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太空已39載,首次記錄層出不窮,現摘選其中若干: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1號飛船升空,歷時108分鐘,代表人類首次進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蘇聯尼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飛船上天,歷進2天22小時50分,成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
1965年3月18日,前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走出上升2號飛船,離船5米,停留12分鐘,首次實現人類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1967年4月24日,前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乘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未打開,成為第一位為航天事業殉難的宇航員。
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艙,在月面停留21小時18分鐘,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艘長期停留在太空的禮炮1號空間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和前蘇聯的聯盟19號飛船在太空聯合飛行,成為載人航天的首次國際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使可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統夢想成真。
1984年2月7日,美國宇航員麥坎德列斯和斯圖爾特不拴系繩離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成為第一批“人體地球衛星”。
1984年7
月25日,前蘇聯薩維茨卡婭離開禮炮號空間站,成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7月25日,王贛駿乘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成為第一位華裔宇航員。
俄羅斯的波利亞科夫,于1994年至1995年間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邊停留43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男宇航員;而美國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號上信留了18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女宇航員。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起飛時發生爆炸,7位宇航員全部遇難,成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災難。
1986年2月20日進入軌道的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至今已在太空中運行了14年,成為壽命最長的空間站。
1995年3月2日-18日,奮進號航天飛機在太空中飛行,其上的7位宇航員加上和平號上的6位宇航員,共有13位宇航員同時在太空,成為同時在太空中人數最多的一次。
1995年2月,發現號航天飛機上的美國宇航員科林斯成為第一位航天飛機的女駕駛員。
生于1935年的美國宇航員馬斯少雷夫,具有兩個學士、3個碩士和1個博士學位,是學位最多的宇航員。
航天飛機最長的一次太空飛行是1996年11月19日起飛、12月7日降落的哥倫比亞號,歷時17天15小時53分鐘。
1995年6月29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
航天飛機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次對接,開始了總計9次的航天飛機與空間站的對接,為建造國際空間站拉開序幕。關于太空: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
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準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于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劃分】
關于領空(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劃分問題,歷來有兩種對立的主張。
①“空間論”,主張以空間的某種高度來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界限,以確
、凇肮δ苷摗,認為應根據飛行器的功能來確定其所適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則其活動為航天活動,應適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則其活動為航空活動,應受航空法的管轄;整個空間是一個整體,沒有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必要。
就“空間論”而言,關于確定外層空間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幾種意見:
、僖院娇掌飨蛏巷w行的最高高度為限,即離地面30~40公里;
、谝圆煌目諝鈽嫵蔀橐罁䜩韯澐纸缦蕖S捎趶牡厍虮砻嬷翑等f公里高度都有空氣,因而出現以幾十,幾百,幾千公里為界的不同主張,甚至有人認為凡發現有空氣的地方均為空氣空間,應屬領空范圍;
、垡匀嗽煨l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1976年,巴西、哥倫比亞、剛果、厄瓜多爾、印度尼西亞、肯尼亞、烏干達和扎伊爾等8個赤道國家發表《波哥大宣言》,主張各赤道國家上空的那一段地球靜止軌道 (離地面35871公里)屬于各該國的主權范圍。上述主權要求,使外空劃界問題進一步復雜化。近年來,一些持“空間論”者逐漸趨向于接受上述第三種意見,即離地面100公里左右為外層空間的下部界限。1975年,意大利在外空委員會提出以海拔90公里為領空(空氣空間)的最高界限。1976年,阿根廷、比利時和意大利支持以海拔100公里為界。1979年,蘇聯建議離海平面100~110公里以上為外層空間,同時各國空間物體為到達軌道和返回發射國領土,有飛越其他國家領空(空氣空間)的權利。但另外一些國家,如美、英、日等,則認為從空間科技現狀來看,仍無法規定一定高度作為領空(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界限。他們強調劃定外層空間的條件和時機還不成熟。
外空的定義和界限以及地球靜止軌道的法律地位問題尚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審議之中。外空委員會正在審議衛星直接電視廣播、衛星遙感地球,以及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等問題,以便草擬有關的法律原則。
【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問題】
外空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在1979年研究報告的結論中稱,只要充分履行有關使用核動力源的安全標準和規定,核動力源可以在外空安全使用,F在法律小組委員會正在上述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審議能否在現有的國際法規范方面,補充有關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的規定問題。
【外層空間法】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為永久性機構,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
原則和規則
上述條約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則和規則,對外層空間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它們包括:外空的利用應為全人類謀利益;外空和天體供一切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自由探測和利用;任何國家不得將外空和天體據為己有;探測和利用外空應遵守國際法和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禁止將載有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人造衛星或航天器放置在地球衛星軌道和外層空間;發射國對射入外空的物體及其所載的人員具有管轄權和控制權;對緊急降落的宇航員應給以一切可能的協助,盡力予以營救和送回發射國,發現的外空物體應予歸還;發射國為其外空物體對地面上或對飛行中的飛機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的絕對責任;發射國在切實可行范圍內將所發射的外空物體和有關情報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各國探測和利用外層空間應進行合作和互助;在外空進行活動時,應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從事外層空間活動應避免使外空遭受有害的污染和使地球環境發生不利的變化;月球和其他天體應限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各種軍事利用;月球和其他天體及其自然資源為人類共同財產;公平分配這些資源帶來的利益并對發展中國家和對探索作出貢獻的國家給予特殊照顧,等等。
在國際法上,盡管有些學者曾經提出過領空無限的主張,但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整個太陽系的運動,認為國家主權無限制地延伸到宇宙中去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對外空的探測和利用以及數以千計的人造衛星不斷地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運行的事實,表明外層空間依其性質是難以成為國家主權控制的對象的。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在探索與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的宣言》,確定了外層空間供一切國家自由探測和使用,以及不得由任何國家據為己有這兩條原則。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為永久性機構,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1963年聯大通過的宣言外,外空委員會先后草擬了5項有關外空的國際條約,即《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1)、《關于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4)和《關于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1979),中國于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層空間條約》。由柳洪平創建。
【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
“利劍”——激光武器:用激光作武器的設想是基于激光的高熱效應。激光產生的高溫可使任何金屬熔化。同時激光以光速(每秒鐘30萬千米)直線射出,延時完全可以忽略,也沒有彎曲的彈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簡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沒有后坐力,可以迅速轉移打擊目標,還可以進行單發、多發或連續射擊。激光武器的本質就是利用光束輸送巨大的能量,與目標的材料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如燒蝕效應、激波效應、輻射效應等。正是靠著這幾項神奇的本領,激光武器成為理想的太空武器。
“長矛”———粒子束武器:它是利用粒子加速器原理制造出的一種新概念武器。帶電粒子進入加速器后就會在強
“神鞭”——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統、高功率微波系統和發射天線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輻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殺傷破壞目標。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強,有效作用距離較遠,可同時殺傷幾個目標。特別是微波波束武器完全有可能與雷達兼容形成一體化系統,先探測、跟蹤目標,再提高功率殺傷目標,達到最佳作戰效能。它猶如無形的“神鞭”,既能進行全面毀傷、橫掃敵方電子設備,又能實施精確打擊、直擊敵方信息中樞。可以說,微波武器是現代電子戰、電磁戰、信息戰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飛鏢”———動能武器:動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簡單,說白了,它和飛鏢傷人的道理完全一樣。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根據動力學原理,一個物體只要有一定的質量和足夠大的運動速度,就具有相當的動能,就能有驚人的殺傷破壞能力,這個物體就是一件動能武器。所謂動能武器,就是能發射出超高速運動的彈頭,利用彈頭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毀目標的武器。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動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輻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學能量去殺傷目標,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動能,在與目標短暫而劇烈的碰撞中殺傷目標。所以,它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常規彈頭或核彈頭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
【太空站】
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航天飛機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禮炮”1號,此后到1983年又發射了“禮炮”2—7號。1986年前蘇聯又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余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太空旅游】
太空旅游是基于人們遨游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游,給人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最新奇和最為刺激人的是可以觀賞太空旖旎的風光,同時還可以享受失重的味道。而這兩種體驗只有太空中才能享受到,可以說,此景
【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又稱為出艙活動,即航天員在載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體上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它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星、檢查和維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實現太空行走這一目標,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
【太空探索】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拉開了人類航天時代的序幕。前蘇聯宇航員、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蘇聯“東方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一圈,歷時近兩個小時,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
登月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約38萬公里),是人類進行太空探險的第一站。前蘇聯1959年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在月球著陸,這是人類的航天器第一次到達地球以外的天體。同年10月,月球3號飛越月球,發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發射的月球16號著陸于豐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羅”計劃
1969年7月16日發射的“阿波羅”11號使人類首次登上了月球。執行該次任務的是阿姆斯特朗、阿爾德林和柯林斯。飛船抵達月球軌道后,柯林斯駕船繞月飛行,另兩名宇航局駕駛登月艙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靜海。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員在月球表面進行了實地的科學考察,并把一塊金屬紀念牌和美國國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飛行,宇航員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總共約300小時。
此后對月球的考察幾乎停滯,直到1994年,美國又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無人駕駛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新的地貌測繪,其目的是為在不久的將來建立月球基地和月基天文臺作準備。1998年1月6日發射升空的“月球勘探者”攜帶有中子光譜儀探測氫原子。它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存在水。
金星和水星
金星的半徑、質量、密度等與地球接近,是地球的姊妹行星。人們對它的興趣很大,然而,地面觀測所得的資料比較貧乏,對金星的研究充滿了未知數。航天器可以使人們了解它更多的信息。雖然最初的幾次探測器發射都失敗了,但1962年美國發射的水手2號從距金星35000千米處飛過,成功地實現了航天器首次飛越行星,同時它發現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00多度。1969年至1981年,前蘇聯的金星5號至14號探測器先后在金星表面著陸成功,執行了多項科學考察任務。美國1978年5月20日發射的先驅者-金星1號經過長距離飛行,于同年12月4日到達金星并圍繞它飛行, 它用雷達探測了金星地形。先驅者-金星2號到達金星后向金星大氣釋放了4個探測器,探測器在向金星表面墜落的過程中,獲得了金星大氣、云層、磁場等各方面的數據。1989年美國發射的“麥哲倫號”探測器又運用綜合孔徑雷達對金星表面進行了探測。這些探測使我們了解到金星的磁場很弱,表面氣壓是地球海面氣壓的90倍。金星12號還探測到了閃電。
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飛船在考察了金星之后,曾3次飛臨水星。是它發現了水星的磁場和磁層,并探測出水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氦。飛船上的兩個攝像機拍攝了多幅圖象,揭示出水星地形是由大量的隕石坑和盆地組成的。
火星任務
火星很像地球,有堅硬的表面和四季的交替。同時它還擁有隨四季變化的極冠。在望遠鏡觀測時代,人們還曾有認為火星上有人工的運河。人類對火星的興趣一直是非常濃厚的,因此到現在已經20多艘飛船執行了探測火星的任務了。1962年前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 、“宇宙21號”,美國發射了“水手3號”,但均遭到了失敗。1964年1月28日發射的“水手4號”于1965年7月14日在距離火星的一萬公里的高空成功掠過,獲得了第一批火星的照片。1974年,前蘇聯發射的“火星5號”宇宙飛船首次拍攝了火星的彩色照片。隨后兩國又相繼發射了多個繞火星飛行的軌道器,更加詳細地了解了這顆行星的情況。
1976年,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登陸器分別在火星上降落,并在降落的過程中,測量了大氣溫度的分布情況、火星大氣壓的情況;鹦巧嫌懈珊缘暮哟,有流水沖擊的特征,這表明在過去有過大量的水。海盜號飛船的分析結果表明火星大氣和表層物質中沒有有機分子存在。攝像機監視結果也表明火星上沒有生命活動的跡象。因此我們也許可以下結論說,火星表面現在可能沒有生命,如果更嚴格的說,是沒有與地球上類似的生命。人們不僅對火星感興趣,也對火星的兩個衛星感興趣。在1988年,7月7日和7月12日,前蘇聯發射了火衛飛船1號和2號繞火衛一飛行并著陸。
到最近幾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可望在下世紀初直接登上火星進行實地考察,徹底弄清火星生命問題。因為它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人類踏上火星之前,將進行一系列的準備。
1993年美國“火星觀察者”探測器在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之后,與地球失去聯系,導致計劃失敗。1996年12月,美國又發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測器,經過7個月的星際飛行,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著陸;鹦翘铰氛邤y帶了一個六輪小車,可以在火星的表面漫游,因而叫做火星漫游者,價值2500萬美元。它分析了火星巖石和土壤。照片證實了海盜號的結論,火星上曾發生過大洪水。
1996年11月美國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在繞火星的軌道上研究火星表面、大氣和磁場的情況。它還向地球發射無線電波,經過火星大氣后到達地球,由此了解火星大氣的溫度、引力和化學組成。 1999年1月3日,“火星極地著陸者”發射成功。然而,在飛行了11個月并登陸到火星上以后,就與地面失去了聯系,宣告了這次航天活動的失敗。此后發射的火星氣候觀測器也遭失敗。2001年,美國又發射了“火星奧德賽”探測器,現已成功抵達火星并成功進入環火星軌道。
歐洲空間局計劃于2003年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考察火星,這標志著歐洲空間局在行星探測方面跨入了新紀元。它將由軌道器和著陸器組成。軌道器上有一個著陸器通信包用于支持國際上在2003年至2007年間開展的火星探測活動。
帶外行星探測
美國的“先驅者”10號于1973年12月4日首次在掠過木星,并傳回了木星和木衛的照片。它最后在1983年越過海王星軌道后成為飛出太陽系的第一個人造天體。接著“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也相繼飛越木星和木衛。
“先驅者”10號、11號各自攜帶了一塊相同的鍍金鋁板,上面刻有人類男女的裸像,以及太陽與九大行星位置的示意圖,還指明了它來自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奥眯姓摺1號和2號探測器,則各自帶有一套“地球之聲”的光盤,唱片上有照片、60種語言的問候語、35種各類地球上的聲音和音樂。包括了中國長城和中國人家宴的照片,粵語、廈門話和客家話的問候,和中國古曲“流水”。它們作為地球的名片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外星人”收到。
從旅行者號拍攝的木星黑夜半球的圖象上可以看到木星上有極光。有趣的是,木衛一上有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噴發的高度達到30公里,噴發速度是每秒幾百米到1公里!奥眯姓摺憋w船還發現了土星有射電輻射,頻率在3千赫到1.2兆赫之間。1986年1月,“旅行者2號”飛船又測出天王星的自轉軸和磁軸有很大的交角。飛船還拍攝了天王星衛星的照片,隨后它又拜訪了海王星,并發回了照片。
“伽利略”號的任務是觀測木星系統,它觀測了木星的大紅斑,還向木星云層釋放了一個探測器。這個探測器依靠降落傘進入木星大氣,在它被巨大的木星大氣壓力摧毀前向地球傳回了許多寶貴的資料。“伽利略”號對木衛二和木衛四的觀測的結果還顯示這兩個木星衛星的表面之下可能有液態水海洋。有液態水存在就意味著可能有生命生存,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美國于1997年10月15日發射了“卡西尼”號飛船,它是第一艘使用核動力電池的飛船!翱ㄎ髂帷碧柕闹饕蝿帐翘綔y土星系統,并將向土星最大、最神秘的衛星——土衛六釋放出一個名為“惠更斯”的探測器。土衛六是一個被濃厚的大氣包裹著的星球,其環境與早期的地球有些類似,使用一般觀測手段無法看清它的表面。“卡西尼”號將于2004年七月抵達土星系。
此外美國宇航局還計劃進行更多的行星探測計劃,以便更多地了解我們生存的太陽系。其中包括向木衛二發射一個探測器,用以探測木衛二隱藏在冰層下的巨大液態水海洋。如果技術成熟,有可能向木衛二表面釋放一個水下探測器,找尋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
彗星和小行星
宇宙飛船不僅僅用于對太陽系內的大行星及衛星進行近距離觀察。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過程當中,有5艘飛船對它進行了近距離觀測,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發現。例如,哈雷彗星的核并非人們想象的球狀,而是橢球狀,氣體和塵埃從核的表面幾個活動區域噴出。
歐洲空間局的計劃中,已經或即將開始對7個短周期彗星進行空間探測。它們是“深空1號”(DS1)計劃、“星塵”計劃、“等高線”計劃、“羅塞塔”計劃、“深空4號”(DS4)計劃。其中DS1和DS4計劃是與美國國家宇航局合作的。
于1998年10月發射的“深空1號”飛船,將飛越小行星3352號McAuliffe、火星、以及威爾遜-哈林頓彗星。飛船與彗星將于2000年6月相遇。DS1將以約15公里/秒的速度距彗核約500公里處飛過,對彗發、彗核進行觀測。它首次采用了離子發動機。飛船于2010年5月將樣品送回地球。
“星塵”在1999年2月發射,飛向懷爾德-2彗星,并將首次帶回珍貴的彗星樣品。
“羅塞塔”將于2003年發射,對Wirtanen彗星及其環境進行長達近兩年的仔細研究。9年之后,飛船與彗星相遇,總重20公斤的儀器將降落在彗星表面。這些儀器將采掘彗星表面和近表面樣品進行研究,并用聲波法探測彗星內部結構,研究周圍等離子體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等。
“深空4號”飛船將于2003年4月發射,于2005年12月進入環繞Tempel 1彗星的軌道,并于2006年4月將著陸器送上彗星表面作實驗。最后,將彗星表面下不同深度的物質分裝在3個不受外界影響的密封金屬罐內,由著陸器的上半部將樣品送回飛船。飛船于2010年5月將樣品送回地球。
空間科學研究
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進行各項科學研究活動的重要場所。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由“聯盟”號飛船負責運送宇航員和物資。1986年8月,最后一座“禮炮”7號停止載人飛行。1973年5月14日,美國發射了空間站“天空實驗室”,由“阿波羅”號飛船運送宇航員和物資。1974年天空實驗室封閉停用,并于1979年墜毀。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它全長超過13米,重21噸,設計壽命10年,由工作艙、過渡艙、非密封艙三個部分組成,有6個對接口,可與各類飛船、航天飛機對接,并與之組成一個龐大的軌道聯合體。自“和平”號上天以來,宇航員們在它上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還創造了太空長時間飛行的新紀錄!昂推健碧柍诜鄱嗄旰笥2001年3月19日墜入太平洋。1983年,歐洲空間局發射了“空間實驗室”,它是一座隨航天飛機一同飛行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建造中的新一代空間站。它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聯合歐洲空間局11個成員國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國共同建造運行?臻g站從1994年開始分多個步驟建設安裝,至2006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空間站將長110米,寬88米,質量超過400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人造天體?晒6至7名宇航員同時在軌工作。
1981年全世界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發射升空。而對于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1990年4月25日由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送入太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它的目的是探測宇宙深空,了解宇宙起源和各種天體的性質和演化。HST耗資21億美元,對天文學特別是天體物理學的推動是巨大的。在空間放置望遠鏡可以擺脫大氣的干擾,沒有大氣消光的問題,同時因為沒有大氣,設計的望遠鏡可以達到衍射極限。它的鏡面不受重力的影響,不會變形,望遠鏡有極高的分辨率。它是人類的千里眼,探索宇宙奧秘的利器。此后美國和歐空局又相繼發射了“錢德拉”空間X射線望遠鏡和XMM空間天文臺等。
美國的航天飛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種用于在地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輸人員物資,并可重復利用的航天器。它也可以在太空中進行各種科學實驗活動。
中國航空
中國1964年7月19日,成功發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1975年11月26日,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1980年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年以后,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國發射了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試驗氣象衛星“風云1號”。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神舟號”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9:00,中國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飛船在太空中飛行了21小時,繞地球運行14周后,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航員楊利偉成為第一個乘坐中國人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展望未來,在2010年以前,中國的宇宙飛船將訪問月球。2020年左右,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之后,中國將進一步開展月球探測、建設月球基地、探測火太空星、登陸火星等一系列航天活動。
【太空環境】
自宇宙大爆炸以后,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現在,太空已成為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和太陽風,太陽宇宙線輻射是太陽在發生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陽風則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
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重力僅為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