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世界之最 >

        最早被打碎的原子

        原子核中蘊藏無比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原子能,它在原子核發生變化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來。但是,天然放射性物質釋放原子能的放射過程太慢,因此人們試圖用人為的手段去得到強大的原子能,終于于1938年獲得初步成功?茖W家用中子轟擊鈾的原子核,鈾核俘獲一個中子后,立即發生裂變,分裂成兩個核,同時放出大量的能量。而鈾核在分裂成兩個別的原子核的時候,又放出兩到三個中子,分別擊中這兩個鈾核,使這兩個鈾核再次發生裂變而放出大量能量……原子核的這種連續不斷的分裂現象,稱鏈式反應,原子彈就是根據重核鏈式反應的原理創制的。

         

        相關資料:

        英文名:atom
          原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沒有外殼)是人類最經典的、使用最為廣泛的基本假設。原子的假設,可用來精確的解釋物理學中力學、熱力學、光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等幾乎物理方方面面的問題,以及同為自然科學的生物學(用物理學家的眼光看,一切生物過程都是原子的運動)、化學(化學可以使用量子力學等解釋)等等,在未來,或許會延伸到各個學科。
          原子的假設建立時是基于人類直觀的感覺-物質的粒子性。但在物質波動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影子。也許就是因為原子的假設,使物理學有現

        在這樣輝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樣大的體育館里的一顆乒乓球(原子半徑的數量級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這個體育館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并且讓這些球不停地跳動起來。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更外層有電子圍著原子核高速轉動。
          原子是構成自然界各種元素的基本單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軌道電子(又稱束縛電子或繞行電子)組成。原子的體積很小,直徑只有10的-8次cm,原子的質量也很小,如氫原子的質量為1.673 56*10的-24g,而核質量占原子質量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為原子核,它的直徑比原子的直徑小很多。
          原子核帶正電荷,束縛電子帶負電荷,兩者所帶電荷相等,符號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縛電子按一定的軌道繞原子核運動,當原子吸收外來能量,使軌道電子脫離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運動時,原子便失去電子而顯電性,成為離子。
          原子是構成元素的最小單元,是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原子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惫4世紀,古希臘物理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這一概念,并把它當作物質的最小單元,但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亞里士多德等人卻反對這種物質的原子觀,他們認為物質是連續的,這種觀點在中世紀占優勢,

        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實驗技術的發展,物質的原子觀在16世紀之后又為人們所接受,著名學者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等人都支持這種觀點.著名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所發現的周期律指出各種化學元素的原子間相互關聯的性質是建立原子結構理論時的一個指導原則.從近代物理觀點看,原子只不過是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間.

        數據結構
          指構成數據結構的,認為不可再分的部分.
          原子,是化學元素最小組成單元,是組成分子和物質的基本單元,它具有該元素的化學性質。原子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在原子核的庫侖場中運動的帶負電的電子組成。核電荷數或原子序數Z,是組成原子核的質子數。原子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假設原子是球體的話,典型原子的直徑大約是10-8厘米, 質量大約是10-23克。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的。1803年他發表“原子說”,提出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

        原子的構成
          原子的中心是一個微小的由核子(質子和中子:由夸克構成)組成的原子核,占據了整個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
          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緊密地堆在一起,因此原子核的密度很大。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大致相等,中子略高一些。質子帶正電荷,中子不帶電荷,是

        電中性的。所以整個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即使和原子相比,還是非常細小的——比原子要小100,000倍。原子的大小主要是由最外電子層的大小所決定的。如有原子是一個足球場,那原子核就是場中央的一顆綠豆。所以原子幾乎是空的,被電子占據著。
          電子是帶負電荷的。它們遠比質子和中子輕,質量只有質子的約1/1836。它們高速地圍著原子核運轉。電子圍繞原子核的軌道并不都一樣。它們在一些叫電子層的區域內圍著原子核轉,那些最接近原子核的在一層,遠一些的又在另外一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數字。最內層的是層1,外一層的是層2,如此類推。每一層都可以容納一個最高限量數的電子數目,層1可容納兩個,層2八個,層3十八個,層4三十二個,越往外層可容納的電子就越多。
          若設層數為n,則第n層可容納電子數為2(n^2)個。最外層電子不大于8個,最接近最外層的電子層不大于十八個,但也有特例。
          在一顆電中性的原子中,質子和電子的數目是一樣的。另一方面,中子的數目不一定等于質子的數目。帶電荷的原子叫離子。電子數目比質子小的原子帶正電荷,叫陽離子。相反的原子帶負電荷,叫陰離子。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小于四個,在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趨向達到穩定的結構,成為

        陽離子。
          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多于四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趨向達到穩定的結構,成為陰離子。
          原子序決定了該原子是那個族或那類元素。例如,碳原子是那些有6顆質子的原子。所有相同原子序的原子在很多物理性質都是一樣的,所顯示的化學反應都一樣。質子和中子數目的總和叫質量數。中子的數目對該原子的元素并沒有任何影響 —— 在同一元素中,有不同的成員,每個的原子序是一樣的,但質量數都不同。這些成員叫同位素。元素的名字是用它的元素名稱緊隨著質量數來表示,如碳12(每個原子中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
          只有94種原子是天然存在的(其余的都是在實驗室中人工制造的) 每種原子都有一個名稱,每個名稱都有一個縮寫。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根據不同原子的化學性質將它們排列在一張表中,這就是元素周期表。為紀念門捷列夫,第101號元素被命名為鍆。
          首20種原子(或元素)依次為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 、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它們的簡寫是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包括:
          1.稀有氣體 2.金屬單質 3.固態非金屬單質(除碘以外)

        原子結構發展史
          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列特提出原子的概念。
          1803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翰·道爾頓和意大利物理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原子說。
          1833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提出法拉第電解定律,表明原子帶電,且電可能以不連續的粒子存在。
          1874年,司通內建議電解過程被交換的粒子叫做電子。
          1879年,克魯克斯從放電管(高電壓低氣壓的真空管)中發現陰極射線。
          1886年,哥德斯坦從放電管中發現陽極射線。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證實陰極射線即陰極材料上釋放出的高速電子流,并測量出電子的荷質比。e/m=1.7588×108 庫侖/克
          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的油滴實驗測出電子之帶電量,并強化了“電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有核,且原子核帶正電、質量極大、體積很小。其條利用(粒子(即氦核)來撞擊金箔,發現大部分(99.9%)粒子直穿金箔,其中少數成大角度偏折,甚至極少數被反向折回(十萬分之一)。
          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分析了元素的X射線標識譜,建立原子序數的概念。
          1913年,湯姆生之質譜儀測量質量數 , 并發現同位素。
          1919年,盧瑟福發現質子。其利用α粒子撞擊氮原子核與發現質子,接著又用α粒子撞擊棚 (B) 、氟 (F) 、鋁 (A1) 、磷 (P) 核等也都能產生質子,故推論“質子”為元素之原子核共有成分。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乍得威克利用α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了中子。
          1935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建立了介子理論。
          原子趣聞:人體中每秒有40萬個放射性原子蛻變為其他原子。人體每個細胞平均有90萬億個原子,是40萬個原子的22500萬倍。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