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是最浪費的一次運動會,全部經費為十四億美元。
原計劃在主要比賽場地修建一作占地五十點五公頃,能容納六萬個座位和一萬四千個站席的橢圓海螺殼形體育館及附屬懸臂塔。館內設有室內網球場和自行車賽場,館側是一座能停四千輛汽車的地下車庫,頂上是一座小瀑布型水池,還建一條長達一百七十七米的高橋公路、一條能延伸到體育場的地鐵以及在圣勞倫斯河上的兩千一百八十米長供劃船用的江灣。
另外還建兩幢十八層的金字塔形的奧運村,每幢有四百六十五套單元房。這是奧運史上最昂貴的建筑,但是在奧運會開幕時這座體育館還未完工。因造價猛增開支過大,原計劃尚未實現已造成了八億美元以上的赤字,市政府不得不讓市民繳納“奧運稅”。蒙特利爾奧運會是最浪費的一次奧運會,也是首次出現市民繳納“奧運稅”的奧運會。
關于奧運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英語:Olympic Games ),簡稱“奧運會”,是一個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包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曾
奧林匹克運動會因起源于古希臘奧林匹亞(Olympia)而得名。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共歷經293屆,后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以邪教活動罪名而廢止。189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體育會議,根據法國貴族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的倡議成立了國際奧委會,并決定恢復奧運會,F代第一屆奧運會于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此后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行。由于1924年開始設立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會習慣上又稱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征。
目前,這一屆夏奧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設28個大項和302個小項。最近一屆冬奧會是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共設7個大項84個小項。下一屆奧運會是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
一、古代奧運會
奧林匹亞古競技場參見詞條: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希臘人于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運動會舉行期間,全希臘選手及附近的黎民百姓相聚于奧林匹亞這個希臘南部風景秀麗的小鎮。公元前776年在這里舉行第一屆奧運會時,多利亞人克洛斯在192.27米
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4年止,歷經1168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394年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禁止。
傳說
有關古代奧運會的起源的傳說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兩種:一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一種傳說與宙斯(Zeus)的兒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有關。赫拉克勒斯因力大無比獲“大力神”的美稱。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功夫便掃干凈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許諾,赫拉克勒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運動會。
發起和興盛(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
公元前776年,伯羅奔尼撒的統治者伊菲圖斯努力使宗教與體育競技合為一體。它不僅革新宗教儀式,還組織大規模的體育競技、活動,并決定每4年舉行一次。時間定在閏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正式載入史冊,成為古代奧運會的第1屆。當時僅有一個比賽項目。即距離為192.27米的場地跑。
這一時期各城邦之間雖有紛爭,但希臘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都較發達,是運動會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公元前490年,希臘雅典在馬拉松河谷大敗波斯軍之后,民情奮發,國威大振,興建了許多運動設施、廟宇等,參賽者遍及希臘各個城邦,奧運會盛極一時,成為希臘最盛大的節日。
衰落(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
由于斯巴達和雅典長期的伯羅奔尼撤戰爭(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臘國力大減,馬其頓逐漸吞并了希臘。馬其頓君王菲利普還親制自參加了賽馬。隨后亞歷山大大帝雖自己不喜愛體育活動,仍積極支持,并視奧運會為古希臘的最高體育活動開幕式,為其增添設施。不過,這一時期古奧運會精神已大為減色,并開始出現職業運動員。
消亡(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
羅馬帝國統治希臘后,起初雖仍舉行運動會,但奧林匹亞已不是唯一競賽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屆奧運會,羅馬經濟規律就把優秀競技者召集在羅馬比賽,而奧林匹亞只舉行了少年賽。這時職業運動員已開始大量出現,奧運會成了職業選手的比賽,希臘人對之失去了興趣。公元2世紀后,基督教統治了包括希臘在內的整個歐洲,倡導禁欲主義,主張靈肉分開,反對體育運動,使歐洲處于一個黑暗時代,奧運會也隨之更趨衰落,直至名存實亡。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奧運會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翌年宣布廢止古奧運會。公元895年,拜占廷人與歌德人在阿爾菲斯河發生激戰,使奧林匹亞各項設施毀失殆盡。公元426年,狄奧多西二世燒毀了奧林匹亞建筑物的殘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連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使奧林匹亞遭到了徹底毀滅。從此順延了1000余年的古奧運會不復存在,繁榮的奧林匹亞變成了一片廢墟。
二、復蘇
1887年第4屆泛希臘奧運會參與者目錄參見詞條:1896年雅典奧運會
15世紀開始,教育家開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17世紀,英國人約翰·洛克的“紳士教育”提出德、智、體,法國人讓-雅克·盧梭建議透過游戲學習。公元1776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勘察中發現了古代奧運會遺址。1875年至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人在奧林匹亞遺址發掘了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1858年,希臘發布了《奧林匹克令》,并于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舉辦了第一屆泛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
1889年7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田徑代表大會上,后來被人尊稱為“奧林匹克之父”的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
1896年4月6日至4月15日,希臘雅典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
奧林匹克宣言
1892年11月25日,顧拜旦男爵在巴黎索邦大學舉行的慶祝法國田徑運動聯盟成立5周年大會上發表了一篇精彩演講。他號召人們“堅持不懈地追求、實現一個以現代生活條件為基礎的偉大而有益的事業!边@個內容極其豐富、熱情四溢的歷史性演講,后來被人們稱為《奧林匹克宣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份演講稿在戰亂環境中未能公開刊登,顧拜旦只能悄悄地把它藏匿起來。1937年,顧拜旦因心臟病急性發作去世,那份曾經令人振奮和激動的宣言,隨著演講稿的不知去向,也似乎漸漸被遺忘。但熱衷研究體育歷史的法國外交分析專家弗朗索瓦·達馬侯爵始終堅信手稿原件尚在人間,他通過當年報紙留下的點點滴滴間接信息,憑著蛛絲馬跡走遍歐洲、北美、非洲。最終,達馬侯爵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瑞士一家銀行的保險箱中發現了它。由此,達馬侯爵成為了顧拜旦《奧林匹克宣言》傳播的唯一權利人。
1994年,在紀念奧運百年活動期間,國際奧委會以英文、法文在內部出版了僅1000本《奧林匹克宣言》小冊子,以此公布這份珍貴手稿的存在。2008年1月2日,為紀念顧拜旦誕辰145周年,中、法、英三種文字的《奧林匹克宣言》全球首發慶典在北京舉行。在《奧林匹克宣言》手稿遺失百年后,在中國進入奧運年時,經國際奧委會羅格主席和版權所有人法國達馬侯爵同意,文明雜志社全球首次出版發行了中法英三種文字的《奧林匹克宣言》。
第一屆現代奧運會
當希臘雅典舉辦奧運會的時候,距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禁止舉行的古代奧運會已經過去了1500多年。1896年4月6日下午3點,在經過重修的雅典帕那辛尼安體育場,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宣布: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喬治一世在開幕詞中說:“但愿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復興能增進希臘人民與各國人民的友誼;但愿體育運動和它所崇尚的道德觀念有助于造就新一代的希臘人,無愧于他們的先輩!
此屆奧運會設田徑、游泳、舉重、射擊、自行車、古典式摔跤、體操、擊劍和網球9個大項43個小項,共有13個國家的311名運動員參賽。
變化與適應
奧運會史上第一位女性冠軍——夏洛特·庫珀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來到了繁華之都——法國巴黎。這屆奧運會比賽時間持續5個多月,可謂曠日持久,而女子運動員首次登上賽場,則開創了歷史的先河。
首屆雅典奧運會成功舉辦后,希臘方面曾希望將雅典作為奧運會的永久舉辦地,但遭到了國際奧委會主席顧拜旦等人的反對。最終,第二屆奧運會落戶顧拜旦的家鄉法國。
當時的巴黎,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繁華都市,但奧運會在這里卻遭到了冷遇。由于此屆奧運會被作為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比賽時間也從5月中旬持續到10月28日。比賽日程很不緊湊,如擊劍比賽在6月舉行,田徑和體操比賽在7月舉行,游泳比賽在8月舉行,堪稱一次“馬拉松”式的運動會。比賽場地也分散在不同的城鎮舉行,設施也十分簡陋,再加上組織不力、宣傳不夠、觀眾不多,這屆奧運會遠不如首屆雅典奧運會那樣緊張、熱烈。
本想利用博覽會來提升奧運會知名度的顧拜旦對此非常失望,他在日記中寫道:“世界上有一個對奧運會非常冷淡的地方,這就是巴黎!
不過,巴黎奧運會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巴黎名勝眾多,交通便利,這對許多參賽選手很有吸引力。參賽國家從上屆的13個增加到22個,運動員人數從311名增加到1344名。值得一提的,共有來自法國、英國、美國和波希米亞的12名女選手參加了高爾夫球和網球比賽,這也是女性運動員首次登上奧運殿堂,而夏洛特·庫珀(Charlotte Cooper)則成為奧運會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冠軍(女子網球單打冠軍、男女混合雙打冠軍)。
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落戶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城市圣路易斯,這是奧運會首次在歐洲之外的國家舉辦,也表明奧運會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圣路易斯戰勝芝加哥舉辦了第三屆奧運會,一個主要原因是世界博覽會將在這里舉辦。這也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以競爭形式決出舉辦城市。由于與博覽會相互交叉,比賽從7月1日持續到10月底,與上屆巴黎奧運會一樣拖沓冗長,而奧運會的風光也被世界博覽會搶走了。
本屆奧運會只有12個參賽國家,成為歷史上最少的一屆。由于遠隔重洋,加之東道主沒能兌現派船接送歐洲選手的承諾,導致許多歐洲選手未能參賽。參賽運動員共629人,其中美國隊就達533人,許多項目參賽隊員都是清一色的美國人,加上美國隊實力強大,奪走了絕大多數獎牌,因此有人說這屆奧運會是“美國的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些冰雪運動如滑雪、滑雪撬、滑冰、冰球等項目在歐美國家逐漸得到普及和發展。1887年,挪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雪俱樂部。1890年,加拿大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冰球協會。1892年,國際滑冰聯盟在荷蘭成立。1893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了首屆男子速度滑冰錦標賽。1908年,法國成立了世界范圍的國際冰球聯合會。
在冰雪運動日益普及的情況下,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建議單獨舉辦冬季奧運會,但由于1901年北歐兩項運動在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成功舉行而被拖延。
此后,1908年倫敦奧運會上增加了花樣滑冰項目。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拒絕接受北歐兩項項目,而增加了冰球項目;踊捅蚣尤電W運會后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但因天氣條件給組織者帶來諸多不便,盡管這兩個項目都提前在4月份進行,但大多數比賽和奧運會的開幕式在8月中旬才舉行。這使得一屆奧運會要長達5個月的時間,在人力、物力上耗費太大。鑒于此,人們傾向于把冰雪項目從奧運會中分離出來,單獨進行冰雪項目的奧運會。
正式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始于1924年。當時,在法國夏蒙尼市承辦了當時被稱為“冬季運動周”的運動會,兩年后國際奧委會正式將其更名為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見“1924年夏慕尼冬季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最初規定每4年舉行一次,與夏季奧運會在同年和同一國家舉行。從第二屆冬奧會——1928年圣莫里茨冬季奧運會開始,冬季奧運會與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地點改在不同的國家舉行。1994年起,冬奧會與夏奧會以2年為相隔交叉舉行。為將冬奧會與夏奧會時間錯開,故只有1992年冬奧會與1994年冬奧會相隔2年。
青年奧運會
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The Youth Olympic Games,YOG)是一項專為年輕人設立的體育賽事,糅合了體育、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內容,并將為推進這些領域與奧運會的共同發展而扮演著一個催化劑的作用。2001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雅克·羅格(Jacques Rogge)提出了舉辦青奧會的設想。青奧會與奧運會一樣,每四年一屆。夏季青奧會最長12天,將于仲夏時節舉辦。
國際奧委會在2007年7月5日于危地馬拉城舉行的第一百一十九次國際奧委會全會上一致同意創辦青少年奧運會,運動員的年齡需在14至18歲之間,首屆青年奧運會將由新加坡承辦,舉行的時間為2010年8月間(夏季青年奧運會),而冬季青年奧運會首次舉辦時間為2012年。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
自19世紀初開始,不斷有人嘗試恢復奧運會。直到19世紀末,在法國貴族顧拜旦及其他奧運先驅者的努力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終于登上歷史舞臺。1894年6月16日,顧拜旦精心設計和主持的首次“國際體育教育代表大會”在巴黎索邦神學院召開。來自9個國家37個體育組織的78名代表到會,通過決議復興奧運會,規定此后每隔4年舉辦一次奧運會;選出由15人組成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顧拜旦起草國際奧委會章程,闡述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哲學基礎、教育和美學意義,奠定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理論基礎,使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成為持久的體育與和平運動。這次大會標志著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顧拜旦則被人們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
三、現代奧運會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場景參見詞條: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1894年6月16日,巴黎國際會議上通過了第一部由顧拜旦倡議和制定的《奧林匹克憲章》。它涉及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宗旨、原則及其他有關事宜。1921年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會議中,制定了奧林匹克法,包括奧林匹克運動會憲章、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章程、奧林匹克運動會競賽規則及議
在第二屆1900年巴黎奧運會上,有11名女子沖破禁令,出現在運動場上。國際奧委會經過數次爭論,終于在1924年第22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允許女子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此后,女子項目成為奧運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參賽的女運動員也越來越多。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國際奧委會還作出許多規定。
1913年,根據顧拜旦的構思,國際奧委會設計了奧林匹克會旗,白底無邊,中央有5個相互套連的圓環,環的顏色為天藍、黃、黑、綠、紅,五環象征5大洲的團結和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1914年為慶,F代奧林匹克運動恢復20周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大會上會旗首次使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時,在運動場上升起第一面五環會旗,這以后歷屆奧運會開幕式上都有會旗交接儀式和升旗儀式。為了宣傳奧林匹克精神、鼓勵參賽運動員,由顧拜旦提議,1913年經國際奧委會批準,將“更快、更高、更強”作為奧林匹克格言。1908年倫敦奧運會舉行時,在圣保羅大教堂舉行奧運會的宗教儀式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主教在其布道詞中說,奧運會“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顧拜旦對這句話極為贊賞,以后多次引用,因此不少人認為,這句話應該成為奧林匹克理想。從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開始實施運動員宣誓。1968年第19屆奧運會又增加裁判員宣誓。1936年第11屆奧運會時,國際奧委會正式規定,在主體會場點燃象征光明、友誼、團結的奧林匹克火焰。此后這一活動成為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之一。奧運會開始前,在奧林匹亞希臘女神赫拉(宙斯之妻)廟旁用凹面鏡聚集陽光點燃火炬后,進行火炬接力,于奧運會開幕前一天到達舉辦城市。在開幕式上由東道國運動員接最后一棒點燃塔上火焰,閉幕式時火焰熄滅。
四、問題
抵制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在墨爾本舉行的夏季奧運會第一次在國家層面上被抵制。盡管當年因為澳大利亞宣布了嚴格的動植物進口檢查制度,馬術比賽被迫改在瑞典舉行,但這還算不上風波——因為蘇伊士運河危機,埃及、伊拉克和黎巴嫩宣布不愿和英法兩國同時出現在奧運賽場,拒絕參加奧運會。同時,荷蘭、西班牙和瑞士三國為抗議蘇聯鎮壓匈牙利暴亂,也宣布拒絕參加奧運會。最后中國在奧運會召開前兩周也宣布拒絕參加墨爾本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只承認臺灣的蔣介石政府為合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和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遭到了大多數非洲國家的抵制。在此期間,大多數非洲國家威脅國際奧委會,迫使南非、羅得西亞(津巴布韋的舊稱)和新西蘭禁止參加奧運會。原來,此前新西蘭劃艇聯合會組織了一場新西蘭和南非選手之間的友誼比賽,而南非代表隊是由清一色的白人選手組成。在推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黑人選手被剝奪了參與國際比賽的資格。為了抗議新西蘭劃艇聯合會的舉動,大多數非洲國家宣布拒絕參加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事后國際奧委會辯解說,新西蘭劃艇聯合會是一個社會團體,并非新西蘭官方組織,也不能代表該國的對外政策;此外同南非白人選手組成的體育代表隊進行比賽的國家也不僅僅是新西蘭。無論如何,大多數非洲國家沒有參加本屆奧運會。
同樣是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由于此前國際奧委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加拿大告知當時的臺灣的蔣介石政府不能使用“中華民國”這一名稱參加奧運會,臺灣政府直到1984年一直拒絕參加奧運會,直到同意使用名為“中華臺北”這一名稱和使用另一面特殊的旗幟。
在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由于美國和蘇聯間的“冷戰”,均遭到了強烈的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抵制。為抗議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宣布不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當時的西方媒體曾報道說,在1980年1月1日的北約峰會上,西方國家商定集體抵制這一屆奧運會。但實際上在蘇軍入侵阿富汗前,就有人提議抵制蘇聯舉辦的奧運會,例如英國此前就以蘇聯鎮壓異見人士為由,拒絕派出運動員參加莫斯科奧運會,而以色列總理貝京也因為蘇聯限制猶太人前往以色列定居,在美國和西方國家支持下也宣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除美國以外,中國、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國也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拒絕參加莫斯科奧運會。
英國、法國和希臘雖然公開宣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但沒有禁止本國運動員參賽,當年英國的奧運會代表團是西方國家中最大的一個,有170名運動員參加了莫斯科奧運會。鑒于官方宣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英國、愛爾蘭、意大利、瑞士、安道爾和西班牙等國運動員在開幕式和閉幕式入場式上,打出的不是本國國旗,而是奧林匹克的五環旗,這些國家運動員在獲得金牌時奏響的也不是本國的國歌,而是奧林匹克會歌。最終只有80個左右的國家派出運動員參加了莫斯科奧運會。
四年之后,蘇聯宣布抵制洛杉磯奧運會,作為對西方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回應。這一次輪到以蘇聯為首的國際陣營抵制洛杉磯奧運會,參加抵制行動的國家包括保加利亞、民主德國、越南、蒙古、老撾、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南也門和古巴等。而中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參加了洛杉磯奧運會,這也是中國建國以來首次參加奧運會。唯一一個既沒有參加莫斯科奧運會,也沒有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國家就是伊朗,原教旨主義的伊朗將美蘇兩國均稱為“惡魔”。
興奮劑
早在奧運會初期,參加比賽的某些運動員為了取得好成績,引用一種有酒和適地靈混合而成飲料以增加中樞神精的興奮,這是最原始的興奮劑。到了20世紀的中期,運動員為提高成績而服用的藥物種類也在不斷的變化。1988年漢城奧運會百米飛人約翰遜因服用能增強體能,增長肌肉的合成內部醇康利龍而被取消冠軍資格。
在奧運會中對運動員進行興奮劑檢查的開銷相當驚人。1988年漢城奧運會興奮劑檢查了1600名運動員,耗資300萬美元,約合每人1875美元。由于國際體育組織堅定了反興奮劑的立場,并不斷加大反興奮劑的力度,這就使服用興奮劑的人轉而使用不會被查獲的其它類藥物。今天的興奮劑也許并不比20年前興奮劑能更好的提高成績,但卻更能隱蔽自己。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表示:“使用興奮劑的事還會在奧運會上發生。國際奧委會要讓每個人知道,對于使用興奮劑的運動員,國際奧委會絕不姑息!
政治化
政治曾經多次干預奧運會,其中最著名的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納粹黨徒上臺后,對奧運會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由反對到支持奧運會,其目的是想利用奧運會,給法西斯德國蒙上一層和平的面紗。他們印了成噸宣傳納粹德國“繁榮與昌盛”的材料,耗費了巨額資金建立比賽場館。而在這屆奧運會上,來自兩個存在著嚴重種族歧視的國度,一個黑人,一個白人,杰西·歐文斯和盧茨·朗,在納粹的監視之下,坦誠互助。這兩位跳遠選手真摯友誼造就的畫面,成為這屆令奧林匹克蒙羞的運動會上最感人的一幕。
由于當時奧委會領導人眼光的局限,導致柏林奧運會逐步成為德國法西斯的宣傳工具的奧運會。它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為德國法西斯粉飾和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會過去3年多一點的時間,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即發動了侵略戰爭,給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1954年慶祝奧林匹克運動60周年時,國際奧委會不得不為自己的錯誤進行檢查,并發表了公報,認為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喧囂氣氛籠罩了這屆奧運會,產生了可悲的后果。
托米·史密斯因提倡改善黑人處境被取消金牌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同樣發生了較小的政治抵制。托米·史密斯(Tommie Smith)是本次奧運會200米賽跑奧運金牌得主,因為在頒獎臺上提倡改善黑人處境,就被取消金牌。
伊朗和以色列的政治問題也反映在奧運會上。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兩次獲得柔道世界冠軍的伊朗運動員阿拉什被伊朗國內認為是最有可能為伊朗隊奪得第一枚金牌的運動員,但是他卻因為不愿意與以色列選手對壘,用自己的行動宣布退出了本屆的奧運會。
暴力
盡管顧拜旦一直盼望著奧運會能給人民帶來和平,但總的來說奧林匹克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事實上,由于戰爭的干預,奧運會曾經停辦三次: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的奧運會被迫取消;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和1944年的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都被迫取消。
恐怖主義也成為了對奧運會一個新的威脅。
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就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慕尼黑大血案”。8名全副武裝的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分子趁著漆黑的夜色,突然闖入奧運村以色列代表團駐地。以色列舉重教練、運動員約瑟夫·羅曼被擊斃而倒在血泊中?植婪肿咏俪至艘陨9名運動員和兩名教練作為人質,提出在上午9點前,釋放關押在以色列監獄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的要求。以色列政府拒絕了釋放政治犯的要求,但同意考慮埃及將人質轉移到開羅再進行談判的建議。與此同時,國際奧委會也授權國際奧委會埃及委員艾哈邁德·圖尼與恐怖分子談判:在釋放人質條件下,保證恐怖分子安全離境,并支付他們巨額資金。但遭到拒絕。晚10時許,西德同意“黑九月”的撤離要求,用直升飛機將恐怖分子和人質運往斯滕費爾德布魯機場,然后轉機離境。警方原擬乘換機之機,營救人質,但未成功,9名人質全部喪生。8名恐怖分子也被擊斃。西德在這次營救中也犧牲了1名警察和1名飛行員。大會被迫停辦一天,使原擬9月10日閉幕的奧運會,延期至9月11日,這在奧運會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現。
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百年奧林匹克公園(Centennial Olympic Park)被炸彈擊中,造成2人死亡,111人受傷。2003年5月31日,經過長達5年的追捕,公園爆炸案的主謀,反猶太分子埃里克·羅伯特·魯道夫(Eric Robert Rudolph)被捕。
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是2001年美國“9.11事件”后第一屆奧運會。從這屆奧運會后,奧運會被要求必須建立極高的安全保衛以防止有可能的恐怖主義襲擊。
五、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運動是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體育運動和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慶典——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包括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奧委會為骨干的組織體系和以奧運會為周期的活動體系。
1894年6月23日,當顧拜旦與12個國家的79名代表決定成立國際奧委會、開創奧林匹克運動時, 這一壯舉曾一度成為人們諷刺的對象。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奧運會已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奧林匹克運動也吸引了202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參與。
1998年,著名的《生活》雜志刊載了歷史學家精選的過去千年中最重要的1000個事件和人物,1896年顧拜旦恢復奧運會的壯舉也躋身其中,被譽為千年盛事之一。
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杰作,它將體育運動的多種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在當代世界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藝術和新聞媒介等諸多方面產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影響。奧林匹克運動不僅構成了現代社會所特有的體育文化景觀,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悅人們的身心,更以其強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奮進,生生不已。
奧林匹克運動是時代的產物,工業革命大大擴展了世界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各國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以各種溝通手段來加強國際間的相互了解。奧林匹克運動正是為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出現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六、批評
收益
大多屆奧運會均由歐洲和北美洲城市舉辦,僅有極少的幾屆奧運會是在其他地區的城市舉辦,而至今南美洲和非洲仍未申奧成功過。許多人認為,奧運會應該擴展到更為貧困的地區。經濟學家指出,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能為舉辦城市在奧運會后帶來更高的GDP產值。然而,許多舉辦城市為舉辦奧運會感到后悔,原因是高成本的投入并沒有帶來高收益,甚至沒有利潤可言。
獨裁
以前,國際奧委會作為一個整體而龐大的組織經常受到批評,數位議員在此工作直至年老,甚至死亡。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更是飽受批評。在他的任期中,奧林匹克運動雖然有所進展,但一直被視為是獨裁和腐敗的體制。薩馬蘭奇與西班牙國家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939-1975年在任)的政權相互
賄選
2002年猶他州鹽湖城賄選案曝光于2000年。當時有人指出,申辦委員會的兩位高級官員被控犯有包括賄賂欺詐、密謀等在內的15項重罪,59歲的湯姆·韋爾施是當年鹽湖城申奧時的負責人,44歲的戴夫·約翰遜是他的助理,兩人被指控以現金、禮物等方式送給國際奧委會成員100萬美元,以此為鹽湖城贏得了2002年冬奧會的主辦權。更可笑的是,鹽湖城丑聞案中受賄委員不但拿現金,還接受天堂般的招待,連整形、醫療費用以及子女醫療費用都包括在內。
經過國際奧委會調查后,開除了6名委員,還有4人自行辭職。丑聞引發了進一步改革,將奧運會主辦城市的選舉方式改為民選,以避免進一步受賄。一些知名的老運動員被允許加入國際奧委會,而且設置了成員人數上限。
“圣火下的交易”
英國廣播公司(BBC)花了一年的時間制播紀錄片《圣火下的交易》(Buying the Games),以偷拍的方式,拍攝到“金錢控制奧運”的證據。BBC刻意選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前兩天首播《圣火下的交易》,震驚全球。在這部長達60分鐘的紀錄片中,BBC記者設立了一家空頭公司──“新倫敦創投顧問公司”——作為幌子,接觸所謂的“申奧專家”。由于當時的倫敦正是2012年奧運承辦城市候選者之一,“新倫敦創投顧問公司”與各掮客秘密會面,詢問若爭取倫敦出線需要多少代價。前奧委會共有124名委員投票決定主辦城市,買票成為行之有年的“傳統”。
《圣火下的交易》播出后,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Jacques Rogge)公開承諾,將針對該紀錄片指控的2012年奧運會申辦活動賄選事件,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調查。但是,奧運申辦的公正性,無疑已經蒙上了陰影。
七、標志
位于蒙特利爾奧林匹克體育館前的五環標志參見詞條:奧林匹克標志、奧運會形象、奧運會會旗、奧運會會徽、奧運會會歌、奧運會火炬、奧林匹克圣火、奧運會吉祥物、奧運會獎牌。
奧林匹克運動有一系列獨特而鮮明的象征性標志,如奧林匹克標志、格言、奧運會會旗、會歌、會徽、獎牌、吉祥物等。這些標志有著豐富的文化含義,形象地體現了奧林匹克理想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
《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林匹克標志、奧林匹克旗、奧林匹克格言和奧林匹克會歌的產權屬于國際奧委會專有。國際奧委會可采取一切適當措施使奧林匹克標志、旗、格言和會歌在各國和國際上獲得法律保護。
會旗
奧林匹克會旗于
會歌
國際奧委會在1958年于東京舉行的第55次全會上最后確定還是用《奧林匹克圣歌》(《撒馬拉斯頌歌》)作為奧林匹克會歌。其樂譜存放于國際奧委會總部。從此以后,在每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上都能聽到這首悠揚的古希臘樂曲。
古代不朽之神,
美麗、偉大而正直的圣潔之父。
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
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蒼穹之中,
作為你榮耀的見證。
請照亮跑步、角力與投擲項目,
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
把用橄欖枝編成的花冠頒贈給優勝者,
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干。
溪谷、山岳、海洋與你相映生輝
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格言
奧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稱奧林匹克口號。奧林匹克運動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強(Citius, Altius, Fortius)”。這一格言是顧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爾修道院院長迪東(Henri Didon)在他的學生舉行的一次戶外運動會上,鼓勵學生們時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在這里,你們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
顧拜旦借用過來將這句話用于奧林匹克運動。他曾經對此作出自己的理解,這或許是對奧林匹克精神最好的闡釋: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ā皧W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但最本質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保
1920年,國際奧委會將其正式確認“更快、更高、更強”為奧林匹克格言,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上首次使用。此后,奧林匹克格言的拉丁“Citius,Altius,Fortius”出現在國際奧委會的各種出版物上。奧林匹克格言充分表達了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雖然只有短短的6個字,但其含義卻非常豐富,它不僅表示在競技運動中要不畏強手、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而且鼓勵人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氣蓬勃、永遠進取、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精神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奧林匹克精神對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奧林匹克精神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理解。其次,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競技運動的公平與公正。人人平等,實現更高、更快、更強的理想。正如已故美國著名黑人田徑運動員杰西·歐文斯所說“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宗旨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沒有任何岐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相互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奧林匹克日
1948年1月,國際奧委會在第42次全會上將每年的6月23日定為奧林匹克日,舉行慶;顒,紀念國際奧委會的誕生,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和推動普及運動。自1987年起,開始舉行“奧林匹克日長跑”。
獎牌
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冠軍獲得的是一枚銀質獎章和一個橄欖枝做的花冠,亞軍獲得的是一枚銅質獎章和一頂桂冠。此獎章是由法國藝術家儒勒·夏普朗精心設計的。
第二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競賽規程規定要頒發“特別富有藝術意義”的獎品,結果取消了獎章,而給每個奧運會參加者發了一枚長方形的紀念章,圖案是勇士手執橄欖枝。
隨后幾屆奧運會,各自的獎章圖案設計各具風格,沒有形成固定的樣式。直到1928年,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獎章由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家朱塞佩·卡西奧里教授設計,圖案是象征友愛、和睦、團結的手抱橄欖枝的女塑像。這枚獎章不僅授予運動員,也授予與奧運會同時舉行的藝術競賽的優勝者。自此,以后各屆奧運會獎章正面的圖案保持不變,只把舉辦地名與屆數作相應的變更。
圣火
奧運圣火首次出現是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當時是顧拜旦提出了這一想法,但僅限于在體育場附近的一個噴泉盛水盤上點燃圣火。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點燃圣火的儀式,起源于古希臘人類自上天盜取火種的神話,在奧林匹亞宙斯(Zeus)神前,按宗教的儀式在祭壇上點燃火種,然后持火炬跑遍各城邦,傳達奧運會即將開始的訊息,各城邦必須休戰,忘掉仇恨與戰爭,積極準備參加奧運會的競技比賽,因此火炬象征著和平、光明、團結與友誼等意義。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為了紀念大戰結束,燃點了象徵和平的火焰;1928年,阿姆斯特奧運會期間在一座高塔上燃燒著火焰,而且火種由奧林匹克以聚光鏡取得。1934年,國際奧委會確認燃點圣火儀式并于1936年7月20日在奧林匹亞舉行了取火儀式(1936年柏林奧運會)。
吉祥物
在奧運史上,吉祥物第一次出現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此后吉祥物就成為構成—屆奧運會形象特征的主要成份。國際奧委會和歷屆奧運會組委會對吉祥物的設計要求都很高,每一屆奧運會吉祥物的揭曉都吸引了世界的關注,成為當屆奧運會的亮點。
在吉祥物的藝術形式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以前,奧運會吉祥物大多以舉辦國有特色的動物形象為創作原型,一般是一個物種。1992年后,奧運會的吉祥物出現了人物,或者是完全虛擬的形體,數量也有變化。1998年長野冬奧會吉祥物有4種,2000年悉尼奧運會吉祥物有3種,2004年雅典奧運會有2種,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達到了5種。不管是什么樣的形式,其基本的創作核心是有利于表達當屆奧運會的主題,有利于表現主辦城市獨特的地域特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同時有利于市場開發和保護。
現代奧運會產生了各種造型多樣的吉祥物。每個吉祥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都有富有活力的性格,體現了友誼和公平競賽的奧林匹克理想。吉祥物首次在奧運會上發揮顯著作用是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在近些年的奧運會中,吉祥物的作用得到了加強。吉祥物將奧運會價值擬人化了,為其賦予實際的形體并使之廣為兒童所接受,這是當今奧運會識別項目中其他形象所無法比擬的。
八、儀式
參見詞條: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閉幕式、奧運會頒獎儀式
開幕式
奧運會開幕式內容包括基本儀式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團體操及大型體育文藝表演,其基本儀式包括以下固定程序:
1、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宣布開幕式開始,國際奧委會主席和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在運動場入口迎接東道國國家元首,并引導他到專席就座;
2、各代表團按主辦國語言的字母順序列隊入場(但希臘和東道國代表團例外,按慣例希臘代表團最先入場,東道國最后;2008年北京奧運會則是按照簡體漢字筆畫順序排列入場);
3、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講話;
4、國際奧委會主席講話;
5、東道國國家元首宣布奧運會開幕,奏《奧林匹克圣歌》,同時奧林匹克旗以水平展開形式進入運動會場并從賽場的旗桿上升起;
6、奧林匹克火炬接力跑進入運動場,最后一名接力運動員沿跑道繞場一周后點燃奧林匹克圣火,放飛鴿子;
7、各代表團旗手繞主席臺形成半圓形,主辦國
8、主辦國的一名裁判員登上講臺,以同樣的方式宣誓;
9、演奏或演唱主辦國國歌。
上述固定程序結束后,由東道國進行大型體育文藝表演。一般而言開幕式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型體育文藝表演的效果。
閉幕式
第29屆奧運會閉幕式(《紐約時報》提供)閉幕式首先由各代表團的旗手按開幕式的順序一列縱隊進場,在他們后面是不分國籍的運動員隊伍,旗手在講臺后形成半圓形。
國際奧委會主席和當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登上講臺,希臘國旗從升冠軍國旗的中央旗桿右側的旗桿升起,主辦國國旗從中央旗桿升起,下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國旗從左側旗桿升起。主辦城市市長登上講臺,并把會旗交給國際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主席把旗交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市長。
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講話,國際奧委會主席致閉幕詞。緊接著,奧林匹克圣火在號聲中熄滅,奏《奧林匹克圣歌》的同時,奧林匹克會旗徐徐降下,并以水平展開形式送出運動場,旗手緊隨其后退場。同時奏響歡送樂曲。各代表團退場。
最后,進行精彩的文藝表演。由主辦國把奧運會旗幟轉交給下屆主辦國代表。緩緩熄滅圣火。
頒獎儀式
在奧運會期間,獎章應由國際奧委會主席(或由他選定的委員)在有關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主席(或其代表)陪同下頒發。通常情況下,在每項比賽結束后,立即在舉行比賽的場地以下述方式頒獎:獲得前三名的運動員身著正式服裝或運動服登上領獎臺,面向官員席。冠軍所站的位置稍高,然后宣布他們的名字。冠軍代表團的旗幟應從中央旗桿升起,第二名和第三名代表團的旗幟分別從緊靠中央旗桿右和左側的旗桿升起。奏冠軍代表團的國歌時,獎章獲得者應面向旗幟。
宣誓誓詞
奧運會誓詞于1913年由國際奧委會通過,1920年正式實施(1916年奧運會停辦)。
運動員:“我以全體運動員的名義,保證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我們運動隊的榮譽,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參加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尊重并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則”。
裁判員:“我以全體裁判員和官員的名義,保證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完全公開地執行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職務,尊重并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則”。
九、比賽項目
參見詞條:奧運會項目
在奧運會的歷史上,共出現了35個大項(sport),53個分項(discipline)和超過400個小項(event)。而其中夏季奧運會包括28個大項和38個分項,冬季奧運會包括7個大項和15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只有9個比賽項目,如果劃船項目沒有因為惡劣的天氣而被取消的話,那么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上的項目就會達到10個。此后,隨著奧運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其規模越來越大,比賽項目也越來越多。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項目已增至28個。2005年,國際奧委會在新加坡全會上決定,2012年倫敦奧運會只設26個大項,且今后每屆奧運會最多不得超過28個大項。由此傳遞出一個信號: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延續了幾十年的“擴張主義”已經結束。
2007年,國際奧委會又通過一項改革決議:從2020年起,奧運會將確定25個核心項目,之后每屆奧運會固定設這25個大項,另外最多可以增設3個臨時項目。這意味著,繼棒球、壘球被“逐出”后,現有28個奧運項目中還有一個要離開。
比賽項目(夏季奧運會)
田徑、籃球、足球、摔跤、柔道、舉重、射擊、射箭、擊劍、賽艇、馬術、拳擊、手球、網球、棒球、壘球、跆拳道、羽毛球、皮劃艇 乒乓球 曲棍球、自行車 帆船帆板、體操(含藝術體操、蹦床)、排球(含沙灘排球)、游泳(含跳水、水球、花樣游泳)、鐵人三項、現代五項
比賽項目(冬季奧運會)
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北歐兩項、跳臺滑雪、現代冬季兩項、雪撬、雪車、花樣滑冰、冰壺、冰球、滑板滑雪
基本條件
夏季奧運會:至少在四大洲75個國家和地區的男性以及三大洲40個國家和地區的女性中廣泛開展!
冬季奧運會:至少三個洲25個以上國家中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才能被列為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
奧運會中運動小項是運動項目或分項中的一項比賽,在奧運會中需要產生名次,并頒發獎章和獎狀以作為獎勵。運動小項在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前,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在世界范圍內有足夠的開展這個項目的人數和地域,并且已經舉行過至少兩次洲際錦標賽。主要依賴機械動力推進的項目、分項和小項不能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除正式比賽項目外,國際奧委會還授權東道國,可將本國開展較為普及的非奧運會正式項目的1—3個列為當屆奧運會的表演賽,其他國家亦可派隊參加。作為非正式比賽,獲勝者不發給獎牌。
比賽項目(古代奧運會)
古代奧運會自公元前776年于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來,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最早是一種宗教儀式,逐漸演變成體育活動,當時的比賽項目有五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摔跤和拳擊)、賽跑、拳擊、摔跤、拳擊角力(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四輪馬車賽跑和騎馬。
十、舉辦地
夏季奧運會舉辦地
屆次 舉辦城市 舉辦國 年份 備注
1 雅典? 希臘 1896
2 巴黎? 法國 1900
3 圣路易斯? 美國 1904
4 倫敦? 英國 1908
5 斯德哥爾摩 瑞典 1912
6 柏林 德國 1916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未辦
7 安特衛普 比利時 1920
8 巴黎 法國 1924
9 阿姆斯特丹 荷蘭 1928
10 洛杉磯? 美國 1932
11 柏林? 德國 1936
12 赫爾辛基? 芬蘭 1940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未辦
13 倫敦? 英國 1944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未辦
14 倫敦? 英國 1948
15 赫爾辛基? 芬蘭 1952
16 墨爾本? 澳大利亞 1956
17 羅馬? 意大利 1960
18 東京? 日本 1964
19 墨西哥城? 墨西哥 1968
20 慕尼黑? 原西德 1972
21 蒙特利爾? 加拿大 1976
22 莫斯科? 原蘇聯 1980
23 洛杉磯? 美國 1984
24 漢城 韓國 1988
25 巴塞羅那 西班牙 1992
26 亞特蘭大 美國 1996
27 悉尼 澳大利亞 2000
28 雅典 希臘 2004
29 北京 中國 2008
30 倫敦 英國 2012
冬季奧運會舉辦地
屆次 舉辦國 舉辦城市 年份
第1屆 法國 夏蒙尼 1924
第2屆 瑞士 圣莫里茨
第3屆 美國 普萊西德湖 1932
第4屆 德國 加米施(帕滕基興) 1936
第5屆 瑞士 圣莫里茨 1948
第6屆 挪威 奧斯陸 1952
第7屆 意大利 科蒂納丹佩佐 1956
第8屆 美國 斯闊谷 1960
第9屆 奧地利 因斯布魯克 1964
第10屆 法國 格勒諾布爾 1968
第11屆 日本 札幌 1972
第12屆 奧地利 因斯布魯克 1976
第13屆 美國 普萊西德湖 1980
第14屆 南斯拉夫 薩拉熱窩 1984
第15屆 加拿大 卡爾加里 1988
第16屆 法國 阿爾貝維爾 1992
第17屆 挪威 利勒哈默爾 1994
第18屆 日本 長野 1998
第19屆 美國 鹽湖城 2002
第20屆 意大利 都靈 2006
第21屆 加拿大 溫哥華 2010
第22屆 俄羅斯 索契 2014
十一、英國泰晤士報:2012年奧運會讓給北京辦吧
還記得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英國球星貝克漢姆瀟灑開球,預演四年之后的倫敦奧運會將為世界帶來耳目一新的奧運盛舉。時隔三個月,金融風暴吹襲之下,2012年奧運會的相關投資在英國引起質疑,甚至有人提出該把下屆奧運會讓給北京舉辦。
泰晤士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說,最近2012年變得不那么誘人了。2012年英國本該沉浸于國際奧運會的榮耀與喜悅,但這也將是英國面臨巨額債務
昨天,英國有關財政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出,英國在2012-2013年度面臨削減190億英鎊的支出。內閣大臣們已經開始爭論那個部門將首當其沖。失業者、無家可歸者、赤貧的人屆時將會與前來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一起,在倫敦招搖過市、穿街過巷。
奧運會預算已由原來的27億英鎊,大幅飆升到93億英鎊,而且還會繼續上漲。本月,負責奧運會的一位大臣甚至連類似“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話都冒出來了,“要是我們當時知道現在的情形,我們還會申辦奧運嗎?幾乎可以肯定不會!边@位大臣還將投資奧運形容為“反(經濟)周期的投資”。
文章接著道,為什么不在北京舉辦2012年奧運會呢?北京是下屆奧運會最合適不過的舉辦地,所有投資不菲的運動場所已經建好,況且奧運會過去就曾更換過舉辦地點。例如,1906年,國際奧委會決定將1908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由羅馬改到倫敦,理由是維蘇威火山爆發,意大利政府需要資金重建災區。時下,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英國需要資金重建經濟,而非修建一些用過即棄的運動場館。
不過,使用舊場館或更改舉辦地點的建議,打動國際奧委會的官員的可能性不大,盡管本周國際奧委會新聞處官員表示,英國籌辦2012年奧運,差不多是除了戰爭時期的最艱難的一次。
上周,倫敦奧運顧問們曾檢討是否有必要投資4000萬英鎊的6000座位羽毛球及體操場館。難道不能在舊場館舉行嗎?奧委會的官員的答復是:美國電視觀眾要求有亮麗的場館。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表示,理解由北京奧運巨大成功,接下來全球步入經濟困難的時期。不過,羅格認為奧運會曾經歷各種艱困時期,憑藉努力工作和毅力,暫時的困難可以克服,戰爭、經濟不景和自然災害都不足以令人類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