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使可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統夢想成真。
相關資料: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STS Columbia OV-102)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甘乃迪太空中心旗下擁有的太空梭之一。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的太空梭機隊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它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執行代號STS-1的任務,正式開啟了NASA的太空運輸系統計劃(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然而很不幸的,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2月1日,在代號STS-107的第28次任務重返大氣層的階段中與控制中心失去聯系,并且在不久后被發現在德克薩斯州上空爆炸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哥倫比亞號的命名由來,是紀念第一艘環繞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國籍船只,也是哥倫比亞河命名由來的18世紀帆船哥倫比亞號。
關于“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最老的航天飛機。2003年1月16日,
“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航天飛機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航天飛機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機尾裝有三個主發動機,和一個巨大的推進劑外貯
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事故原因
美國宇航局13日進一步確認,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調查委員會去年
事故發生后,由于無法迅速找回事發時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進行檢驗,宇航局和事故調查委員會一直沒對事故原因作出最終定論。目前,“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約50萬塊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負責“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師尼爾·奧特說,宇航局經多次試驗確定,泡沫材料安裝過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奧特說,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沒有問題,問題在于用噴槍在燃料箱外敷設泡沫材料的過程。試驗表明,目前的敷設工藝會在各塊泡沫材料之間留下縫隙,液態氫能夠滲入其間。航天飛機起飛后,氫氣受熱膨脹,最終導致大塊泡沫材料脫落。撞擊“哥倫比亞”號的泡沫材料有手提箱大小,重約0.75公斤。它幾乎是被整塊“撕下”后,高速撞擊到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熱保護系統,并形成裂隙。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得以從裂隙處進入“哥倫比亞”號機體,造成航天飛機解體。
奧特說,根據新標準對燃料箱進行檢測是目前擺在美國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礙。新標準要求,不允許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脫落。美國宇航局目前準備對所有航天飛機的11個燃料箱進行檢測,檢查每個燃料箱需要4千萬美元。
3周年悼念活動
2006年1月28日美國東岸時間早上十時,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舉行活動紀念三次美國航天災難,并向罹難的17名
太空人致敬。三次美國航天災難均集中在1月27日(阿波羅)、1月28日(挑戰者號)及2月1日(哥倫比亞號)。
“哥倫比亞”號上七名宇航員(任務編號:STS-107)
里克·哈茲班德(Rick Husband),男,45歲,昔日空軍中校,得克薩斯人。1994成為宇航員,機長。
威廉姆·麥庫(William McCool),男,41歲,昔日海軍司令員,三個孩子的父親。1996年成為宇航員,機組成員。
麥克爾·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男,43歲,出生于軍事家庭,1994年成為少數黑人宇航員之一,有效載荷指令長。
卡爾帕納·楚拉(Kalpana Chawla),女,41歲,上世紀80年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于1994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大衛·布朗(David Brown),男,46歲,1996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勞瑞爾·克拉克(Laurel Clark),女,41歲,昔日海軍軍醫,1996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伊蘭·拉蒙(Ilan Ramon),男,48歲,以色列空軍中校。1997年成為以色列首位宇航員,有效載荷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