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手抄報:諸子百家
中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后,學逐步走向民間。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封建制度解體,封建貴族獨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交互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出現所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春秋后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者“百家爭鳴”時期。
諸子百家 - 代表人物
“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晏子、呂不韋、管子等。
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游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傳統上關于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并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后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傳統文化手抄報:儒家
儒家崇尚《周禮》,認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叭省笔侨寮业暮诵膬热荨F渲饕獌热萑缦拢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叭省本褪恰皭廴恕,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爸摇笔潜M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恢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份,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彼J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饑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份,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傳統文化手抄報: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后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后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干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并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