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世界七大數學難題
1、NP完全問題
例:在一個周六的晚上,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晚會。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這一大廳中是否有你已經認識的人。宴會的主人向你提議說,你一定認識那位正在甜點盤附近角落的女士羅絲。不費一秒鐘,你就能向那里掃視,并且發現宴會的主人是正確的。然而,如果沒有這樣的暗示,你就必須環顧整個大廳,一個個地審視每一個人,看是否有你認識的人。
生成問題的一個解通常比驗證一個給定的解時間花費要多得多。這是這種一般現象的一個例子。與此類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訴你,數13717421可以寫成兩個較小的數的乘積,你可能不知道是否應該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訴你它可以分解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個袖珍計算器容易驗證這是對的。
人們發現,所有的完全多項式非確定性問題,都可以轉換為一類叫做滿足性問題的邏輯運算問題。既然這類問題的所有可能答案,都可以在多項式時間內計算,人們于是就猜想,是否這類問題,存在一個確定性算法,可以在多項式時間內,直接算出或是搜尋出正確的答案呢?這就是著名的NP=P?的猜想。不管我們編寫程序是否靈巧,判定一個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內部知識來驗證,還是沒有這樣的提示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求解,被看作邏輯和計算機科學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于1971年陳述的。
2、霍奇猜想
二十世紀的數學家們發現了研究復雜對象的形狀的強有力的辦法;鞠敕ㄊ菃栐谠鯓拥某潭壬,我們可以把給定對象的形狀通過把維數不斷增加的簡單幾何營造塊粘合在一起來形成。這種技巧是變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推廣;最終導致一些強有力的工具,使數學家在對他們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對象進行分類時取得巨大的進展。不幸的是,在這一推廣中,程序的幾何出發點變得模糊起來。在某種意義下,必須加上某些沒有任何幾何解釋的部件;羝娌孪霐嘌,對于所謂射影代數簇這種特別完美的空間類型來說,稱作霍奇閉鏈的部件實際上是稱作代數閉鏈的幾何部件的(有理線性)組合。
3、龐加萊猜想
如果我們伸縮圍繞一個蘋果表面的橡皮帶,那么我們可以既不扯斷它,也不讓它離開表面,使它慢慢移動收縮為一個點。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想象同樣的橡皮帶以適當的方向被伸縮在一個輪胎面上,那么不扯斷橡皮帶或者輪胎面,是沒有辦法把它收縮到一點的。我們說,蘋果表面是“單連通的”,而輪胎面不是。大約在一百年以前,龐加萊已經知道,二維球面本質上可由單連通性來刻畫,他提出三維球面(四維空間中與原點有單位距離的點的全體)的對應問題。這個問題立即變得無比困難,從那時起,數學家們就在為此奮斗。
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間,俄羅斯的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在發表了三篇論文預印本,并聲稱證明了幾何化猜想。
在佩雷爾曼之后,先后有2組研究者發表論文補全佩雷爾曼給出的證明中缺少的細節。這包括密西根大學的布魯斯·克萊納和約翰·洛特;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翰·摩根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田剛。
2006年8月,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授予佩雷爾曼菲爾茲獎。數學界最終確認佩雷爾曼的證明解決了龐加萊猜想。
4、黎曼假設
有些數具有不能表示為兩個更小的數的乘積的特殊性質,例如,2、3、5、7……等等。這樣的數稱為素數;它們在純數學及其應用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所有自然數中,這種素數的分布并不遵循任何有規則的模式;然而,德國數學家黎曼(1826~1866)觀察到,素數的頻率緊密相關于一個精心構造的所謂黎曼zeta函數ζ(s)的性態。著名的黎曼假設斷言,方程ζ(s)=0的所有有意義的解都在一條直線上。這點已經對于開始的1,500,000,000個解驗證過。證明它對于每一個有意義的解都成立將為圍繞素數分布的許多奧秘帶來光明。
黎曼假設之否認:
其實雖然因素數分布而起,但是卻是一個歧途,因為偽素數及素數的普遍公式告訴我們,素數與偽素數由它們的變量集決定的。具體參見偽素數及素數詞條。
5、楊-米爾斯存在性和質量缺口
量子物理的定律是以經典力學的牛頓定律對宏觀世界的方式對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約半個世紀以前,楊振寧和米爾斯發現,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與幾何對象的數學之間的令人注目的關系;跅睿谞査狗匠痰念A言已經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圍內的實驗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實驗中得到證實:布羅克哈文、斯坦福、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駐波。盡管如此,他們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數學上嚴格的方程沒有已知的解。特別是,被大多數物理學家所確認、并且在他們的對于“夸克”的不可見性的解釋中應用的“質量缺口”假設,從來沒有得到一個數學上令人滿意的證實。在這一問題上的進展需要在物理上和數學上兩方面引進根本上的新觀念。
6、納衛爾-斯托可方程的存在性與光滑性
起伏的波浪跟隨著我們的正在湖中蜿蜒穿梭的小船,湍急的氣流跟隨著我們的現代噴氣式飛機的飛行。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深信,無論是微風還是湍流,都可以通過理解納維葉-斯托克斯方程的解,來對它們進行解釋和預言。雖然這些方程是19世紀寫下的,我們對它們的理解仍然極少。挑戰在于對數學理論作出實質性的進展,使我們能解開隱藏在納維葉-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奧秘。
7、BSD猜想
數學家總是被諸如 那樣的代數方程的所有整數解的刻畫問題著迷。歐幾里德曾經對這一方程給出完全的解答,但是對于更為復雜的方程,這就變得極為困難。事實上,正如馬蒂雅謝維奇指出,希爾伯特第十問題是不可解的,即,不存在一般的方法來確定這樣的方程是否有一個整數解。當解是一個阿貝爾簇的點時,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認為,有理點的群的大小與一個有關的蔡塔函數z(s)在點s=1附近的性態。特別是,這個有趣的猜想認為,如果z(1)等于0,那么存在無限多個有理點(解)。相反,如果z(1)不等于0。那么只存在著有限多個這樣的點。
手抄報二:四色定理內容及提出
四色問題的內容是:“任何一張平面地圖只用四種顏色就能使具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著上不同的顏色!庇脭祵W語言表示,即“將平面任意地細分為不相重疊的區域,每一個區域總可以用1,2,3,4這四個數字之一來標記,而不會使相鄰的兩個區域得到相同的數字!
這里所指的相鄰區域,是指有一整段邊界是公共的。如果兩個區
域只相遇于一點或有限多點,就不叫相鄰的。因為用相同的顏色給它們著色不會引起混淆。
四色猜想的提出來自英國。1852年,畢業于倫敦大學的弗南西斯·格思里來到一家科研單位搞地圖著色工作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看來,每幅地圖都可以用四種顏色著色,使得有共同邊界的國家都被著上不同的顏色。”這個現象能不能從數學上加以嚴格證明呢?他和在大學讀書的弟弟格里斯決心試一試。兄弟二人為證明這一問題而使用的稿紙已經堆了一大疊,可是研究工作沒有進展。
求證歷程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這個問題的證明請教了他的老師、著名數學家德·摩爾根,摩爾根也沒有能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于是寫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數學家漢密爾頓爵士請教。漢密爾頓接到摩爾根的信后,對四色問題進行論證。但直到1865年漢密爾頓逝世為止,問題也沒有能夠解決。
1872年,英國當時最著名的數學家凱利正式向倫敦數學學會提出了這個問題,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數學界關注的問題。世界上許多一流的數學家都紛紛參加了四色猜想的大會戰。1878~1880年兩年間,著名的律師兼數學家肯普和泰勒兩人分別提交了證明四色猜想的論文,宣布證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認為四色猜想從此也就解決了。
肯普的證明是這樣的:首先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國家包圍其他國家,或沒有三個以上的國家相遇于一點,這種地圖就說是“正規的”(左圖)。如為正規地圖,否則為非正規地圖(右圖)。一張地圖往往是由正規地圖和非正規地圖聯系在一起,但非正規地圖所需顏色種數一般不超過正規地圖所需的顏色,如果有一張需要五種顏色的地圖,那就是指它的正規地圖是五色的,要證明四色猜想成立,只要證明不存在一張正規五色地圖就足夠了。
肯普是用歸謬法來證明的,大意是如果有一張正規的五色地圖,就會存在一張國數最少的“極小正規五色地圖”,如果極小正規五色地圖中有一個國家的鄰國數少于六個,就會存在一張國數較少的正規地圖仍為五色的,這樣一來就不會有極小五色地圖的國數,也就不存在正規五色地圖了。這樣肯普就認為他已經證明了“四色問題”,但是后來人們發現他錯了。
不過肯普的證明闡明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對以后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途徑。第一個概念是“構形”。他證明了在每一張正規地圖中至少有一國具有兩個、三個、四個或五個鄰國,不存在每個國家都有六個或更多個鄰國的正規地圖,也就是說,由兩個鄰國,三個鄰國、四個或五個鄰國組成的一組“構形”是不可避免的,每張地圖至少含有這四種構形中的一個。
肯普提出的另一個概念是“可約”性!翱杉s”這個詞的使用是來自肯普的論證。他證明了只要五色地圖中有一國具有四個鄰國,就會有國數減少的五色地圖。自從引入“構形”,“可約”概念后,逐步發展了檢查構形以決定是否可約的一些標準方法,能夠尋求可約構形的不可避免組,是證明“四色問題”的重要依據。但要證明大的構形可約,需要檢查大量的細節,這是相當復雜的。
11年后,即1890年,在牛津大學就讀的年僅29歲的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確計算指出了肯普在證明上的漏洞。他指出肯普說沒有極小五色地圖能有一國具有五個鄰國的理由有破綻。不久,泰勒的證明也被人們否定了。人們發現他們實際上證明了一個較弱的命題——五色定理。就是說對地圖著色,用五種顏色就夠了。后來,越來越多的數學家雖然對此絞盡腦汁,但一無所獲。于是,人們開始認識到,這個貌似容易的題目,其實是一個可與費馬猜想相媲美的難題。
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對四色猜想的證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進行。1913年,美國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的伯克霍夫利用肯普的想法,結合自己新的設想;證明了某些大的構形可約。后來美國數學家富蘭克林于1939年證明了22國以下的地圖都可以用四色著色。1950年,有人從22國推進到35國。1960年,有人又證明了39國以下的地圖可以只用四種顏色著色;隨后又推進到了50國?磥磉@種推進仍然十分緩慢。
信息時代的成功
高速數字計算機的發明,促使更多數學家對“四色問題”的研究。從1936年就開始研究四色猜想的?,公開宣稱四色猜想可用尋找可約圖形的不可避免組來證明。他的學生丟雷寫了一個計算程序,?瞬粌H能用這程序產生的數據來證明構形可約,而且描繪可約構形的方法是從改造地圖成為數學上稱為“對偶”形著手。
他把每個國家的首都標出來,然后把相鄰國家的首都用一條越過邊界的鐵路連接起來,除首都(稱為頂點)及鐵路(稱為弧或邊)外,擦掉其他所有的線,剩下的稱為原圖的對偶圖。到了六十年代后期,?艘M一個類似于在電網絡中移動電荷的方法來求構形的不可避免組。在?说难芯恐械谝淮我灶H不成熟的形式出現的“放電法”,這對以后關于不可避免組的研究是個關鍵,也是證明四色定理的中心要素。
電子計算機問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機對話的出現,大大加快了對四色猜想證明的進程。美國伊利諾大學哈肯在1970年著手改進“放電過程”,后與阿佩爾合作編制一個很好的程序。就在1976年6月,他們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兩臺不同的電子計算機上,用了1200個小時,作了100億判斷,終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證明,轟動了世界。
這是一百多年來吸引許多數學家與數學愛好者的大事,當兩位數學家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的時候,當地的郵局在當天發出的所有郵件上都加蓋了“四色足夠”的特制郵戳,以慶祝這一難題獲得解決。
“四色問題”的被證明不僅解決了一個歷時100多年的難題,而且成為數學史上一系列新思維的起點。在“四色問題”的研究過程中,不少新的數學理論隨之產生,也發展了很多數學計算技巧。如將地圖的著色問題化為圖論問題,豐富了圖論的內容。不僅如此,“四色問題”在有效地設計航空班機日程表,設計計算機的編碼程序上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不過不少數學家并不滿足于計算機取得的成就,他們認為應該有一種簡捷明快的書面證明方法。直到現在,仍由不少數學家和數學愛好者在尋找更簡潔的證明方法。
幾何證明
在平面地圖中,為了區分相鄰的圖形,相鄰圖形需要使用不同的顏色來上色,與這兩個相鄰圖形都有鄰邊的圖形需要使用第三種顏色,我們先假設四色定理成立,根據四色定理得出在一個平面內最多有四個互有鄰邊的圖形,而因為第四個與三個互有鄰邊的圖形都有鄰邊的圖形有鄰邊的圖形會包圍一個圖形,所以一個平面內互有鄰邊的圖形最多有四個,所以四色定理成立(互有鄰邊,舉例: 三個互有鄰邊的圖形——A和B有鄰邊 C和AB都有鄰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