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半島不足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屹立著一群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筑,其中的許多“中國之最”,常讓到此一游的匆匆過客意外稱奇。
作為16世紀中葉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澳門在4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興建了一批頗具歐洲特別是葡萄牙特色的建筑、極具澳門特色的中國傳統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物。由于澳門歷史上未經過大的戰亂,澳門歷史建筑群得以完好保存,為后人留下了眾多的珍貴實跡。
在澳門,保存著中國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堂,如圣老楞佐教堂、圣奧斯定教堂和玫瑰堂等。它們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筑。在1587年興建的圣母玫瑰堂里,今天的人們仍可經常去欣賞室內音樂會,感受時光流轉中的歷史余韻。
1746年動工興建的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且保持完整的修道院。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則是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澳門的基督教墳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而包括大炮臺、東望洋炮臺、燒灰爐炮臺在內的西式炮臺,則構成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炮臺群。
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也在澳門保存完好。1860年,在澳門的葡萄牙人集資興建了崗頂劇院,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其后,經多次擴建維修,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在10
0多年的風雨中始終保持著雄渾的氣度。在澳門的東望洋山上,有一座興建于1864年的燈塔,100多年來,不斷向澳門四周25海里內循環照射,為無數航海者指示航向。這座使用至今的燈塔,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燈塔,也是遠東地區的第一座。
據澳門當地文物部門的人士介紹,除時間上的中國之最外,澳門的建筑還體現了建筑風格的“獨一無二”。除葡萄牙本土建筑藝術在澳門留下深深烙印外,16至18世紀,意大利、西班牙也都通過宗教對澳門的建筑產生了影響,而19世紀以后,法國的文化也開始滲透到這片土地。在澳門開埠之初,葡萄牙人還帶來了巴西等其他殖民地的建筑方法。同時,澳門在同來自印度、菲律賓等地人士的交往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
但是,盡管從外觀而言,澳門的許多建筑似乎是純粹的西方建筑,但其建筑材料、裝飾細節及空間設計,卻嚴格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格。正是這種兼容并蓄、中西合璧,才令澳門的歷史建筑充滿令人傾倒的魅力。
為使這些古老的建筑讓更多的人認識并得到更好的保護,2002年7月,澳門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程序。目前,由12座富代表性的古建筑組成的澳門歷史建筑群,已被確定為2005年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唯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