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修纂的一部大型圖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約3億7千萬多字。輯錄的圖書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評話、工技、農藝、醫學等七八千種。上起先秦,下達明初,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編輯《永樂大典》前后足足花了6年時間。起事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學士謝瑾等纂修一部大型類書。于是謝瑾召集了147人,第二年便纂集成書,題名為《文獻大成》。
相關資料: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余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姚廣孝(1335~1418),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
王景(約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
收藏單位
《永樂大典》殘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8個國家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大約400冊,800余卷。單位有: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
收集典籍種類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詩文、戲曲、僧、道、醫藥、工藝等方方面面,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后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保存其原貌,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茖W,有點類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只是當時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面的內容。
在書的前面,用不同的字體演繹一個“門”字,端莊的楷書、狂放的草書、秀美的隸書,盡顯漢字的魅力。這冊書引用古書66種,插圖46幅,它記載了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門,如白虎門、玄武門等,以及門的結構、類別、式樣和奇聞逸事,豐富多彩。
《永樂大典》于永樂六年編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也將《永樂大典》帶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宮內的文淵閣。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永樂大典》中還有許多精致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制圖形,形態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著,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成書經過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難”之名,趕走建文帝,奪取政權,年號“永樂”。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用以系
解縉等奉諭,組織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將各種資料抄入書中。次年十一月,全書編纂完成,賜名《文獻大成》。史書中說,朱棣"覽所進書,尚多未備",于是再命重修。解縉領命,重組編撰力量,開館文淵閣。參加者計正總裁三人,副總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三百三十二人,看樣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編輯者三千余人"。
永樂五年(1407),全書大體定稿,姚廣孝領銜進呈,朱棣閱后表示滿意,親自撰寫了《序言》,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并聘請抄書者謄抄全書。至1408年冬,《永樂大典》全書抄寫完畢。
永樂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大典》隨之運到了北京,長期貯藏于宮城內的文樓。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火災,火勢危及文樓;馂闹螅尉富实勖壬藢ⅰ队罉反蟮洹吩俪徊扛北玖硗獗4娴哪铑^。重錄副本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永樂正本移放到文淵閣,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流失經過
現在《永樂大典》存世僅百之三四,經過情況如下:
學
比較可靠的情況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宮東南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間,又移貯到天安門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為官吏的竊取,英法聯軍的盜購,八國聯軍的焚掠。這些書屢遭厄運,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間,在皇史宬發現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庫全書》時,曾清查嘉靖抄本,發現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冊。
四、嘉慶、道光年間修《全唐文》和《大清統一志》時,被翰林院官員又偷盜出100余冊。
五、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壞和搶劫,丟失《大典》不計其數。尤以英軍搶掠最多,作為戰利品運回本國。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盜《大典》后,“密邇各使館”,以10兩銀子1冊售與洋人。
六、光緒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時,僅存5000余冊。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僅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冊。
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東交民巷成為戰場,藏書四散。侵略者對《大典》肆意搶掠,甚至用它們代替磚塊,構筑工事,《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為戰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國內一些懂得此書價值的翻檢拾走。
八、宣統元年(1908年)籌建京師圖書館時,只剩下64冊了。
到1959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復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國內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永樂大典》730卷,加上后來從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計795卷。
正本之謎
幾百年來,人們為尋找這部珍籍,動用了不少人力財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為中國文化史、書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謎團。11095冊正本至今一卷也沒有發現,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見準確的記載。碼放約有40多立方米的這么大一部書,怎么會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樂大典》有兩個版本。人們習慣于把永樂年間的第一個版本稱為正本,把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書的書后都注明了當時的重錄官員,而這些官員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官員,即目前所能見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與《永樂大典》的關系
<明世宗實錄>中,有這樣一段關于《永樂大典》的記載: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禮文之事,時取探討,殊寶愛之。
《明實錄》等大量文獻記載
3. 正本最后出現的時間
《永樂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現時間正是在嘉靖的喪葬期間,
在《明實錄》中有關嘉靖喪葬和《永樂大典》重錄兩件事的大量記載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慶帝賞賜重錄《永樂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個月才下葬,此時已經到了隆慶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寫人員的日期是在隆慶元年四月,但這是表彰日期,抄錄完成日期應該更早。這樣看來,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錄完成在時間上基本一致。
而從此時起,《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就音信渺然。
4. “兩處收藏”是什么意思?
當年徐階向嘉靖奏明,重錄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對本抄寫”。嘉靖則明確強調,“重錄”是為“兩處收藏”。
“兩處收藏”是否暗示著什么呢? 嘉靖的喪葬與正本的失蹤如此巧合,這難道真的是某種巧合嗎?中國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張揚進呈褒獎的同時,必然會記載該書典藏于何處,并在官修書目中著錄,以彪炳皇恩浩蕩。這已是歷代皇帝修典的定式!队罉反蟮洹返闹劁泤s沒有這樣做,成為僅有的特例。這是為什么?
《明實錄》,記載《永樂大典》的部分,是《明實錄》中少有的長篇大論,可偏偏沒有提及《永樂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歷時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僅次于長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建永陵時,嘉靖還大規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規模的永陵,是否在環境上對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慮呢?
按照《永樂大典》總體積達40立方米這樣巨大的物體來說,運用遙感技術結合磁力探測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間位置,但要確定是不是圖書典籍,目前還難以做到,因為紙制品目前還未發現其形成了一種專門信號。如果將其裝入金屬或木質器物中加以外保護,則也可勘測。目前從記載來看,《永樂大典》收錄的書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礦物質作書寫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測出來,問題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測準確的話,則可以采用密閉式法,使用個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風的情況下進入地宮,采用掃描方式,將《大典》數字化后,仍將《大典》放在永陵地宮內保存,保持原狀不變。
當然,《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開永陵地宮之前,只能是一個合理的推想。
收藏故事
一、田中慶太郎(1881—1951年,書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紀20年代回憶說:“這《永樂大典》是義和團事變后才從皇宮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變中,住附近的人看到書閣罹火將燒失,很可能把其書冊帶到自家而藏起來。經過幾年,這些書冊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羅叔言(羅振玉)來京都,通過董綬經(董康)輸入10冊左右。屆時每個圖書館作為樣板各種購買1冊。當時其價格是每冊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時,時常購買,到1923年前后,一共買到大約20冊。其中5、6冊,賣給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洋文庫也買莫利孫所藏的,可能總共有20幾冊。近來,不多見,但是價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冊大約5、6000日元。這書也流出外國,比如英美法各國。我國所藏最多的是東洋文訓,其他圖書館藏有的至多只1、2冊而已!
二、日本東洋文庫很早就開始收藏《永樂大典》。1920年以前從田中太郎手中購買了10冊。1920年莫利孫逝世,變賣所藏《永樂大典》,1922年東洋文庫購買了7
三、1940年左右,東洋文庫曾想購買吳興嘉業堂所藏《永樂大典》49冊,二戰后,蘇聯歸還至北京圖書館。
四、近年來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國圖于1983年也陸續征集到1冊。散落民間的可能性還有。
前景
上世紀60年代以后,海峽兩岸的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幾度影印出版《大典》,幾乎囊括了當時能夠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頁。
今年4月中國國圖“《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召開。任繼愈館長呼吁,國圖首先將館藏的161冊依照原書的版式規格、紙張裝幀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書機構、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舉,拿出《永樂大典》原書,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這一文化遺產重現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講義
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續呂氏家塾讀詩記》,已著錄。開禧中,溪為資善堂說書,累轉太子詹事。時景獻太子命類《易》、《詩》、《書》、《春秋》、《論語》、《孟子》、《通鑒》,各為說以進。此即其《春秋》說也。書中如以齊襄迫紀侯去國為讬復讎以欺諸侯,以秦與楚滅庸為由巴、蜀通道,以屢書“公如晉至河乃復”為晉人啟季氏出君之漸,以定公戊辰即位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
數字化現狀
《永樂大典》電子版現已由日本凱希株式會社出品,北京創新力博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為中國大陸總代理,在計算機上能進行全文檢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閱讀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