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國家和民族對某些自然數有特殊的情感,表現出不同的好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習俗和文化背景,真是一件趣事。
1. “從無到有”與“黑暗”的“一”
中國古人認為,萬物均由天地陰陽交感而成,形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地,天地生陰陽,陰陽生萬物的數學關系觀。“一”的意義成了“從無到有”,而在3000年前的巴比倫數學中,“1”是一個不祥的數字,1萬稱為“黑暗”,1萬萬則是“黑暗的黑暗”。
2. 走向成功的“三”
中國古人認為,“二三”是一個成功的數字。史記云:“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老子》則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亞里士多德說:“人類所需要的知識有三:理論、使用、鑒別。”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說:“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力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之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旅程的盡頭是成功。”法國天文學家戴布勞格林總結自己經驗有三大原則:廣見聞,多閱讀,勤實踐。法國文學家盧梭把讀書分為三個步驟:儲存、比較、批判。陳景潤說:“學習要有三心:—是信心,二是決心,三是恒心。”郭沫若期望青年必須具有“三大基礎”即思想基礎、科學基礎和語文基礎。
這幅數學手抄報報排版布局靈活,特別是花邊與繪畫非常漂亮,書寫工整,非常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