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精神的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形成的。紅旗渠動工于1960年,勤勞勇敢的30萬林州人民,苦戰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
精神展
2004年10月07日,秋日的北京,天高氣爽。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紅旗渠精神展”已進入第九天。
展廳內人流如織,雄壯有力的《定叫山河換新裝》背景音樂在反復回蕩。當這首曾經響徹大江南北、鼓舞過幾代人的《紅旗渠》主題歌響起的時候,人們腦海中浮現出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人民在懸崖峭壁上建成舉世聞名“人工天河”的場景。來自遼寧蓋州市的62歲的崔佳琴老人跟著旋律輕輕哼唱:“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在紅旗渠精神展覽上,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個個沙盤模型,以及部分當年修渠的工人們用過的提燈、墊肩,穿過的棉襖,全面回顧和展示了紅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發展過程!澳莻時候生活困難,沒有飯吃,就派專人到處挖野菜煮著吃,肚子雖然空落落的,但沒有開小差的。當時大家伙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們苦干一輩子,讓后代享福!”55歲的勞模郭秋英指著展出的干野菜,深情地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第八大奇跡
工程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紅旗渠是毛澤東時代林州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創造的一大奇跡,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必須大興水利,給后來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奠定了基礎。周總理生前對紅旗渠的建設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被稱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跡,紅旗渠宛如一座綿延起伏的“水長城”,每年吸引著數百萬中外游客。
展覽第二部分《千軍萬馬戰太行》中的一幅畫,吸引了許多人駐足沉思。畫中展現的是上百人在湍急的河水中奮力堵龍口的壯觀場面:1960年春,紅旗渠首攔河壩工程,95米的壩體只剩下10米寬的龍口尚未合攏,河水奔騰咆哮,500多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跳進冰雪未消、寒氣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墻,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團結就是力量”,擋住了洶涌的河水…… 看到這樣感人的場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許慧芳被震撼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我們迫切需要這種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紅旗渠精神曾經響徹歷史的歲月,也同樣可以振奮時代的精神!币黄饋淼暮≌f:“敬業、為民、踏實、奉獻。不僅僅是紅旗渠精神給予我們青年一代的啟示,也應成為我們為人做事的根本!
“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高山為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當年紅旗渠青年的豪邁與樂觀,深深感染了前來參觀的年輕人!鞍l揚自力更生、創新求實精神,用知識和智慧建設祖國”成為當代青年的共同心聲。
談到40年后的今天,紅旗渠精神再度進京展覽,安陽市委副書記李民慶說,當前我們正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大業。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作支撐。在新的征程中,紅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依然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寶貴精神財富。
手抄報二:紅旗渠歷史淵源
民族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十六個字是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形成的紅旗渠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今天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要繼續學習和發揚的。紅旗渠精神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核心,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導向,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
紅旗渠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偢汕䦃Ω4.3米,寬8米,長70.6公里,設計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到分水嶺分為3條干渠,南北縱橫,貫穿于林州腹地。一干渠長39.7公里,二干渠長47.6公里,三干渠長10.9公里。紅旗渠灌區共有干渠、分干渠10條,長304.1公里;支渠51條,長524.1公里,斗渠290條,長697.3公里,合計總長1525.6公里,加農渠總長度達4013.6公里。
沿渠共建有“長藤結瓜”式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共計興利庫容6000余立方米。利用紅旗渠居高臨下的自然落差,興建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已成為“引、蓄、提、灌、排、電、景”相結合的大型灌區。
紅旗渠建成通水40年來,共引水85億立方米,灌溉面積8000萬畝次,增產糧食15.9億公斤,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紅旗渠精神教育和生態旅游功能日益凸現,形成了以紅旗渠愛國主義教育游和太行山大峽谷綠色生態游的“一紅一綠”交相輝映的旅游品牌。紅旗渠年均凈創效益4000多萬元,40年來共創效益17億元,相當于建渠總投資的23倍。
紅旗渠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條件,促進了林州的經濟發展,而且孕育產生了紅旗渠精神!
饑寒交迫
林縣位于太行山東麓,河南省的西北角,與山西、河北接壤,耕地89萬畝,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而水澆地僅1萬余畝。全縣70萬余人。
林縣曾十分貧窮,全縣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土薄石厚,十年九旱!肮鈳X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蔽羧樟挚h人民世代掙扎饑寒交迫之中。
1936~1943年,大旱20余次。1640年、1769年、1835年、1877年都曾發生國人現實的慘事。1942年華北大旱,加上日寇掃蕩,國民黨搶掠,全縣10800戶逃荒,餓死1650人。解放前四十萬人中,有28萬人常年翻山越嶺到幾里甚至20里以外去挑水吃。一位媳婦挑水時,因不慎摔倒,把水倒了,回家上吊身亡。有的人被一桶水逼得妻離子散,悲劇重生。因為缺水,林縣96%的地區是光嶺禿山。
1944年林縣解放,黨和政府給林縣極大的關注,先后打了兩千余口井,但對一個地域廣闊的貧困山區仍是杯水車薪。1957年縣委提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庫和英雄渠,但仍然擺脫不了干旱的威脅。多年同旱魔抗爭的林縣領導認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干旱問題,必須采取引蓄相結合的方法,將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縣,除此別無選擇。但要用錘頭、鐵锨、雙手在懸崖絕壁上開挖幾千公里渠道及建造幾千座附屬建筑物并非易事。
林縣人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在三年自然災害生死攸關向威迫的形勢下,1960年2月10日,縣委召開了“引漳入林”實施大會。11日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建渠大軍開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名農民組成的水利隊伍進入各段工地,從此揭開了紅旗渠工程的序幕。
工程序幕
按照縣委部署,總指揮部將渠首到分水嶺70多公里的干渠任務打樁立界,全部分配到15個公社。3.7萬名民工擠在峽谷、山村,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暢,天氣寒冷,困難重重,盡管山西省平順縣沿渠社隊群眾騰出230間房子,但隊伍壓境,房子遠不夠用。
在這種情況下,誰也毫無怨言,自己動手,戰勝困難,幾個布蓬撐起來,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總營帳,三個石頭支起來,就是燒鍋煮飯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鋪在石板上便是“床”。有的村莊優先照顧婦女,搭起席棚先讓她們棲身。
有人賦詩曰:“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絨氈,高山為咱站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城北大隊40多名婦女擠著坐在一個席棚里,被子潮濕,不能挨身,好天到陽光下曬曬還好過,就怕陰天曬不成。
連長見有人擦眼淚,急忙安慰:“困難是暫時的,咱不吃點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讓子孫后代一直種旱地吃糠咽菜嗎?誰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婦呢?咱們受點潮挨點凍,為的日后有水喝,有糧吃,睡個暖和覺!
一席話說得大家都笑了。澤下公社幾個村的民工住在山溝里,啃著冷窩頭,喝著山泉水,兩天沒吃上熱飯,誰都沒發牢騷,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為的是建設自己的新山區。
人工天河
在建渠過程中,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噸,占總量的77.1%;炸藥自己制造了1215噸,占總量的44.3%;石灰自己燒制了14.5萬噸,占總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
條件是艱苦的,任務是艱巨的,但林縣人民正是靠著自立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在共產黨的帶領下,鑄成了這條人工天河——紅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