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多變的地表形態
地球自誕生以來,風云變幻,歷經滄桑,處于永恒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按照板塊構造理論,地球表層巖石圈被裂解為若干巨大的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馱伏在塑性軟流圈之上,在地球表層作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在地幔對流的驅動下,或相背分離,或相向聚合,或相互平移,從而發生板塊的擴張、俯沖、碰撞或錯動。板塊運動及其相互作用,帶動了大陸漂移和大洋的啟閉,導致了造山運動、火山、地震等種種地質構造作用。板塊構造學家認為,在早古時代,地球上存在統一的南方大陸和離散的北方大陸。到古生代末,北方大陸(勞亞古陸)與南方大陸(岡瓦納古陸)聯為一體,叫做泛大陸。此時全球是由一個大陸和一個大洋組成。從中生代至新生代,新大洋先后開啟,大陸則在漂移中由合而分。其中岡瓦納古陸發生多次分裂解體,多數裂解的塊體向北漂移,相繼歸并于勞亞古陸,后者擴展增生;在勞亞古陸內部,北大西洋開始啟開,北美大陸與歐洲乃沿此裂開、分離。全球便逐步演變為今天各個大陸和各個大洋的分布格局,但這不過是地球發展歷史中的一幕。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懸殊,形態變化多端。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的現測高度為海拔8848.13米,這是陸地上的最高點;而西亞約旦河的尾閭死海的水面為負392米,是陸地上的最低點,高低差距9240.13米。陸地地形通常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類型,它們以不同的規模在各大陸上交相分布,構成陸地表面起伏不平的外貌。
山地所占面積并不大。陸地上有兩大高山帶,一是環太平洋帶,沿太平洋兩岸作南北向分布;另一是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及非洲大陸北緣,略呈東西向分布。兩大高山帶是中生代以來近期地殼運動的產物,陸地上最高峻、宏偉的年輕山脈幾乎都集中于此,這里也是火山和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中生代以前形成的山脈,如北美洲東部、歐洲中部和西北部、中亞、澳大利亞東部等,由于年代已久,歷經風化剝蝕,與上述高山帶相比,山勢大為遜色。
陸地上平原面積最廣,約1/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米。多屬大河沖積平原,常見于大陸中部和沿海地帶,往往傍以山地或高原,這在北美和南美大陸最為顯著。
大片隆起的高原一般以前寒武紀古陸為核心,地殼相對較穩定,起伏不大。如非洲大陸的高原,亞洲中西伯利亞、蒙古高原和南部三大半島上的高原,澳大利亞西部高原,以及被巨厚冰層覆蓋的南極大陸高原,等等。另一些高原處于前述年輕山脈之間,地殼活動比較強烈,海拔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如亞洲的青藏高原、伊朗高原,美洲西部山系中多數山間高原等。
以海平面為基準,陸地的平均高度是875米,而海洋的平均深度達3800米。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和洋底盆地三大單元。
大陸邊緣處于大陸和洋底盆地之間廣闊的過渡地帶,約占大洋總面積的22%。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周緣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通常由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麓三部分組成。大陸架是陸地向海洋延伸的淺水地域,地勢微緩傾斜,最寬者可達1000多公里;大陸架向洋側進入大陸坡地帶,坡度顯著增加,水深也急劇加大,寬約數十至數百公里,地形崎嶇,常被海底峽谷所切割;大陸坡坡腳之下為大陸麓,這是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坦坡,寬達數百至上千公里,平緩地過渡到洋底盆地。太平洋周緣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狹窄,大陸坡很陡,缺失大陸麓,而代之以海溝。這里是板塊的潛沒(俯沖)帶,洋底最深的地方,地殼活動特別強烈。在太平洋西緣,海溝與島弧相伴;在太平洋東緣,海溝直接毗鄰大陸地塊,與陸上年輕的褶皺山脈構成地球表面最大的地形高差。
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連續延伸,相對高度2000~3000米,總長度約80000公里,巍然聳立在洋底之上,堪稱地球表面最長的山系。在大西洋,它的位置居中,走向與兩岸輪廓一致,“中脊”之名即由此而來。大洋中脊是軟流圈地幔物質上涌、板塊增生之處,火山活動較強烈,部分火山山峰露出海面成為島嶼。
洋底盆地介于大陸邊緣與大洋中脊之間,水深一般在4000~5000米。這里分布有縱橫的海嶺,林立的海峰,孤立突兀的海丘,平緩隆起的海底高原,它們將洋底盆地分割成若干個海盆。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坡度微緩,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手抄報二:海洋水域
簡介
作為地理環境主要組成部分的廣大海洋水域,表面均質,以地帶性分異為主,按緯度而異的太陽光熱分布,成為劃分海洋自然帶的基礎。但由于水體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使海洋自然帶較陸地自然帶簡單,各帶之間的界限也較不明確。全球海洋大致可劃分出 7個自然帶:北極帶、北溫帶、北熱帶、赤道帶、南熱帶、南溫帶和南極帶,各帶之間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表水溫度、含鹽度、海洋生物分布等方面。海洋自然帶也受到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局部的干擾和破壞,特別是在同一緯度地帶寒、暖流所經部分。受陸地分隔的四個大洋,跨越不同的緯度位置,具有不同的輪廓,在自然地理方面各具特點,體現著全球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約占地球表面的35%,大洋總面積的1/2。海底地形復雜多樣,最突出的是西部邊緣海盆-島弧-海溝帶和東部與大陸年輕褶皺山脈鄰接的海溝帶,地殼不穩定,形成世界著名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另一個特點是大洋中脊偏于太平洋東側,其中北段已潛入北美大陸之下。島嶼眾多,約占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居各大洋之首,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水域。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平均深度4028米;集中了世界上大部分海溝,深度超過10000米的海溝全部在太平洋,其中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一說11022米),為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點。太平洋北至北極圈附近,南達南極洲,跨越多個氣候帶,但其水平輪廓略呈扁圓形,東西寬度超過南北長度,最寬處適在赤道附近,熱帶與亞熱帶范圍最廣,再加上北部為陸地環抱,僅以狹窄的白令海峽同北冰洋溝通,所以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溫暖的海洋,表水平均溫度高于其他大洋。與大西洋相似,太平洋在赤道至南、北緯40°左右的范圍內,各形成一個完整的環流系統,其中南太平洋環流系統中貼近南美大陸西岸北流的秘魯寒流,是世界上最強盛的一股寒流。由于面積廣、島嶼多,生境多樣,太平洋擁有的生物量占世界大洋的50%以上。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水平輪廓略呈“S”形,東西窄,南北長。北部與北冰洋暢通,南達南極洲,分跨南、北半球寒、溫、熱三帶,地球上各大風帶在大西洋上表現最為完整,形成南、北對稱的氣候帶和兩大環流系統。墨西哥灣暖流及其延續的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強盛的一股暖流,它對北大西洋本身及其相鄰大陸的氣候有巨大影響。海底地形最顯著的特點是大洋中脊(大西洋海嶺)縱貫中部,走向與海岸平行,也作“S”狀,其寬度約占大西洋寬度的1/3;其次是大陸架寬廣,所占面積的比率超過太平洋和印度洋。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其水平輪廓的特點是北部被亞、澳、非大陸封閉,南部開敞。主體部分在熱帶、亞熱帶范圍內,有“熱帶性海洋”之稱。在北緯30°至南緯40°的遼闊海域內,表水溫度高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同緯度流域;處于干熱沙漠之間的印度洋邊緣海──紅海,則是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域。受亞洲大陸南部熱帶季風環流的影響,北印度洋表層海水的流向也隨季節變更,形成獨特的“季風洋流”,顯著不同于在盛行西風和信風影響下的南印度洋環流系統。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展布,由印度-阿拉伯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印度洋海嶺組合而成,脈嶺崎嶇錯雜,中軸裂谷紛繁,與大西洋海嶺有著明顯差異。大陸架狹窄,但廣泛分布大陸麓,以及巨大的水下沖積錐。此外,印度洋島嶼最少也是其有別于其他大洋的重要特點。
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的海洋, 不及太平洋面積的1/4;位于北極圈內,被亞、歐、北美三大洲包圍。岸線曲折,島嶼眾多,若包括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在內,島嶼總面積約達400萬平方公里,僅次于太平洋。氣候嚴寒,約2/3洋面被冰覆蓋,其余也多有浮冰漂流。 大陸架寬廣,其面積約占北冰洋總面積的36%,這個比率遠遠超過其他大洋。近乎平行的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橫斷整個北冰洋,構成海底最突出的地貌。大洋中脊寬度較窄,發育不成熟,居于羅蒙諾索夫海嶺左側。海底地形的特點,使北冰洋成為世界最淺的海洋,平均深度為1225米。嚴酷的自然環境,則使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都遠比其他大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