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是我每一個都不得不重視的安全。下面由yjbys小編為大家搜集的防災減災黑板報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防災減災黑板報圖片

防災減災黑板報圖片1
【防災減災黑板報資料】
地震小常識
1.什么叫地震?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動。它發源于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防災減災黑板報圖片2
2.為什么會發生地震?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于是便發生地震。
3.地震來臨時有前兆嗎?這些前兆是真實的嗎?我們可以用它來作判斷嗎?
地震來臨時一般是會有前兆的。例如先來小地震再來大地震,地下電、磁、熱和水等物質運動變化可能會影響到生物界的神經,從而產生了地震前兆,但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從地震監測的角度來分析,如果監測網精度和廣度足夠的話,我們可以對這些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推斷出是否有大地震來臨。但也有些地震是沒有前兆的,發生地震的原理比較復雜。
防災減災宣傳資料
(1)防災減災教育政府是主導
防災減災教育要先從政府官員抓起,轉變他們的觀念和意識。一是建立防災減災教育體制、機制。在起草綜合防災減災法規或條例時,將防災減災教育、防災減災產業、社區防災減災建設等內容納入其中;二是政府轉變防災減災思維,改變政府施救、群眾被救的角色定位,變家長角色為教師角色。加強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轉變民眾在防災減災上對政府的完全依賴,將政府家長全包式防災減災教育方式變為教師引導民眾形成自覺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三是為民眾提供救助機構信息和功能,告知風險隱患、防護措施以及普通公民參加救助活動的方法和程序等。通過一系列強制性規定,促使民眾廣泛接受安全教育;四是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防災減災教育和防災減災演習,向廣大群眾宣傳防災減災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普及災害知識、防災知識、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知識等。
(2)防災減災教育家庭是基礎
家庭防災減災教育是防災減災教育的啟蒙和根基。家庭防災減災教育是自身和孩子共同建起的生命橋梁。一是在家庭防災減災教育中,家長要起帶頭作用,要改變談災色變的舊思想,科學引導孩子培養防災減災意識和學習防災減災技能;二是經常性排查家庭、社區及生活環境周邊災害隱患風險,并將防護措施落到實處,積極參與社區與學校、單位開展的防災減災演練,親身體驗災害,分享避險經歷。
(3)防災減災教育學校是重點
防災減災從孩子抓起,少年兒童是最易遭受各種災害危害的群體之一。學校是伴隨青少年成長的最主要場所,學校防災減災教育影響著他們的一生。我國學校的防災減災教育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缺乏對學生進行深入、系統的教育。防災減災教育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前頻發的自然災害形勢。促使學生在學校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掌握防災減災技能應該成為防災減災的重要途徑。一是將防災減災教育常規化、機制化。學校應該開設防災減災教育課程,將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識納入到學生正常學時中。教育部門應編寫危機應對和防災減災教育指導方面的教材;二是充實防災減災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開展必要的安全自救演練,提高學生防災、避災、自救和互助的技巧。在全國中小學中設置自然災害防御的教育和訓練課程,并有意識地進行生動的課程設計,全面開展防災減災教育和訓練,培養中小學生自救及互救的能力;三是因地制宜進行防災減災教育,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學校在防災減災教育和應急預案的演練過程中應結合當地災害發生實際,結合災害突發性、破壞性,開設體驗式災害演練,讓學生親身體驗避災經歷。
(4)防災減災教育社區是先驅
防災減災教育的落腳點是社區防災減災教育,社區是一切防災減災的先驅、前鋒。在災害發生時,社區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通知社區居民,可以提供大量的社區居民受災確切信息。大力推進防災型社區的構建,是防災減災的重中之重。一是在社區內進行相關減災工作, 強調增強社區防災減災意識,在災前做好各項防災措施, 以降低社區受災的可能性。自然災害發生時,以社區為單位進行預警,盡量通知到社區的每一戶居民,讓他們做好防護準備;二是充分發揮社區協調者的身份,促進學校、家庭、企事業單位共同防災減災。
(5)防災減災教育社會是補充
防災減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是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加強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等媒體對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力度,形成全民學習防災減災知識的熱潮;二是充分利用公共資源,充分發揮各類防災減災教育培訓基地、重特大自然災害遺址和有關紀念館、體驗館的宣傳教育和警示作用。通過組織體驗式、參與式防災減災活動,向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農民工、工礦企業職工等普及逃生避險基本技能,提升緊急情況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生命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