額達到43萬人,是鐵道兵歷史上人數最多的時期。
          1976年1月,擔負北京地鐵施工任務的鐵道兵第十二師、第十五師和倉庫、機修廠等8個單位的5.3萬人改為基建工程兵,脫離鐵道兵建制。
          從1980年開始,鐵道兵開始縮編。當年4月8日,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鐵道兵撤銷了9個團。當年8月28日,總參謀部通知鐵道兵,根據中共中央批準的中央軍委關于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鐵道兵按現行編制37萬人縮減去17萬人,保留約20萬人。
          到1981年4月,鐵道兵完成了縮編任務。13個鐵道師縮編合并成10個

        師,鐵道兵機關減少人員30%,3個獨立團合并成2個,3所院校保留了2所,保留兵員總數為20萬。

         

        抗美援朝——鐵道兵建功沙場
          1950年11月,鐵道兵團開赴朝鮮戰場,擔負工程保障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軍組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滕代遠兼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陳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員,呂正操兼副司令員,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員。此外,還成立了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賀晉年兼任司令員,張明遠任政治委員,志愿軍有3個鐵道師、2個鐵道團約2萬人參戰,后又有6個鐵道師參戰。
          抗美援朝初期,鐵道兵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當時志愿軍沒有航空兵參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占有絕對的空中優勢。美軍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不需戰斗機護航,肆意低空追射道路上的朝鮮車輛和行人。志愿軍入朝時,共有汽車1300輛,20天內被美軍飛機炸毀600余輛,志愿軍后勤供應陷入嚴重困境。朝鮮戰爭中,美軍始終把破壞志愿軍鐵路補給線作為實現其整個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轟炸與反轟炸、破壞與搶修的長期反復,構成了這場戰爭在鐵路線上的主要斗爭特點。
          原鐵道兵副政委崔田民提供了兩組數字,充分反映出美軍的野蠻、瘋狂和志愿軍鐵道兵的英勇、頑強:
          “自1950年11月到

        1953年7月停戰的33個月中,敵人集中侵朝空軍70%左右的兵力,對我鐵路交通線進行狂轟濫炸,共出動飛機58967架次,對鐵路線投彈達19萬枚,即在通車的鐵路線上平均每7米落彈一枚,相當于二戰期間德國投在英國本土炸彈的1.5倍。累計破壞橋梁1607座次,線路15564處次,給水165處次,通信線路2952條公里,隧道89座次。1951年夏,朝鮮又遇數十年未有的洪水泛濫。敵機的轟炸和洪水災害給鐵路造成了嚴重破壞。
          “志愿軍鐵道兵發揚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共計搶修、搶建、復舊正橋2294座次,延長129公里;便線便橋128公里;線路14691處次,延長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車站3648座次,延長161公里;通信線路20994條公里;并新建鐵路213公里,取得了反轟炸和抗洪斗爭的勝利。鐵路通車里程由戰爭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戰前的1382公里,創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朝鮮戰爭期間,志愿軍鐵道兵搶修、搶建鐵路、橋梁,使鐵路運力比戰爭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鋼鐵運輸線”的暢通無阻。鐵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犧牲,2881名官兵負傷,涌現了楊連弟等一大批英模,1.21萬人立功。
          美國空軍發言人發出了這樣的

        感慨:“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其他盟國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產黨的運輸系統,但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駛!薄疤孤实刂v,我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筑鐵路的人”。

         

        援越抗美——鐵道兵血灑鄰邦
          援越抗美戰爭,是解放軍鐵道兵第二次與美軍交鋒,為越南人民的解放戰爭搶修、搶建鐵路、公路,立下了新的豐功偉績。
          根據越南政府的請求,中越兩國政府于1965年4月27日簽訂了《關于修建鐵路和提供運輸設備器材的議定書》。根據議定書,總參謀部于l965年4月18日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愿工程隊”入越執行上述任務。鐵道兵奉命以第二師、第十三師為主先后組成了援越工程部隊第一支隊和第六支隊,分別稱為“中國人民志愿工程隊”和“中國交通部修路工程隊”,后來兩個支隊統稱“中國后勤部隊”,并配屬了高炮團。后來又組建了援越鐵道兵第十團、鐵道兵第十二師五十八團并相繼赴越。
          中國鐵道兵冒著美軍的野蠻轟炸,視死如歸。在越池大橋的搶修中,第一支隊300多名官兵突然遭到美軍幾十架飛機的轟炸掃射,30多人負傷、犧牲,但官兵仍堅持搶修,直至大橋通車。在保衛諒山鐵路咽喉的搶修任務中,排長高守成在拆除定時炸彈時光榮犧牲,班長王登高繼續完成拆彈任

        務,經過14個小時冒死奮戰,終于排除了所有定時炸彈,保證了施工安全。
          正是憑著這種英勇獻身的精神,在持續兩年多的反轟炸搶修斗爭中,中國鐵道兵先后完成搶修橋梁181座次,車站379站次,線路690處次。從1965年12月起到勝利回國止,全線通車596天,占總日天數的70.1%,主要干線的北線全線通車813天,占總日天數的86.3%。此外,配屬鐵道兵第一支隊的高射機槍分隊對空作戰668次,擊落擊傷美軍飛機254架,其中擊落119架,擊傷135架,俘虜美軍飛行員8名。
          但中國鐵道兵也付出了生命和流血的代價,392名官兵獻出了寶貴生命,長眠在越南國土上;1862名官兵光榮負傷,許多人終身殘疾。越南領袖胡志明曾深情地對中國鐵道兵說:“你們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援助越南人民打美帝,我代表越南人民感謝你們,感謝毛主席!”越南政府評價中國鐵道兵:“你們以排山倒海的徹底革命精神,沖破一切困難,給我們開出了一條勝利的道路!

         

        開山筑路——鐵道兵功勛卓著
          新中國成立后的鐵路建設,幾乎都有鐵道兵官兵灑下的汗水甚至獻出的生命。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鐵道兵興建的第一條鐵路是鷹廈線,這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興建的一條重要鐵路線。從朝鮮戰場歸國后,尚未洗去征塵的志

        愿軍鐵道兵受命開赴廈門。
          當時,中央軍委和政務院決定,鐵道兵團和6個志愿軍鐵道工程師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92年5月,當年的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回憶說:“鷹廈鐵路起自江西鷹潭,穿越武夷山、戴云山兩大山脈,沿富屯溪、沙溪、九龍江3條大河流,直達海防前哨廈門,全長697公里!
          “修建這條鐵路,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有重要意義。福建人民盼望這條鐵路盼了整整50年。早在1906年清光緒末年,福建就曾成立官商合辦的‘鐵路公司’,發行‘鐵路股票’,向海外僑胞大量募捐修路,但終因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加上鐵路工程浩大,說說容易,修起來難。閩贛鐵路公司花了4年時間修了一條28公里的鐵路,名義上叫‘漳廈鐵路’,但‘東不到海,西不到江(九江)’,而且路基質量很差,火車慢得像牛車,沒人愿坐,不久連這條小鐵路也停辦了,軌也拆了,路基也毀了,所以直到解放時福建還不通鐵路。這種情況對于面對臺灣、地處前線的福建是不利的。周恩來曾在一次會議上說,解決美國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以及臺灣問題,要看‘二王’:一個是王炳南在華沙和美國談判;一個是王震率領10萬大軍修建鷹廈鐵路。”
          “修建鷹

        廈線關鍵是填海問題。”王震將軍回憶說。
          廈門離臺灣很近,站在日光巖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門島和大擔、二擔島。300年前,鄭成功就是以此基地收復臺灣的。但廈門本身是一孤島,與大陸隔著一條廈門海峽,鐵路要真正通到廈門,必須填海。這在當時難度很大。
          為做好填海工程,由鐵道兵第七師和廈門市共同組成海堤工程指揮部,動員3000名民工,近百條船只,并調集高炮部隊在兩岸掩護,從近海的小島上開山采石,裝成石籠,運到海上填海筑堤。
          鐵道兵和船工、民工任憑風大浪急,敵機騷擾,駕著載石帆船,喊著號子,乘風破浪,迎著潮水浪尖拋石填海。海上百舸爭流,潮起石落,水柱沖天,頗為壯觀。一年多時間,就填起了一條火車、汽車并行的長5公里、寬19米的海上長堤。
          1956年12月9日,鋪軌隊通過海堤到達廈門,僅用了22個月時間就提前修通了這條近700公里的鷹廈鐵路。
          在鷹廈鐵路完工后,鐵道兵先后為祖國修建了許多鐵路,可圈可點的有七大工程:成昆鐵路、貴昆鐵路、襄渝鐵路、東北林區鐵路、新疆南疆鐵路、青藏鐵路和北京地鐵工程。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在戰爭條件下,共搶修鐵路3600多公里,搶建鐵路690多公里、戰

        備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設時期,共新建鐵路干、支線12590公里,占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總數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為鐵路建設獻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戰爭中犧牲的392人。

         

        兵種撤銷——共和國不會忘記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圍繞鐵道兵是否在解放軍序列中保留的問題,經過許多爭論和曲折,最終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才決定鐵道兵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
          1975年,中央軍委初步擬定鐵道兵只保留14萬人,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其人員不計入軍隊定額,全部經費由國家工程費支付。工程技術業務受鐵道部指導,工程計劃、機械裝備、材料、財務等均由鐵道部統一歸口。但鐵道兵黨委在討論這一方案時,絕大多數同志不同意歸口鐵道部,最終這一方案沒有實行。
          1978年10月,為了減輕軍費負擔,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鐵道兵“全部費用在軍隊總定額外單獨計算,從國家鐵路工程費開支,但仍屬軍隊序列”。根據這一決定,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總后勤部決定,從1979年起,鐵道兵的經費同國防費分開,所需經費從國家鐵路工程費中開支。于是,鐵道兵在國家下達的鐵路修建任務“吃不飽”時,主動承擔國家鐵路計劃外的建設任務,努力實現鐵道兵軍費自給

        。1979年鐵道兵經費自給率為78.4%,到1981年實現了全部自給,并略有結余。從此,軍費開支不再包括鐵道兵,為軍隊減輕了經費負擔。
          1980年下半年,根據中共中央批準的中央軍委關于軍隊精簡整編方案,鐵道兵裁減兵員17萬人,撤銷了3個軍級指揮部,減少了3個師的建制,每個師也由5個團改為4個團,各級機關也相應進行了壓縮。這是鐵道兵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縮減。
          1981年10月30日,楊尚昆在駐京部隊軍以上干部會議上傳達了鄧小平關于部隊大量精簡的指示,要求各大單位組織討論。鐵道兵軍以上干部在討論中一致認為,根據鐵道兵戰時和平時擔負的任務,鐵道兵應予保留,但要減人。同時,提出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合并的方案。兩支隊伍合并后,仍稱軍委鐵道兵,屬于軍隊系列,但不占定額,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不吃軍費。執行軍隊條令條例和供應標準,軍需供給、干部任免、征兵退伍等仍按原方式不變,對口實行。各工程局的職工待遇不變,干部按原規定或委托鐵道兵任免,鐵道兵執行工程任務接受鐵道部領導,其費用由鐵道建設費開支,國家計劃列鐵道兵一個戶頭。
          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怎么合?是兵改工,還是工改兵?尚未最后解決。
          鐵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員陳再道1992年7月回憶

        說:
          1982年1月31日,我前往楊得志同志住地。當走進他的辦公室后,我直截了當地問他:“大家都傳鐵道兵這回要脫軍裝,和軍隊脫鉤,有沒有這回事?”
          楊得志若有所思,略頓片刻,點了點頭說:“是的!苯又,他簡單給我講了一個情況。聽完他講的情況后,我內心很不平靜。
          1982年2月4日上午,我在鐵道兵常委會上對大家說:“小平同志已經拍板,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與軍隊脫鉤,脫軍裝;üこ瘫蜂N,鐵道兵并入鐵道部!
          會議經過一天的發言討論,最后大家表示:黨中央、軍委正式決定了我們就堅決執行。但大家一致建議保留鐵道兵,以鐵道兵黨委集體意見,呈報軍委鄧主席。
          陳再道將軍接著回憶說:
          1982年2月16日,我接到通知,說明天張震副總參謀長約我談話。我建議呂正操、曠伏兆兩位政委也參加。第二天上午,張震代表軍委、總部向我們傳達了關于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我們匯報了鐵道兵黨委討論的意見,并將以司令員、政委名義寫給鄧主席的報告交他轉呈。張震同志表示,一定把你們的意見和報告轉達到。
          1982年3月25日,軍委秘書長楊尚昆召集我和兩位政委以及鐵道部劉建章、劉林祥同志開會,傳達了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楊尚昆同志說,撤銷鐵道兵的建制

        ,已經決定了。鐵道兵脫離軍委,脫軍裝,合到鐵道部。我們把你們的意見向軍委鄧主席作了匯報。說到要求保留鐵道兵時,鄧主席說,撤銷鐵道兵已經定了,這沒有二話可講。當匯報到打起仗來還需要鐵道兵時,鄧主席說,打起仗來,鐵道部都是鐵道兵。當匯報到鐵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負盈虧,不增加國家負擔時,鄧主席說,基建工程兵、鐵道兵實行征兵制,增加農民負擔。
          至此,鐵道兵并入鐵道部大局最后敲定。
          1982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通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并入鐵道部!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關于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
          1983年2月1日,鐵道兵黨委、機關并入鐵道部黨委、機關。至此,鐵道兵黨委、機關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鐵道兵指揮部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鐵道兵各師分別改稱鐵道部各工程局。從此,鐵道兵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但鐵道兵的功績,卻永遠留在解放軍的史冊上。
          到了21世紀,在上級老首長和有關人員的努力下,終于建成鐵道兵自己的網站。給所有老鐵一個展示的平臺和交流的場所。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當年的一曲《鐵

        道兵戰士志在四方》,不知道激勵了多少老鐵與勇氣,也不知道鼓舞了多少鐵軍的干勁,鐵道兵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壯歌,讓大家永遠記住這首雄壯,有力的軍歌吧!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離別了天山千里雪,但見那東海萬頃浪。
          才聽塞外牛羊叫,又聞江南稻花兒香。
          同志們(哪)邁開大步朝前走啊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補充:鐵道兵各師的歷程和現狀
          
          鐵道兵第一師1948年7月組建。1950年11月6日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國。 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一師,轄第1、第11橋梁團和第21線路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一師,轄第1、第2、第3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團—第5團。1979年7月,修建襄渝鐵路。1981年5月遷往山東兗州,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1工程局。1999年更名為中鐵第11工程局。(中鐵十一局集團)
          鐵道兵第二師前身為回民支隊。1951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7日回國。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二師,轄第2、第12橋梁團和第22線路團。1953年9月

        后改稱鐵道兵第二師,轄第4、第5、第6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團—第10團。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2工程局,1998年7月改制組建為企業集團。(中鐵十二局集團)
          鐵道兵第三師前身為1948年8月成立的東北鐵道縱隊,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國。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三師,轄第3、第13橋梁團和第23線路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三師,轄第7、第8、第9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1團—第15團。1984年1月改名鐵道部第13工程局,2000年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更名中鐵13局;2001年改制成立中鐵13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三局集團)
          鐵道兵第四師1951年6月20日成立,由直屬橋梁團為基礎組建。1953年11月回國。1951年6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鐵道兵團以直屬橋梁團為基礎組建第四師,下轄第4、第14橋梁團和第24線路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四師,轄第10、第11、第12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6團—第20團。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4工程局。1999年12月變更為中鐵14局。(中鐵十四局集團)
          鐵道兵第五師由步兵第19師改編。1954年3月24日從朝鮮回國。1957年,修筑

        貴昆鐵路。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五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五師,轄第13、第14、第15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五師,轄第13、第14、第15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21團—第25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六師與第五師合并為鐵道兵第五師。1984年1月,鐵道兵第五師與第6師合并改編為鐵道部第15工程局。(中鐵十五局集團)
          鐵道兵第六師1952年5月20日在貴州成立,由第49師第146團、第50師第150團、第51師第152團合編,從遵義、獨山、鎮遠三個軍分區抽調人員組成師部。1953年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9月,由鐵道工程第6師改稱為鐵道兵第6師,1954年4月8月回國,參加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建設。1958年7月,修建貴昆鐵路貴陽至樹合段。1964年11月再次參加貴昆線建設。1968年夏,修建襄渝鐵路。1978年6月1日撤離,改建為成都鐵路工程局。(中鐵八局集團)
          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六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六師,轄第16、第17、第18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六師,轄第16、第17、第18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26團—第30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六師番號撤消,與鐵道兵第5師合并改編為鐵

        道部第15工程局。(中鐵十五局集團)
          鐵道兵第七師1952年在蘇州寒山寺組建,由第96師與第86師合編。1953年1月赴朝,11月回國。1964年9月28日進入貴州水城,修建貴昆線水城至樹舍段。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七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七師,轄第19、第20、第21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七師,轄第19、第20、第21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31團—第35團。1976年6月進駐青海格爾木,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7工程局并遷往山西太原,2000年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2001年9月16日成立中鐵17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七局集團)
          鐵道兵第八師1958年組建。1965年,修建成昆鐵路。 1958年10月,鐵道兵第一軍軍部撤消后,以軍部和獨立橋梁團為基礎,組建鐵道兵第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36團—第40團。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8工程局。2001年8月改制為中鐵18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八局集團)
          鐵道兵第九師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九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九師,轄第25、第26、第27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九師,轄第25、第26、第27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41團—第45團。1955年2月21日從朝鮮回國。1973年,修

        建沙(河)通(遼)鐵路。1984年1月1日改編為鐵道部第19工程局。2000年9月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F為中鐵19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九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師1953年1月成立,由農業建設第3師(前身為警備第五旅、步兵第101師兼煙臺警備司令部)改編。1953年11月21日從朝鮮回國。1953年1月,以農建第三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轄第28、第29、第30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十師,轄第28、第29、第30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46團—第50團。1984年1月,鐵道兵第十師改為鐵道部第20工程局。(中鐵二十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一師1952年2月組建,由農業建設第5師改編。1954年6月24日從朝鮮回國。后與鐵道兵第13師合編。1953年1月,以農建第五師為基礎整編為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一師,轄第31、第32、第33團。1953年9月后改稱鐵道兵第十一師,轄第31、第32、第33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51團—第55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三師與第十一師合并為第十一師。1984年1月改稱鐵道部第16工程局,1999年12月改稱中鐵第16工程局。(中鐵十六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二師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并組建第十二師,參加北京地

        下鐵道工程建設。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56團—第60團。197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將鐵道兵擔負北京地鐵施工的隊伍及施工任務移交北京市領導,鐵道兵第十二師改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團)
          鐵道兵第十三師1973年5月進駐北京密云,1979年7月撤出。后與鐵道兵第11師合編。鐵道兵第14師:1981年3月5日,與在赤峰沈陽部隊一些工程兵、炮兵、裝甲部隊合編為81580部隊。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并組建第十三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1團—第65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三師番號撤消。(中鐵十六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四師1965年7月,組建鐵道兵第十四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6團—第70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四師師部移交沈陽軍區,部隊合編到鐵道兵第八師。(中鐵十八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五師1969年3月,組建鐵道兵第十五師,參加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建設。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71團—第75團。197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將鐵道兵擔負北京地鐵施工的隊伍及施工任務移交北京市領導,鐵道兵第十五師改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團)
          鐵道兵獨立舟橋團1964年8月組建,1977年5月改稱鐵道兵舟橋團。1984年1月并入鐵道部,改稱鐵道部工程指揮部舟橋工程處。1987年9月改稱鐵道部工程指揮部戰備舟橋處。1990年10月更名為鐵道戰備舟橋處,隸屬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現由濟南鐵路局管理)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