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排水量62000噸,服役時間10天,這兩個數字足以說明“信濃”號航空母艦的特別之處和凄慘境遇。
1944年11月19日,“信濃”號竣工,服役時的性能數據為:標準排水量62000噸,公試排水量68060噸,滿載排水量71890噸,全長266米,寬36.3米,吃水10.31米,航速27節,續航力1萬海里/18節,艦員編制2515人。
11月28日13時30分,“信濃”號搭載大部分艦員和少量工人離開母港橫須賀,開始處女航。20時許,正在自由游弋、意圖營救落水B-29飛行員的美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了“信濃”號航母,并開始追擊。29日凌晨3時許,“射水魚”抓住良機,在1280米的距離上順次發射了6枚MK14-3A魚雷,航速46節,定深3米,一分鐘不到,第一枚魚雷就擊中了“信濃”號右舷艦尾,隨后又有3枚擊中。
軍艦已經發生右傾,而自信滿滿的阿部俊雄認為幾條魚雷奈何不了皮糙肉厚的“信濃”,在糾正傾斜后下令繼續以18節的速度前進。然而,軍艦很快再度右傾,并且越來越大。到早上6時許,艦員們驚訝地發現“信濃”號動力全失,右傾達20度,在海浪的推動下隨波逐流。“濱風”和“磯風”試圖將“信濃”號拖向海岸,但到上午9時35分,右傾已達35度,阿部俊雄認為回天乏力,下令棄艦,包括阿部俊雄在內的1435人與艦同沉。
“信濃”號,這艘耗費6年時光、傾注無數心血、被當做挽救日本國運最后一根稻草的巨艦,到頭來沒有發射一枚炮彈,沒有起降一架飛機,就化為布滿海藻的殘骸長眠深海,連天皇裕仁聽聞此事后都發出一聲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