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板報內容 >

        八一建軍節黑板報資料

        軍人的使命
            軍人屬于祖國,祖國賦于軍人以神圣的使命。這個使命要求每一個軍人:平時,在本職崗位上,勤勤墾墾,兢兢業業,甘愿吃虧,無私奉獻。因此,每個軍人,從投身軍營那天起,就應牢記自己的光榮使命,并為之奮斗到最后一息。

        1927年(民國十六年)8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城舉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1927年4月至7月,國民黨內的蔣介石和汪精衛集團,相繼背叛孫中山制定的革命政策,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為了反抗國民黨主要當權者的屠殺政策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7月,中共中央委員會進行了改組,停止了陳獨秀的領導職務,組成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決定實行“民眾武裝暴動的新政策”。中共中央準備集聚自己能掌握的武裝,聯合同共產黨尚有合作關系的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重回廣東,以實現土地革命,恢復廣東革命根據地,再行新的北伐。

        中共中央派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聶榮臻等到九江,與第11軍副軍長兼第24師師長的共產黨員葉挺一起實施這一決策。李立三等到九江后,開會研究,認為張發奎不可能同共產黨合作,并發現張已開始在第2方面軍“清黨”。李立三隨即向中共中央建議,集中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了的部隊,在南昌獨立舉行起義,再向廣東進軍,恢復廣東根據地,再行北伐的決策。中共中央批準這一建議,同時派周恩來、惲代英到南昌,與李立三、彭湃組成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以下簡稱前委),周恩來任書記,領導這次起義。

        7月27日,周恩來等到達南昌,前委正式成立。同時,譚平山、劉伯承等也趕到南昌。前委決定由周恩來、惲代英、葉挺負責組織駐南昌部隊的起義工作;聶榮臻到馬回嶺組織領導第25師的起義工作;譚平山等負責籌備起義后革命委員會的組織工作。起義時間定于7月30日晚,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第20軍,第11軍的第24師、第10師,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第3軍軍官教育團和南昌公安局的保安隊各一部,共2萬余人。從7月26日起,起義部隊相繼集中南昌。

        此時,南昌市區的守軍只有第5方面軍各部的留守人員及第6軍先頭部隊1個團共3000余人。兵力對比,起義軍占絕對優勢,舉義成功有充分把握。就在起義工作緊張進行時,共產國際來電要中共中央慎重行事,如無成功把握,則不可起義。中共中央討論了共產國際的指示,認為南昌起義有成功把握,即派張國燾前往南昌向前委傳達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指示。30日晨,張國燾趕到南昌,前委召開會議,除前委委員出席會議外,還有譚平山、葉挺、周逸群等參加了會議。會上,張國燾提出必須爭取張發奎參加才可起義。他的主張受到周恩來和其他領導人的堅決反對。7月31日,前委決定8月1日凌晨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南京和武漢發動“清共”后,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舉行起義,并指派周恩來為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書記。
        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的二十軍、十一軍二十四師和十師一部、四軍二十五師兩個團,第五方面軍的三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警察武裝,共兩萬余人。7月27日,周恩來在南昌召開了有朱德、劉伯承、惲代英、彭湃、葉挺、聶榮臻以及江西黨組織負責人參加的重要會議,成立了以劉伯承為參謀團長,周恩來、葉挺、賀龍為委員的參謀團,下設起義軍總指揮部,由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起義原定7月30日夜發動,后因張國燾的阻撓而延期。
        8月1日凌晨2時,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殲敵3000余人,繳獲槍支5000余支,子彈100萬余發,大炮數門,占領了南昌城。當天上午,在南昌舉行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了《中央委員宣言》,成立了由宋慶齡、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25人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通過了《八一起義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新舊軍閥”、“實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號和政綱。同時對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以賀龍兼代總指揮。旋因敵以重兵進攻南昌,中共前委決議根據中共中央的預定計劃,起義部隊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離南昌,揮師南下,取道臨川、宜黃、廣昌,直奔廣東潮汕地區。這樣做的目的,是準備同富有革命傳統的廣東東江地區農民起義軍匯合,發動土地革命,進軍廣州,恢復廣東革命根據地,并奪取出?,取得共產國際的援助,重新舉行北伐。起義部隊在江西瑞金、會昌打垮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堵截,然后經過福建的長汀、上杭和廣東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領了潮州、汕頭,主力部隊經揭陽向湯坑西進。10月初,西進部隊和留守潮汕的部隊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起義部隊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圍到了海陸豐,與當地的農民武裝匯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經贛南、粵北轉入湘南,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黨組織和農民武裝的配合下,在宜章舉行了“年關起義”。由于遭到優勢敵軍的“協剿”,起義部隊和農民武裝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勝利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起點。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成為工農紅軍的骨干之一。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據統計,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的10個人當中直接或間接參加過南昌起義的有7位: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林彪、葉劍英。
        第一個“八一”建軍節:
        “八一”建軍節誕生于1933年,她的第一個節日慶祝活動,是在中央蘇區首府——江西瑞金舉行的。
        1933年6月26日,中共蘇區中央局發出《關于“八一”國際反戰爭斗爭日及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決定》。決定指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紀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動,已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的日子。”爾后,中央革命軍事委會員針對為什么確定“八一”為建軍節作出這樣的解釋:“1927年8月1日發生了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領導的南昌暴動,這一暴動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開始,是英勇的工農紅軍的來源。中國工農紅軍在歷年的艱苦戰爭中,打破了帝國主義國民黨的歷次進攻,根本動搖了帝國主義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已成了革命高漲的基本杠桿之一,成了中國勞苦群眾革命斗爭的組織者,是徹底進行民族革命戰爭的主力。本委會為紀念南昌暴動的勝利與紅軍的成立,特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7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作出《關于“八一”紀念運動的決議》:“批準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規定以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