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手抄報圖片大全集:秦始皇兵馬俑遺址考古
1974年—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俑坑。一號坑在南,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陶傭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一號坑
一號坑的發現,緣于1974年3月,兵馬俑面世,當時下和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隨著工作范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方面的人員。一號坑發掘工作全面開展,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復。
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后衛?拥闹虚g,排列著有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
二號坑
一號坑是農民打井偶然發現,而二號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鉆探的科學發現。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鉆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有兵馬俑的坑。
1994年3月1日,二號坑保護大廳竣工后,舉行了隆重的二號坑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了二號坑發掘工作的正式開始。為了保證這一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號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觾冉ㄖc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于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后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于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后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聯系。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號坑
三號坑的發現,同二號坑一樣,是考古隊經過鉆探的結果。繼一、二號兵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鉆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后,編號為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于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筑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四號坑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據推測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
關于秦兵馬俑的手抄報:兵馬俑的歷史背景和沿革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后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百浮钡谋疽饩褪侨搜,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歷史沿革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時制作并埋入隨葬坑內。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后,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毀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脊虐l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后造成的。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陜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陜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