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5月,幾個食品安全相關的DIY(Do It Yourself的縮寫,意為自己動手做)實驗接連成為熱點。
名為“化學老師勾兌果汁”的一段視頻被近千家網站轉載。演示者用水和各種食品添加劑瞬間合成“果汁”;揚州大學幾個大學生在實驗室里用皮革液制作老酸奶,試圖以此與正常老酸奶對比;廣州一名中學生研制可用來檢驗多種“瘦肉精”的試劑條最近獲獎;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一年前開通的“擲出窗外”網站,匯集了8年來中國食品安全的各類信息,近期因訪問量驟增一度癱瘓。
實驗被廣泛關注,讓當事人自己都感到意外。如果把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看成一個具象的人,此人必是人民公敵,F在,這個國家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為打擊這個敵人盡一己之力。熱鬧上演的這一幕,是公眾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的升級模式:人人動手。
而食品安全管理部門似乎并不反感其中的一些實驗。
“一滴果汁也沒有”的果汁
一瓶水和各種添加劑就能制作一瓶果汁:先把黃4號溶于水,出現很漂亮的檸檬色。接著,加入酸味劑——維生素C和檸檬酸。然后,注入一成多的果葡糖漿,變成酸甜味。另外,要加進香料,加入纖維素粉末。纖維素是由“鋸屑”做成的添加劑。透過混濁的顏色,營造出真果汁的那種感覺。
這是日本人安部司書中描述的“為日本孩子演示制作‘無果汁’的果汁飲料”場景。這也是營養師王旭峰4年來常常為學員們演示的教學課程。最近,這個片段被網絡反復“激活”。
王旭峰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專業,現任北京營養師俱樂部理事長。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自己的同學大部分去食品企業工作,像安部司書中所說的一些“真相”早已是業內熟知的常識。
安部司寫的書《食品真相大揭秘》是2006年日本暢銷書第一名。王旭峰2007年看見此書后深受啟發。他從事營養師培訓工作,也在授課中用“現場勾兌”的辦法向學員演示。
5月初,王旭峰上課的視頻走出了營養師的圈子,更大范圍地傳播開來,一舉成了微博、各大視頻網站的焦點。有網友驚訝得目瞪口呆,決心以后戒掉飲料,只喝白開水。還有消費者盡管知道有些果汁飲料里一滴果汁也沒有,但親眼看到調配,仍受觸動。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市場每年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日本和美國的食品添加劑用量比中國還要大。
日本人安部司自稱在日本食品行業工作20余年,是食品添加劑工廠首席推銷員,深知食品加工生產的臺前幕后。
安部司在日本巡回演講,除了果汁,他還揭示過方便面的湯料“真相”:面前擺一排裝著白色粉末的瓶子,他用勺子舀出這幾十個小瓶里的粉末進行調和,最后注入熱開水,“湯”就完成了。有人戰戰兢兢地嘗了嘗:“啊,真的是豬骨湯的味道。”可大家的確看見,這里沒有一滴豬骨湯。
要把理論描述變成現實教程,王旭峰需要各種食品添加劑。他從食品企業的同學那里湊一些,但品類太多,包裝又雜亂。為此,他把各類食品添加劑分別裝進大小一致的瓶子,放在同一個紙箱里,命名為“食品真相解密箱”。帶著這個箱子當教具,現場演示勾兌橙汁、桃汁、乳酸飲料和果凍,這讓王旭峰上課更得心應手。
實驗的效果遠比口頭說教的效果好。王旭峰說,他去各種健康講座都做這個實驗,建議大家養成看食品配料表的習慣,遠離各種垃圾食品和垃圾飲料;旧纤锌催^勾兌飲料的人都會有所觸動。2010年9月,他在一所中學給孩子們做《遠離垃圾食品》的講座,現場給孩子們勾兌了各種口味的果味飲料、乳飲料,3天以后校長打電話來稱,學校里的飲料瓶子少了一大半。
5月5日,王旭峰的課被拍攝成手機視頻傳到網上。不知何時,視頻里他站在寫滿粉筆字的黑板前面的形象被誤讀為“化學老師”,他所用的食品添加劑也被誤讀為“化學試劑”——“化學老師用化學試劑調配果汁”的消息不脛而走。此后,這段視頻被近千家網站轉載,僅一家視頻網站就有超過40萬人次觀看。政府官員約訪挑刺者
一年前,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研究生吳恒開通了名為“擲出窗外”的網站,匯集幾年來事關中國食品安全的各類信息,儼然一部有毒食品的維基百科。網站租用的服務器每年僅花費300元。
每當食品安全危機凸顯的時候,吳恒的網站就會被公眾的關注“激活”。整個4月,工業明膠混入食品、藥品的新聞不斷發酵。5月3日,“擲出窗外”網站兩個小時內出現2.5萬人次的超負荷流量。由于訪問量驟增數千倍,網站一度陷入癱瘓。
這更引來了好奇者。5月4日服務器擴容之后,當天的點擊量達到65萬。在全國229.6萬個網站中,這個數字足以排入前500名。
“擲出窗外”網站的核心是一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2004-2011)》,包括2107篇有明確來源和受害者的新聞報道,并提供地區、食品名、關鍵詞等查詢服務。“公眾最初的反應是震驚,繼而是憤怒——因為幾乎所有食品都在自己身邊出現過問題!眳呛阏f,“然后他們會反思,并且尋求解決之道!
吳恒的網站火了,癱瘓了,也引來了“領導關心”。
5月4日下午,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致電吳恒,邀請他與相關領導當面交流。
“企業、老百姓、政府都有不同的角度去看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愿意就此展開交流。”上海市食安辦副主任顧振華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鼓勵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方能關注是好事,我們想聽聽他的意見,也想知道作為政府能提供哪些幫助。
更讓吳恒沒想到的是,原以為的“約談”,最后變成約訪。
這個年輕人在微博上記錄道:“看到來電顯示食安辦,心里還是咯噔了一下。”當得知食安辦的領導決定去復旦大學進行這次“約定時間談話”的時候,“雖然我是看著童話長大的,但還是非常意外”,“有關部門愿意傾聽民眾的聲音,而且愿意以一種禮賢下士的姿態來傾聽,這是進步,是值得肯定的!
事實上,吳恒并不是近年來與上海市食安辦打交道的唯一一個老百姓。今年上海市率先在全國開通了統一食品投訴熱線,到目前為止,已有一個案件獎勵了舉報人約5萬元。
誰拿了這5萬元?顧振華的回答是:“對不起,我不能說。”他告訴本報記者,那些真正有價值的舉報信息,很多都來自企業內部的知情人。
在這位食安辦工作人員看來,食品安全的風險管理與控制,既包括監管者的“高舉高打”等嚴厲打擊違法行為,也需要在政府、監管者、企業、社會和消費者之間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的充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