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套國際知名繪本,簡直就是自家孩子的寫照,大人小孩都喜歡!
國學系列
¥110.2
文具盲盒
¥22.5
萬物百科
¥49
暖暖杯
¥49.9
3.30-4.1
1
《我的一星期》
一個星期,對于孩子來說,就是有7天的時間可以做好多好玩的事情。
可是當孩子的想象與創意變成家長的煩惱時,會出現怎樣的情形?父母又該如何對待呢?
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本繪本,故事名字叫做《我的一星期》。
《我的一星期》的作者是米莉·卡布羅爾,插畫家和童書作家,熱衷于創作故事,生活在法國圖盧茲。
繪者是阿梅莉 · 格羅,1977 年出生,熱愛繪畫,畢業于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曾就職于動畫行業,F在,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童書創作上,成為了一名自由插畫師。
米莉與阿梅莉這對年輕拍檔特別關注兒童心理成長,這套專門表現“熊孩子”的圖畫書,抓住兒童關鍵特征,展現了孩子的真實狀態:愛“幻想”,會“撒謊”,總“搗蛋”,爸爸媽媽頭疼啊……但也許問題并不在孩子,而在于我們的家長。
尊重兒童天性,以接納和包容助力孩子健康度過每一個心理成長期。
這是一本適合家長與孩子共讀的書,在故事里他們可以達成相互理解,更加深愛彼此。
精彩片段
星期六,我做了一個蛋糕。
我把牛奶、雞蛋、糖、面粉混合在一起,
完全按照做蛋糕的書里寫的那樣。
雖然我不識字,
但幸運的是,書里有圖片。
只是,我把蛋殼也一起做在蛋糕里了。
蛋殼,可是爸爸媽媽最討厭的。
星期日,我很乖很乖。
我看了一會兒電視,玩了一會兒樂高。
我還畫了一幅漂亮的畫,
畫里有西部牛仔和印第安人,
我把它貼在了冰箱上。
后來,我還和爸爸媽媽出門散了會兒步。
......
作者簡介
米莉·卡布羅爾
(Mily Cabrol)
插畫家和童書作家,熱衷于創作故事,生活在法國圖盧茲。
繪者簡介
阿梅莉·格羅
(Amélie Graux)
1977 年出生,熱愛繪畫,畢業于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曾就職于動畫行業,F在,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童書創作上,成為了一名自由插畫師。
2
《是我,不是狼》
毛手毛腳,顧前不顧后,總是灑湯漏水、跌跌撞撞;
做事拖拉,磨磨蹭蹭,大人不得不像復讀機一樣反復說著“快點,快點”;
總愛弄臟衣服,小手臟臟的就往身上抹;
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老是看著窗外胡思亂想;
到了上床時間卻不想睡覺,躺在床上沒事找事;
異想天開地冒出些鬼點子,結果卻一再闖禍;
玩具和書隨手亂扔,房間被弄得亂七八糟……
上述這些特征,是不是在你家孩子身上也不同時期或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是不是他/她也經常讓你壓不住暴脾氣,變身“噴火龍”?
大多數和你一樣的家長,讀到這本《不是我,是狼!》時,都會不自覺地將書中這個小女孩的所有“熊孩子”標志性行為提取出來,然后感嘆——“我家的孩子也是這么難搞。”
與此同時,你家的那位小讀者也能在書中找到知音,他/她不僅看到了自己調皮搗蛋的寫照,還能獲得一個很不錯的“借口”,來給自己臺階下。
《不是我,是狼》
[法] 米莉·卡布羅爾/著
[法] 阿梅莉·格羅/繪
鄭宇芳/譯
2014年法國不朽獎最佳圖畫書
2012年法國千頁獎最佳圖畫書
從封面到扉頁,我們看到了一位個性十足的小女孩。你看她斜楞著眼睛,撇著嘴,伸著舌頭舔棒棒糖,胖胖的臉蛋上一副狡黠的表情。
翻開正文,第一幅畫面就是這個小丫頭兇悍的站姿—兩腿跨立,架著胳膊,吐著舌頭,瞪圓了眼睛,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地上扔著不少圖畫書,所有書的主題都是關于狼的。
我們發現,這是一個愛看圖畫書的孩子,而近期她最感興趣的對象就是狼。故事的第一句話就印證了這一點—“狼,我可熟悉了。”
大讀者們初讀之下,往往會忽略“狼”這個時隱時現的主角,而完全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小女孩的表現。篇幅不長的一本圖畫書,真的就像一本“熊孩子”壞毛病大全——
小女孩張牙舞爪、大喊大叫地奔跑著,活像一頭橫行無忌的“小狼”,端著咖啡的媽媽被她撞得人仰馬翻;
吃早餐磨磨蹭蹭不說,還把沾滿果醬的面包片藏進睡衣的口袋里,真不知她是怎么想的;
上課走神又闖禍;該睡覺時不睡覺;在家里布置陷阱,害得媽媽險些滑倒……
在上述所有毛病的背后,還有一個更讓大人撓頭的特性——犯了錯誤不承認,總是將責任推給“莫須有”的狼,她是不是個愛撒謊的孩子呢?
“狼”,這個來自小女孩奇想世界中的角色,恰恰是我們破譯和化解主人公所有“熊孩子”屬性的“密碼”。
不把握住小女孩這段時間的突出特征—對狼癡迷,就別想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此時的“熊孩子”,對我們而言就像一部沒有使用說明書的高科技產品,任憑你怎么著急,怎么瞎鼓搗,都不會聽從你的指令。
生活中也是如此,大人如果不能進入孩子的“語境”,那么再多的嘮叨,也是“雞同鴨講”,起不到任何作用。要對付“熊孩子”,必須保持耐心,斗智而不斗勇,先了解他/她的內心世界,然后再對癥下藥。
如果我們暫且認同“狼”這個角色的存在,再來讀這個故事,我們就會發現:書中的這個小女孩,有著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有的典型優點。
比如專注力,當她癡迷于一個事物的時候,自發學習的能力特別強,她能把自己培養成“狼事務”專家,至少是對童話和圖畫書世界中的狼。
再如想象力,她的生活中仿佛真的多了一個活生生的角色,既是對手,也是玩伴,給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許多懸念和刺激。
至于給泰迪熊起名字,并把它當成有生命的小伙伴,這更是小朋友想象力豐富的典型表征。
還有實踐力,為了對付狼,小女孩勾畫了捕狼計劃,用玩具小汽車布置陷阱。
在她的想象中,狼沒有牙后就只能吃土豆泥;而在她的眼中,嚇破膽的狼最后是灰溜溜地在一旁收拾箱子……
所有的這些奇思妙想,都來源于孩子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思考。
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學到的知識拿出來做實驗,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對兒童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也是我們家長需要珍視和保護的。
其實小女孩給了大人們很多線索,只是大人們上道太慢。
她一次次地告訴大人們:“不是我,是狼!”媽媽開始時一點都不相信孩子的話,老師也認為她是在找借口,爸爸的姿態更有代表性—他窩在沙發里,蹺著二郎腿,讀著報紙上的“大事情”,對女兒說的話根本不在意,只是隨口答應著(生活中很多爸爸的寫照)。
反倒是奶奶,就是那個牙齒掉光只能吃土豆泥的老太太,她更能懂孩子的心。
或許是得到了奶奶的提醒,媽媽終于開竅了,她和女兒一起玩了一個“吃肉嚇唬狼”的假裝游戲(pretend play)。小女孩成功地在她的奇想世界里,打敗了狼這個對手。
通過“了解狼—想象狼—監視狼—打敗狼”這個完整的假裝游戲,小女孩實踐了自己的生活知識,鍛煉了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了自信心,獲得了精神層面的極大滿足。
沒有什么事情實實在在地發生過,但孩子卻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這就是兒童世界里最有趣的邏輯。
看到結尾的一幕,或許大讀者們又該頭疼了——狼走了,龍來了,孩子的房間又變得亂糟糟的了,是不是一切又回到起點了呢?
我們要明白的是,孩子不是一天就能長成紳士和淑女的,生活在繼續,奇思妙想在繼續,“斗爭”也會繼續下去。
有時舊的問題過去了,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別說孩子,我們大人自己不也逃不出這個人生循環嗎?
從積極的角度看,這也并不是一個原地踏步的循環。
通過與狼的斗爭,大人走進了孩子的奇想世界,學會了使用“順勢療法”,而不是簡單的指責與無盡的嘮叨。
今后無論是“龍”來了,還是“老虎”“獅子”來了,爸爸媽媽都能更加從容地應對了。
而孩子,追隨著興趣這個“導師”,了解了狼,又將開始學習龍的各種知識,也許接下來還有更廣闊的自然界、外太空、遠古時代……跟著自己的興趣去探索發現,帶著奇異的想象力面對每天的生活,這樣的童年才是快樂飽滿、豐富多彩的。
而在“斗狼”、“降龍”“伏虎”的過程中,各種好習慣,如專注、細心、整潔等等,需要我們大人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最終依靠孩子的自覺性逐步培養起來。
(以上文字來自 猴叔圣孫鵬)
開團產品
開團:熊孩子系列《不是我,是狼》《我的一星期》繪本
價格: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