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手抄報圖片:中國民風民俗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歷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后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每年的最后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一年中最后一頓飯),年飯以后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立春是在每年的2月4日或著是2月5日。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參見討論頁中的說明),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放假日期
大陸規定的“春節法定假日”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盡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別是非國有單位)還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周邊國家,如韓國,韓語為“Seollal ?? ”(韓語“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稱“元旦”,這一假日的法定時間和中國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雖然各國稱謂不盡一樣,但是習俗差不多。
過年習俗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制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
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吃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收(給)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合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