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趣味手抄報圖片大全:漢字趣味常識
1.漢字七體: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2.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商及商之前)——金文(周)——篆書(秦)——隸書(漢)——楷書、草書、行書(漢末)
3.傳說中,漢字起源于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
4.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后來用特征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5.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征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
6.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7.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8.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
9.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10.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11.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12.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3.隋文帝楊堅原為隨(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14.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15.五代劉巖取“飛龍(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16.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17.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并不是造字的法則。
18.漢字的基本筆畫有8種:橫、豎、撇、捺、點、提、鉤、折。
19.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20.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筆”、“塵”;左右結構,如“搞”、“劉”;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復合結構,如“贏”、“斑”等。
趣味漢字手抄報大全:趣味漢字兒歌
舟
舟船櫓槳橫中間,
兩個小孩上下站。
茫茫大海一小舟,
好像樹葉飄海面。
目
口字里面有兩橫,
好像雙目小瞳仁。
看書上網做作業,
注意保護大眼睛。
尺
一橫一豎再一橫,
一撇一捺像個人。
皮尺用來量衣褲,
穿在身上正合身。
寸
寸比十字多一勾,
寸比十字多一點。
寸是尺的小搭擋,
喜歡一起量衣衫。
元
二兒子,
很有錢。
捐學校,
百萬元。
角
野牛角巴真有用,
角當武器與狼斗。
人民幣上他老二,
元在前來分在后。
中
一個口字有點扁,
一根利箭中間穿。
利箭一下射中靶,
箭法真是不簡單。
禾
一撇寫在木字頭,
變成禾苗栽地頭。
禾苗長得肥又壯,
田野一片綠油油。
弓
橫折豎橫缺左邊,
豎折彎鉤緊相連。
弓箭千萬別亂射,
保護動物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