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近來連續不斷的襲擊、綁架、暗殺以及恐怖爆炸事件,讓巴格達安全形勢急轉直下,就連市政府大門外都是戒備森嚴,官員出行必須由聯軍車輛護送。前一段時間已經開始復蘇的經濟活動和重建進程再度中斷,外商又紛紛撤出了巴格達,有西方媒體甚至稱目前的巴格達是“最不適宜居住的城市”。戰爭使巴格達變得千瘡百孔,城市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失業率居高不下,老百姓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相關資料:
巴格達 (Baghdad)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省省會,伊斯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舊譯“報達”、“八哈塔”。位于國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兩岸,距幼發拉底河僅30多公里。面積860平方公里,人口530萬(1988)。市區主要部分在河東,稱為“魯薩法”(al-Rusafah),河西部分稱為“卡爾赫”(al-Karkh),東西兩岸之間有5座大橋相連。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漢穆拉比法典》提到巴格達(意為“天賜”)為一重鎮。755~762年,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曼蘇爾下令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始建新城,歷時4年,耗資480多萬迪爾汗。命名為“和平城”(Madinahal-Salam),作為阿拉伯帝國都城。城為圓形,故有“團城”之稱。城分外城、內城和紫禁
1921年,伊拉克宣布獨立,定都巴格達,現發展為現代化的城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商業、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市區現代化建筑和古老建筑遺風共存,交相襯托。據史載,巴格達曾建有560多座清真寺,現有清真寺100多座,著名的有卡茲米耶清真大寺、伊瑪目·阿德哈姆清真寺、阿卜杜勒·卡迪爾·吉拉尼清真寺等。城內有多所大學(包括宗教大學),其中著名的有古老的穆斯坦綏里耶學院。有阿拔斯宮、伊拉克博物館、伊斯蘭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古跡。在統一公園屹立著阿拉伯歷史名人大型石像,在薩阿敦大街和艾布·努瓦斯大街各矗立著取材于《一千零一夜》故事人物的大型銅塑像。鬧市區有一座構思奇巧的無名英雄紀念碑。近10多年來,巴格達新添了許多現代化建筑,著名的有國王費薩爾一世陵墓、白宮(政府賓館)、共和宮、國際會議中心大廈、巴比倫飯店等。
人們通過巴格達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古城遺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前3000 多年強大的巴比倫帝國的風采。它創立了世界第一部法典,筑造了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以及傳說中讓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它還首先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實行7日一周制,創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并率先使用陶盤作餐具。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巴格達又迎來了它的第二次輝煌,作為帝國的首都,它對古希臘、波斯、中國和印度的各種科學和文化兼容并蓄,創造了不朽的文明。伊拉克現存的烏爾城遺址、亞述帝國遺址和哈特爾城遺址等,就是其古代燦爛文明的鮮明寫照。
戰爭作為人類社會的極端手段,對于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歷來缺乏應有的尊重。自1991 年的海灣戰爭以來,美英等國的轟炸殃及了許許多多的伊拉克古跡,巴格達城外的泰西封拱門就是一例,這一世界級的文明遺址慘遭毀容,現已岌岌可危。更嚴重的是,在海灣戰爭后,偷盜失去保護的文物成了制裁狀況下的生財之道,各省的博物館都遭洗劫,為躲避轟炸而存放在那里的珍貴文物和史料被席卷一空。如今,在國際文物走私市場,可以看到難以計數的伊拉克文物在兜售。由此可見,長期戰亂不僅毀了伊拉克的國計民生,也毀了大量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