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唱機最早叫留聲機,誕生于1877年。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留聲機的人就是譽滿全球的發明大王——愛迪生。愛迪生根據電話綺麗的莫伴隨著說話聲引起的震動現象,那短針做試驗,從中受了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事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的顫動。那么,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于 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1877年8月15日“會說話的機器”誕生,轟動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愛迪生公開表演了留聲機,外界輿論馬上把它譽為“科學家之拿破侖”,是19世紀最引人振奮的三大發明。即將開幕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立即把它作為時新展品展出。就連當時美國總統海斯也在留聲機旁轉了2個多小時。
相關資料:
留聲機、電唱機
[phonograph;record player;electric gramophone] 用來放送唱片錄音的電動設備。由美國發明家愛迪生1877年發明。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唱機發展、演化為磁帶錄音機、CD機和數字式mp3播放器。
留聲機的概述
留聲機又叫電唱機,是一種放音裝置,其聲音儲存在以聲學方法在唱片(圓盤)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內。唱片置于轉臺上,在唱針之下旋轉。留聲機為愛迪生的眾多偉大發明之一,因為唱片能比較方便地大量復制,放音時間也比大多數筒
留聲機的誕生
留聲機誕生于1877年。世界上發明留聲機的人就是譽滿全球的發明大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根據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震動的現象,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么,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于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1877年8月15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讓助手克瑞西按圖樣制出一臺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指著這臺怪機器對助手說:"這是一臺會說話的機器",他取出一張錫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起了“瑪麗有只小羊羔,雪球兒似一身毛……”。唱完后,把針又放回原處,輕悠悠地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不緊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轉動著,唱起了“瑪麗有只小羊羔……”,與剛才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唱的一模一樣。在一旁的助手們,碰到一架會說話的機器,竟然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會說話的機器”誕生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托馬斯
美國人托馬斯·阿爾巴·愛迪生在1877年設計的留聲機,是世界上最早的錄音裝置。
同年12月6日,愛迪生的助手、機械工人約翰·克盧西制造出了第一臺樣機,并用這臺樣機錄制了愛迪生唱的歌《瑪莉的山羊》。
1878年4月24日,愛迪生留聲機公司在紐約百老匯大街成立,并開始銷售業務。他們將這種留機和用錫箔成的很多圓筒唱片配合起來,出租給街頭藝人。
最早的家用留聲機,是1978年生產的愛迪遜·帕拉牌留聲機,每臺售價10美元
愛迪生發明留聲機的偶然性
然而,愛迪生這項著名的發明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 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里研究改進在紙帶上打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在試圖排作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借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筒里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豎立板上,用手輕輕按著上端,然后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間低,顫動就慢。這個發現,更奠定了發明留聲機的決心。
幾天后,愛迪生就畫出了草圖,并立即和助手干起來,留聲機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金屬圓筒,圓筒邊上刻有螺旋槽紋,把它按在一根長軸上,長軸一頭裝著曲柄,搖動曲柄,圓筒就會相應轉動。此外,還有兩根金屬小管,管的一頭裝一塊中心有鈍頭針尖的膜板。經過無數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臺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回憶說:“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后,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要繼續改進它,他僅在留聲機上的發明專利權就超過了一百項。他是耳聾之人,能發明這樣一個發聲的機器已是令人驚異了。當我們看到今天的留聲機時,不要忘記這上頭滲透著愛迪生無數辛勤勞動的心血。實質上,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留聲機所掀起的文明和發明巨浪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電唱機、磁帶錄音機、磁帶錄像機、激光聲像機……相繼問世,追溯其源頭,不都是來自愛迪生的偉大發明嗎?
留聲機的發展
1857年 法國發明家斯科特(Scott)發明了的聲波振記器,這
1877年,愛迪生制造出人類史上第一部留聲機,開始儲存媒體的領域。在這一百多年來,不斷推陳出新,從最初以錫箔制滾筒,鋼針播放,導致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幾次即耗損,到現代雷射影音儲存軟體的DVD,已在21世紀展現出無以倫比的影音境界。
蟲膠唱片細說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時,以錫箔制滾筒錄音,早期蓄音筒唱一次只能錄制一筒,每個蓄音筒聽五,六次就磨損報廢。1892年,德籍技師艾米利。伯林納以鍍金的銅模作為母盤,再以硬蠟作為原料(日后的原料為蟲膠,亦稱洋乾漆),制成母版復制。隔年,唱片像其他商品一樣開始量產。
1879年留聲機首度引進日本,1899年第一家唱片公司三光堂成立。由於當時錄音及制造唱片的技術由歐美所掌控,日本的唱片必須委由歐美生產,因此,日本早期的唱片都是由外國技師渡海赴日錄制后,將母盤攜回歐美制成唱片,再輸回日本販售。日本第一家標榜生產留聲機及唱片的公司,是1907年美國與日本技術合作成立的日米蓄音器制造株式會社。同年,日人湯地敬吾開發出平圓盤唱片的制造技術,突破歐美技術壟斷。此時正值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之際,全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消費能力增加,因此,日米蓄音器制造株式會社,于1909年4月由位于川崎的工廠開始生產國產唱片。
1910年,日米蓄音器制造株式會社增資并改組為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以下簡稱“日蓄”)。日蓄成立后,除生產唱片外,留聲機方面也開始量產,并與歐美等進口貨相互競爭。隨后,新興的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日本蓄音器商會1910年成立同時,也在時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臺北榮町(現臺北衡陽路)設立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臺北出張所,開始在臺灣銷售留聲機和唱片,并展開錄制臺灣音樂的工作。據日人山口龜之助所著《唱片-文化發達史》中記載:1914年,日蓄臺留聲機和唱片于1910年傳入臺灣,至今已95年。
唱片材質從洋乾漆到PC成分的DVD,錄音技術也從單軌錄音到多軌錄音,播放媒體從笨重的留聲機到輕薄的DVD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