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孩子“小氣”怎么辦?育兒專家:四大方法教會孩子分享
“你怎么這么小氣?你有兩個恐龍,送給小弟弟一個,要學會分享”。
去早托班接嘟嘟,出來遇到一個朋友,是接上幼兒園的兒子,她家兒子比嘟嘟大兩歲,一手拿著一個玩具恐龍,站著聊了幾句天,分別的時候,她從兒子手里拿過一個玩具恐龍就要送給嘟嘟,她兒子不干,掙扎著要去奪,她一邊說著兒子,一邊拽回兒子的手。
“這是哥哥的玩具,還給哥哥吧。”
我把玩具恐龍還給朋友的兒子,告訴她,不能這樣強行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具是孩子的,孩子不愿意,就不能強迫他分享。
朋友說,小孩子懂什么,慢慢教才能讓他學會和別人分享。
其實,小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和好吃的給別人,是很正常的,大人不也一樣嗎,把自己心愛的物品強行拿走給別人,自己心里肯定也不愿意,甚至還會很憤怒,為什么就覺得要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很正常呢?說到底,還是沒有把孩子當回事,同時,也沒有了解孩子的發育特點。
孩子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分享?
從一歲多開始,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意識,比如嘟嘟那時候就會說“嘟嘟的”,當別人想要他手里的東西時,他就會拒絕。有人逗他,讓我吃你的餅干吧?他就會“哼哼”假哭,表示拒絕和不滿,現在大多數時候還是不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學習分享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3歲之前,孩子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任何分享意識,家長別指望孩子能真正明白和去和別人分享。
二是3-4歲,這個階段,孩子能理解分享是怎么回事,大人可能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接受和別人分享,但是孩子不會考慮不分享的后果,同時孩子也控制不了自己,不想分享的時候,還是會直接拒絕的。
三是4-7歲,孩子可以理解分享的意義,也明白分享的好處,但是還是不愿意分享,大人可以經常提醒孩子。
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分享這個事,是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總歸來說是一種社交行為,這種行為需要學習,大人要幫助孩子學會這種技能。
1、父母要給孩子做好示范。
孩子最初的學習,都是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進行的,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就要在平時多做示范,比如把自己家食品或其他東西送給親友,在家里吃水果時或零食時每個人都給到,在外面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等,讓孩子看到,父母樂于和別人分享,并且享受分享帶來的喜悅。
在讓孩子學會分享的過程中,育兒專家陳忻老師提到,如果孩子在吃東西時給大人一些,大人要接受并且謝謝孩子,不要拿過來又還給孩子,那會讓孩子困惑,給了還還回來,那還要不要給?
2、讓孩子自己做主。
孩子的玩具是屬于孩子的,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送給別人,也不能強迫孩子分享,而是讓孩子自己做主,告訴他,這些東西是你的,你說了算。這樣孩子明白,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主,別人的東西別人做主。如果孩子不想讓別人玩自己的玩具,就要尊重孩子。
有別的孩子想玩嘟嘟的玩具,我會告訴他,這是嘟嘟的,你去跟他說,讓他讓你玩會兒,他要同意你才能玩。
孩子能自己做主,才能慢慢主動分享,而不是被動分享。
3、學會交換和輪流。
小孩子總是覺得別人的東西好,到一起于玩的時候,搶玩具是常事,嘟嘟和姑姑家的騰騰經常一起玩,但是到一起就要搶玩具,這時候我會告訴他,你想玩騰騰的玩具小鏟子,把你的小汽車給他玩,你們換換。如果搶同一樣玩具,就告訴他或騰騰,讓他玩一會兒,一會兒就給你玩,兩個人輪著玩。
交換和輪流玩玩具,其實也是一種分享,是一種有條件的分享,但是這樣解決了想要對方,或者對方要玩自己玩具的問題。
4、教孩子想辦法。
在孩子稍大一點之后,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如果想玩對方的玩具,要教會孩子想辦法,是用交換法,還是請求對方讓自己玩一會兒,還是和對方一起玩,讓孩子去和對方溝通,孩子經歷需要玩別人的玩具的過程,也會學會,自己的玩具,也應該一樣和別人一起玩,或者讓別人玩一會兒。最終學會和別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