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花——盛開的罌粟花與尚未成熟的罌粟果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把2008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確定為“控制毒品 ”,目的是提醒世界各國關注毒品種植和生產問題。
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毒品不僅直接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還會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威脅。吸毒和販毒極易誘發詐騙、暴力犯罪、賣淫、艾滋病傳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毒品問題還經常與恐怖主義、洗錢和販賣人口等犯罪行為有所關聯。
20世紀80年代,面對毒品在全球日趨泛濫、毒品走私日益嚴重這一嚴峻形勢,聯合國1987年6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關于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的部長級會議。會議提出“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并建議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共同抵御毒品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正式將每年6月26日確定為“國際禁毒日”。
雖然國際社會在遏制毒品蔓延、打擊毒品走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毒品問題仍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公害。據統計,全球約有2億人在使用毒品,吸毒人群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額達8000億至1萬億美元。此外,全球每年因濫用毒品致死的人數高達20萬,上千萬人因吸毒喪失勞動能力,吸毒人群日益年輕化。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認為,要想控制毒品泛濫問題,就要從毒品的來源——毒品種植入手。據聯合國《2007年度世界毒品報告》提供的數據,2006年全球鴉片總產量達6610噸,創歷史最高紀錄,比2005年增加43%。其中,阿富汗鴉片產量為6100噸,比2005年增長2000噸。其主要原因是阿富汗的罌粟種植面積從2005年的10.4萬公頃增至2006年的16.5萬公頃。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指出,雖然全球毒品泛濫的情況目前已得到控制,但從根本上解決毒品問題任重道遠。各國應繼續加強國際合作、開展技術援助,并采取有效措施從源頭控制毒品蔓延的勢頭。
2001年6月落成的緬甸仰光禁毒博物館
從1992年起,國際禁毒日每年都有一個活動主題,以達到國際社會關注和共同參與的效果。如1992年國際禁毒日的口號是:“毒品,全球問題,需要全球解決”;1998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無毒世界我們能做到”;1999年的主題是:“親近音樂,遠離毒品”;2000年的主題是:Facing Reality: Denial, Corruption and Violence;2001年的主題是:“體育拒絕毒品”;2002年的主題是:“吸毒與艾滋病”。2003年的主題是:“讓我們討論毒品問題” (2003年我國“6·26”國際禁毒日的宣傳主題為 “遠離毒品,關愛未來”)。2004年的主題是“抵制毒品,參與禁毒”。2005年的主題是“珍惜自我,健康選擇”。2006年的主題是“毒品不是兒戲”,旨在呼吁國際社會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反毒教育,讓他們了解毒品的危害,保護少年兒童遠離毒品,為他們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2007年的主題是“控制毒品”,其行動口號是:“毒品控制你的生活了嗎?你的生活,你的社區,拒絕毒品。”
泰國士兵在清萊府的罌粟地里持槍警戒
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也包括近年來在美國等地流行起來的迷幻藥。國際上通常把毒品分為九大類,其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有鴉片類、可卡因類和大麻類,可卡因類被稱為“百毒之王”。 毒品——白色惡魔 新型毒品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毒窟”,分別是位于東南亞老撾、泰國、緬甸3國接壤地區的“金三角”;位于中、西亞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3國接壤地區的“金新月”;位于南美洲哥倫比亞的“銀三角”和黎巴嫩的“第四產地”。
世界四大毒品產區和主要轉運地及運輸路線 阿富汗奈何成世界最大鴉片產地
黎巴嫩東部貝卡谷地大麻收割的場景
毒品的泛濫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威脅。日趨嚴重的毒品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災難,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擺脫毒品之害。 由販毒、吸毒誘發的盜竊、搶劫、詐騙、賣淫和各種惡性暴力犯罪嚴重危害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治安秩序。有些地方,販毒、恐怖、黑社會三位一體,已構成破壞國家穩定的因素。 大量的毒品交易,巨額的毒資流動直接或間接地威脅國際經濟的正常運轉。據統計,毒品的蔓延已涉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全球毒品交易額達8000億至1萬億美元,而且出現吸毒人群日益年輕化的趨勢。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虎門銷煙
毒品是人類公害,毒品問題更與恐怖主義、洗錢和販賣人口等跨國有組織犯罪相互交織。遏制毒品生產、打擊毒品走私是國際社會的共同任務。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采取了頒布更加嚴厲的反毒法律、建立專門反毒機構、擴大緝毒力量、有計劃開展掃毒行動、加強武裝緝毒和掃毒國際合作等措施來遏制毒品的蔓延。例如2001年8月和2002年5月,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四國禁毒合作部長會議和東亞次區域禁毒諒解備忘錄高官會議相繼在北京舉行,
2003年6月24日,昆明鐵路公安局干警在昆明遠郊銷毀毒品
共商禁毒大計,南部非洲國家與歐盟決定聯合打擊越境非法走私毒品,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規定凡攜帶一定數量毒品的人一經查獲就處以絞刑, 泰國提出了以經濟作物代替罌粟的改植計劃,緬甸建立了肅毒組織和戒毒中心,摩洛哥制定了徹底根除大麻的計劃,俄羅斯制定了與非法毒品交易作斗爭的綱要并成立了反毒專門委員會, 美國等一些美洲國家也投入相當大的力量在國內展開掃毒運動。2009年3月12,第52屆聯合國麻醉品委員會高級別會議通過一項“行動計劃” ,致力于未來10年里使毒品生產與濫用明顯減少。 “金三角”罌粟種植面積大幅下降 聯合國禁毒署稱大麻是對南非危害最大的毒品
中國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積極進行禁毒斗爭,積極參與國際禁毒合作,并在全國范圍內圍繞國際禁毒日的主題開展了廣泛的禁毒專項斗爭和群眾宣傳。 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0年12月頒布《關于戒毒的決定》。2000年6月,中國政府發表了 《中國的禁毒》 白皮書。據公安部的消息,全國范圍的禁毒人民戰爭開展三年來,全國共破獲毒品犯罪案件14.4萬起;抓獲毒品犯罪嫌疑人17.4萬名;共打掉販毒團伙2544個。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