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不“財”,徐靜蕾開店虧本記從大學二年級接拍影視劇至今,出道14年來,徐靜蕾不斷刷新著自己的形象:演員、歌手、導演、博主、主編和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老師……
因此,“才女”這個頭銜被毫無爭議地戴在了徐靜蕾的頭上。但是,雖然在各個領域都叱咤風云,但有件事,卻是徐靜蕾的軟肋——才女不“財”。徐靜蕾曾經投資開過服裝店,從轟轟烈烈開門到凄凄慘慘關張,不過一年時間而已。
徐靜蕾家里總是堆著各種介紹流行趨勢的雜志,她總會抽出時間,看里面的文章和圖片。尤其是那些具有批判性的版面,它們會把藝人參加某些活動時的服裝搭配進行好或壞的鑒定,因為她不止一次上了“黑榜”,被評價為穿著不知所云。
于是, 徐靜蕾被鞭策得學會了穿衣打扮。再出席這樣的走秀場合,她會準備好長裙、外套,并先在家里搭配看效果。這樣比來比去,她就開始有了些心得:那些被批判的服裝搭配,其實并非設計師的思想出了問題,而是穿它們的人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身材。
比如說,她屬于非豐滿型,那么穿一些臂膀到胸部設計比較繁復的裙子,就能彌補不足之處;而同樣的搭配換到豐滿的人身上,就會讓人覺得頭重腳輕。
拿自己當做試驗品的結果是,徐靜蕾慢慢脫離了黑榜,越來越多地雄踞在紅榜上,并因此慢慢成為朋友圈里的著裝咨詢師。后來,她的咨詢工作從服裝搭配慢慢延伸到服裝添置領域。圈內好友去淘衣時,總會叫上她,并都很樂意按照她的建議買或放棄。一來二去,徐靜蕾對于服裝與眾不同的見解就傳開了,于是,就開始有朋友給她支招——你為什么不開個服裝店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徐靜蕾當時就覺得眼睛一亮——自己當小老板,還從未嘗試過,想必一定很有趣吧!
徐靜蕾臨時買回一批商業方面的經營要訣書籍,惡補半個月后,她開始覺得自己似乎真的很適合開店:本錢充足、顧客穩定、路線明晰、而且還有名人效應做后盾。合上那些商業書籍,她氣定神閑,小老板徐靜蕾準備出手了。
2008年4月,徐靜蕾在東單市場4樓租下了3間并排的門面,隨后打通進行裝修,招牌是自己親筆書就的3個大字——藍蓮花。
之所以選址在4樓,是因為東單市場5樓是KTV、電影院和特賣場,乘直達電梯在5樓,消遣完的顧客們—般都會乘手扶梯從上到下逛下來,而藍蓮花正對著手扶梯的4樓出口,這種布局就叫“淋浴效應”。
背景音樂也有講究,平時,播放的是只有60節拍,輕柔舒緩的古典音樂,這可以延長顧客在店內的挑選時間。在人多或促銷的時候,背景音樂就換成了108節拍的快節奏音樂,這種節拍能加速顧客做出消費的決定。
定價也是大學問。以前,徐靜蕾從沒注意到超市會將價格定到幾角幾分,但是自己開店后,她才明白原來如何定價也是需要研究的。她看過的一本書上說心理學家研究過:500元以下的商品,末尾數為9最受歡迎;500~1000元的上品,尾數為95效果最佳;1000元以上的商品,尾數為899最暢銷。據說,尾數定價法會給顧客一種經過精確計算、最低價格的心理感受。
照搬這些最先進的理論知識,徐靜蕾就自信滿滿地開業了。她心想:我如此深諳顧客的心理,還能不賺錢?
開店之前,徐靜蕾就已經想好要走奇貨可居路線,店里的衣服盡量保證一種款式只進一件。所以,她把進貨源定在歐美和香港。這樣一來,注定要耗費很多的精力。但她很樂意去從事這樣的工作,因為她出國的機會很多,而且她覺得還可以借這樣的機會,提升自己的服裝品位。
但是,并不是她看好的那些時裝就真的能受到歡迎,因為徐靜蕾是一個喜歡同色服裝的人,而且喜歡比較素的顏色,自己穿衣服,或者是一身藍,或者是一身乳白。在進貨的時候,她也會自然而然按自己的喜好挑選。
徐靜蕾自我陶醉的結果是,雖然她的服裝款式獨特,但顏色不受歡迎。那些時裝一掛一個月,雖然不乏顧客試穿,但穿完之后,依然掛回原處。
一般來說,樣品掛上一周還未售出,就該立刻下架,否則,就會給顧客造成進貨不暢的壞印象?墒牵@些沒人“認養”的時裝怎么辦?自己穿?那要穿到什么歲數去?送人?自己是開店的,不是開慈善機構的。在商言商,徐靜蕾覺得應該想個招來解決掉這批因為自己的喜好進的積壓貨品。
打折促銷是絕不可能的。藍蓮花走的是高端路線,一旦開了打折的先例,以后再有新款,就別打算有熟客光顧了一一能等著買打折的,誰愿意買原價的?屆時,只能陷入進貨——積壓——打折——再進貨——再積壓——再打折的惡性循環。
但是,不在藍蓮花里打折,不代表不能在別的店打折呀?經過一番思考,2009年年初,徐靜蕾在4樓隔著藍蓮花9個鋪面的地方,又租了個小門面,并起了個很古怪的名字,叫飛流直下。在藍蓮花下了架的積壓品,趁著沒人的時候,讓員工運過去,然后標個原價,再掛個大大的八七六五折標簽,清貨。
徐靜蕾太小瞧顧客同志們的智慧了,愛美的女人對于時裝的記憶可稱過目不忘,而打折店偏偏隔旗艦店又那么近在咫尺。結果不到一周,就有人神神秘秘地問藍蓮花的店員:“那家飛流直下也是你們開的吧?怎么上周掛在這里的那條裙子現在在那邊打7折在賣?”
店員支支吾吾,于是,顧客越發認定了自己的眼光,來藍蓮花頂多轉上一圈,就一頭扎進飛流直下挑挑揀揀,把原本價位高高在上的衣服,用一個可心的折扣價買回家——這樣一來,雖然飛流直下的生意很火爆,但是徐靜蕾沒賺到錢。因為衣服是在國外進貨,雖然那邊不過上百美元或數百美元,但折算成人民幣,就是上千數千,要保證租金、員工工資和水電這些固定開銷,還要保證利潤,標價要在進價上往上加?稍谡劭鄣暌淮蛘,利潤就直線下降,平均水準維持不到50%,扣除掉固定開銷后,幾乎賺不到什么錢。
除了前期投入的資金外,進貨的資金也全是從徐靜蕾的銀行卡劃賬,一開始,她還經常看網上銀行賬單明細,大概知道到底投資了多少。后來,除了進貸,她也買一些自己看中的衣服。一來二去,賬單明細就成了一筆糊涂賬,弄不清哪一筆是進貨,哪一筆是自購用了。
起先,鼓勵徐靜蕾開店的朋友知道了她的這種賬目狀態后,開始很謹慎地收回相信她穩賺不賠的預言。她們都數落徐靜蕾:你投入了這么多精力和金錢,怎么可以不過問利潤昵?為此,徐靜蕾到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一本《基礎會計學》,刻苦攻讀了半個月之后,她終于被那些支出與收入的術語弄蒙了,一個對于普通出納員來說都很簡單的公式,對于她來說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后來,藍蓮花在徐靜蕾的努力經營中,越來越艱難。以前答應做她熟客的一幫朋友不再做顧客,卻紛紛改行做了說客,都勸她趁著還沒泥足深陷,趁著藍蓮花尚有表面風光,連店帶貨趕緊易手他人,免得到時候想轉讓都沒人接。
徐靜蕾想都沒想就否決了她們的提議,自己興高采烈地投資,怎么能灰頭土臉地轉讓?就算開店不是自己的強項,也一定要把這支ST股變成績優股了再功成身退。
但做生意畢竟不是偶像劇。因為一天做不了幾單生意,員工待遇成了新問題。起先,她給員工的薪酬是底薪+提成。現在沒了生意,于是,提成就少得可憐,員工賣力工作并不是因為老板是徐靜蕾,而是因為有人給她們發薪水。如今收入一再縮水,員工便開始委婉地提出加薪或是跳槽的意向。于是,徐靜蕾制訂了新的高底薪低提成方案,希望能借此招穩定軍心?墒,沒了提成的刺激,員工又開始變得懶散——賣多賣少一個樣,能清閑,誰還愿意賣力?自打改變薪酬分配后,店里的生意還不如以前。
損失還不僅于此,因為一心想打理好服裝店,必須投入大把的時間和精力,為此,徐靜蕾那個月推掉了一部戲的拍攝,暫緩了一本書的出版,還謝絕了3個時尚派對的出席。就這樣,開店除了虧掉了她賺到的錢,還虧掉了她可以賺到的錢。
這種感覺讓人非常沮喪。這時,徐靜蕾接到了邀請她出任電子雜志《開啦》主編的電話,這并不是新邀請,在此之前,她已經推辭過一次,原因當然是因為要開店。但現在,徐靜蕾真的開始對服裝店的前景產生了動搖。
《開啦》的老總勸徐靜蕾:“揚長避短這么老的話,你怎么會不懂?為什么非要跟自己較死勁,去在你一點兒也不擅長的領域里面撲騰?”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是啊,開店絕對是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但自己偏偏自認這也行,那也行,之所以不愿關張,只怕并不是因為自己對開店真有多么熱愛,只是不愿意丟這個臉而已。但是,為了一個面子問題,把投資變成無底洞,到底值不值?這樣堅持,到底蠢不蠢?
徐靜蕾終于決定不再繼續愚蠢下去。她退掉了藍蓮花和飛流直下的門面,遣散了員工。那些還沒賣出去的衣服,全部搬回了家,打電話告訴圈內的朋友友情大贈送,有興趣的只管來拿走。剩下那些沒人拿走的,打一個包裹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
后來,有位理財師向徐靜蕾說了這樣一個觀念——不在不擅長的領域賺錢。讓一個沒有財商的人去經商,無異于趕鴨子上架,結果是,鴨子沒上架,還拉扯倒了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