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兒童節馬上又要到來,回想起自己兒時的節日是那么的快樂,再看看現在.....
兒童節怎么過?越來越是個問題了。
多數人認為,兒童節應該還給孩子,這無疑是對的。但是,怎么還?還給他們什么?也還是個問題。
就說我們這里吧,今天的孩子們沒有節日,要照常上課,估計周末還要繼續上課,就為了給端午節騰挪一點休息的時間。孩子們的節日就這樣被消化掉了,只是在前一天下午舉行了一年級小學生的入隊儀式。這雖然不是普遍現象,卻也不是個例,因為呀,現在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太大了,這里面,有教育部門的責任,教材的深度和難度都遠遠超出了孩子們的年齡的實際;這里面,也有學校的責任,雖然好像是無奈,但常常為了趕進度而犧牲孩子們應該有的玩樂時間,也是常有的事,因為孩子的在校時間是有硬性規定的,每學期的課程要求也是硬性的,只有孩子們的時間是有些彈性的;這里面,還有家長們的責任,無謂的攀比,這家那家,或者要彌補自己小時候的未能企及的一些缺憾,就拼命往孩子們的身上疊加一個個人生賭注的砝碼,鋼琴室,歌舞廳,翰墨苑,跆拳場,就成了孩子們不能不去的場所了,又反抗不得。所以,就有人地慨嘆:現在,幾乎看不到“兒童”了!
說看不到“兒童”,還因為社會的大環境已經早早催熟了那些還不大的孩子們,孩子們的大人化,曾經讓我們高興,在高興的同時,卻沒有絲毫的覺察到,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活潑、童趣和屬于他們的陽光和藍天,都在大人化成人化的欣喜中喪失殆盡了。“少年先鋒隊隊歌”或許不會唱,他們卻能像模像樣地“忐忑”一回;“讓我們蕩起雙槳”可能會唱走調,卻會有板有眼地唱起“劉大哥講話理太偏”……什么都要有個度,一味跟風,時髦,到頭來只能是兒童不“兒童”了。
還有,說看不到“兒童”了,是因為我們能給兒童的太少了!之所以“連環畫”能給大人們留下那么深刻的記憶,因為在那個年代,這是給孩子們的最好的精神食糧,F在,兒童文學,兒童電影都太少了,成本高,盈利小,成了冷門。責任是誰的?社會的?發行商的?無需贅言。
兒童節,要不是還有那“紅旗的一角”,還有那孩子們的嶄新的校服——且不管家庭的承受能力,——能有幾人記得?
我覺得,紅旗,先烈,都不應該淡化!珍惜,自強,愛國,愛家,更應該強化!
兒童節不“兒童”,責任就在你,我,還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