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手抄報圖片大全:長城的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
長城之稱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妒酚洝こ兰摇份d:“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
方城
稱長城建筑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墻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妒酚洝で乇炯o》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薄逗鬂h書·烏桓傳》載:“秦筑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是把長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下載:“密云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筑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墻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并將所挖取之土堆于溝的一側,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墻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墻、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筑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里!薄睹魇贰け尽份d:“請修宣、大邊墻千余里。”
關于長城的手抄報圖片:長城的代表地段
山海關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鎮北臺
鎮北臺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陜西省榆林市,距城區約3千米,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是萬里長城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也是萬里長城上最雄偉的軍事要塞和觀察所,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和“天下第一臺”之稱。據險臨下,呈方形,共4層,高30余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御體系,黃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余平方米,城墻總長733米,高11.7米。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區與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千米。沿線有建筑各異的敵樓67座,烽火臺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墻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并設有攔馬墻、垛墻和障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48] 。1961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關城和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長城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
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地處薊州區北30千米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筑特點是:臺墻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臺水關,接山跨河,布局巧妙。景區擁有中國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和一座當代長城碑林。
大境門長城
大境門長城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是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長城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修筑于明成化年間,坐落在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墻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歷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
角山長城
角山長城距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約3千米,系燕山余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為大平頂,平廣可坐數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龍首戴角,故名。角山是萬里長城從老龍頭起,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萬里長城第一山”。角山長城建于明洪武初年,從山腳旱門關到大平頂共1536延長米。城墻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筑,局部為城磚和長條石砌壘,角山長城的高度和寬度,有明顯的隨山就勢特點。
青山關
青山關位于河北省遷西縣北部,因關口兩側的大青山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把守的道路外達塞北草原,內地直抵薊州鎮府三屯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與蒙古朵顏部在此發生兩次戰役,在原有基礎上親自督修了青山關長城,形成了現有格局。青山關水門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門,是長城沿線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提拉式水門。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位于北京市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級風景區。慕田峪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被稱為“危嶺雄關”。
司馬臺長城
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區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城區120千米,東起望京樓,西至后川口,全長5.4千米,共有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曾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臺長城是中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遺址。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于北京市懷柔區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城區約30千米,山勢富于變化,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北京一段最險峻、雄奇的長城,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箭扣梁、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北京結到望京樓綿延20多千米。
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城東15千米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主峰高146.3米,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位于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臺子村,距山海關15千米,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笔侨藗儗砰T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
大同長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大同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臺,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千米。據《三云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后修大邊、二邊516.3里;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
居庸關
居庸關位于北京西北48千米處的關溝峽谷之中,是萬里長城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關隘之一。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也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以北約20千米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