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生長在里海和黑海,并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鱘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掛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鱘。已有報道的最大的白鱘,一條是于19世紀在美國的哥倫比亞河里捕獲的,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旨雷薩河上捕獲的,也是1800磅。而得到公認的最高紀錄是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鱘,于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的。由于修建水壩和過量捕撈,如此龐大的魚今天已不存在了。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定,釣到小于40英寸以及大于72英寸的鱘魚必須放生,F在,“釣到就放”的做法已經很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鱘已經超過大馬哈魚而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的魚。各種鱘魚在上鉤后都會反復跳出水面,然后拼命掙扎著沖刺,或是頑強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獲,用浮釣或定點釣者能釣到它們。
相關資料:
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的一種。因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象鼻魚、琴魚、朝劍魚,古名鮪。體長梭形。吻長劍狀,前端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
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分布于長江干流,黃海、東海沿岸亦有發現,古時達汾渭盆地。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長江干流,偶進入沿江大型湖泊。懷卵量可達20萬,產卵場在長江上游的宜賓一帶。最重可達500千克以上。但一般在 100 千克以上。以魚類為食。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與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鱘為本科僅存的 2種 。該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價值。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后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特征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于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稜形鱗板,向后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鱘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長江干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咸水區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游的魚類。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的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產卵場所在四川省瀘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底質多為巖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白鱘分布于長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
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鱘相同。由于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和甲(中華鱘)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鱘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