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4日至10日,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務主辦的首屆亞洲運動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參賽的有阿富汗、緬甸、錫蘭(現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伊朗、日本、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等11個國家,運動員489名(其中女選手31名)。 比賽項目有田徑、游泳、舉重、自行車、籃球和足球,共59枚金牌。
在這次比賽中,日本奪得26枚,印度15枚,伊朗8枚,菲律賓5枚,新加坡5枚。
開幕式前夕,中國體育觀光團應印度體育協會的邀請參觀了亞運會,沒有派運動員參賽。
相關資料:
【亞洲運動會簡介】
亞洲運動會(Asian Games)簡稱亞運會,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一屆,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間舉行。最初由亞洲運動會聯合會主辦,1982年后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lympic Council of Asia)主辦(每四年舉辦一屆)。自1951年第一屆始,迄今共舉辦了15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亞洲運動會為正式的亞洲地區運動會。
【歷史】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亞洲地區的綜合性運動競賽會,也是亞洲體壇最大的盛會,由亞洲運動聯合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同一些世界級體育圣會,例如奧運會、世界杯一樣,每4年舉行一次。亞運會的前身是遠東運動會,1
1948年7月倫敦194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14屆奧運會舉行期間,中國與菲律賓體育人士欲恢復遠東運動會,并與亞洲各國體育人士商討。當時印度體育領導人古魯桑迪認為遠東運動會不足以體現亞洲體育運動的水平和亞洲人民團結精神,主張創辦一個所有亞洲國家的亞洲運動會。他遍訪了來倫敦參加奧運會的亞洲國家體育代表,并邀請了韓國、中國、菲律賓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召開了關于成立亞洲體育運動組織的籌備會議。會議決定起草亞洲運動會有關文件和章程并確定于1949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第一屆亞洲運動會(因印度國內原因,運動會延至1951年舉行)。1949年2月,亞洲國家體育組織代表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亞洲業余體育聯合會”(后更名為“亞洲運動會聯合會”,1981年改為“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洲許多國家先后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了獨立和解放,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隨著戰爭創傷的平復,人民生活日趨安定,體育運動也逐漸活躍起來。因戰爭中斷了12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又恢復舉行。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亞洲體育界人士產生了組建一個統一的亞洲體育領導機構,以推動亞洲體育運動發展的積極愿望。
【比賽項目】
亞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不像奧林匹克運動會那樣有嚴格的規定,除田徑、游泳、足球、籃球等廣為開展的項目每屆都必須列入外,主辦國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運動技術水平適當增減。如第三屆亞洲運動會在日本舉行,日本增加了自己的強項乒乓球、排球、網球等;第四屆在印度尼西亞舉辦時,印度尼西亞增加了該國擅長的羽毛球;第十屆南朝鮮列入了跆拳道;第十一屆我國則取消了跆拳道,增加了武術等項目。當然,比賽項目的增減與變換都必須得到亞奧理事會的同意和批準,東道國無權隨意安排。亞洲運動會迄今已舉行了13屆,比賽項目也經歷了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從第一屆的
【中國在亞運會上歷程】
1951年,第一屆亞洲運動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時,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應邀參觀了大會。1973年9月18日,亞洲運動會聯合會執委會在曼谷會議上確認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該聯合會會員。同年11月16日,亞洲運動會聯合會理事會在德黑蘭會議上批準了執委會9月18日的決定。自1974年第七屆始,中國派隊參加了歷屆亞洲運動會的比賽。
在已舉行過的13屆亞洲運動會中,亞洲的老牌體育強國日本前8屆金牌數一直都穩居首位。1974年第七屆亞洲運動會,中國首次征戰,金牌數列第三。1978年,中國金牌數升至第二位。在1982年第九屆亞洲運動會上,中國終于打破了日本長期獨霸亞洲體壇的局面,金牌數越居第一。從那以后,中國體育運動的總體水平穩步提高,在歷屆亞
迄今為止,共有9個國家主辦過亞洲運動會:其中泰國4次,日本和印度 韓國各2次,中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伊朗、和卡塔爾各1次。1990年,北京成功地舉辦了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來自亞洲37個國家和地區的4655名運動員參加了27個大項(308個小項)的角逐,中國獲得183枚金牌,幾乎相當于第二名韓國(54枚)和第三名日本(38枚)金牌數總和的兩倍。該屆比賽也創造了優異的成績--破4項世界紀錄、平1項世界紀錄、破42項亞洲紀錄、破98項亞洲運動會紀錄。
第十三屆亞洲運動會于1998年12月6日至20日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來自41個國家和地區的7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36個項目的比賽。在本屆運動會獎牌榜上列前三名的國家是:中國(129枚金牌、77銀牌、68銅牌)、韓國(65枚金牌、47枚銀牌、52枚銅牌)和日本(52枚金牌、61枚銀牌、68枚銅牌)。東道主泰國獲得了24枚金牌、26枚銀牌和40枚銅牌,在“亞洲”三強之后居第四位。本屆亞運會的獎牌流向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共有23個國家和地區獲得金牌,33個國家和地區獲得獎牌,創下了亞運會的歷史紀錄。
第十四屆亞洲運動會于2002年9月29日到10月14日在韓國釜山舉行。中國獲得了150塊金牌,共308塊獎牌。
第十五屆亞洲運動會于2006年12月1日到15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亞洲體壇格局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中國以165枚金牌,88塊銀牌,63塊銅牌共316塊獎牌連續第7次高居亞運會榮譽榜榜首的位置,本屆亞運會中國為2008年奧運會練兵,很多選手第一次參賽就獲得金牌。韓國離開了自家門口后,還是壓倒了日本成為“老二”。中國這次的金牌數比上屆釜山亞運會多出了15枚,創下了歷來第二好成績,僅次于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183枚金牌。
中國廣州將于2010年舉辦第十六屆亞運會。
【亞洲冬季運動會】
亞洲冬季運動會原定與亞洲運動會同年舉行,迄今共舉辦了6屆。第一屆和第二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分別于1986年和1990年在日本札幌舉行。因改變原定東道國等原因,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推遲了兩年,于1996年在中國哈爾濱舉行。第四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于1999年1月30日在韓國江源道舉行,第五屆亞洲冬季運動會2003年2月1日至8日在日本的青森舉行,第六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于2007年1月28日至2月4日在中國吉林省長春舉辦,第七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于2011年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舉行。
在迄今舉辦過的亞洲冬季運動會上,曾分別舉行了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
在前兩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上,東道國日本實力突出,以很大優勢奪走了大部分金牌。日本、中國、韓國在兩屆比賽中都分別名列金牌榜前三位。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由于前蘇聯中亞地區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加盟,以及我國冬季運動項目技術水平的提高,實力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分別以15枚和14枚金牌排在第一、二位,日本僅以8枚金牌名列第三。在第四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上,中國派出92名運動員參加了全部7個大項的比賽,結果以獲得15枚金牌、10枚銀牌和11枚銅牌的成績再次名列第一。東道主韓國獲得11枚金牌、10枚銀牌和14枚銅牌,排名第二。哈薩克斯坦獲得10枚金牌、8枚銀牌和7枚銅牌,排位第三。亞洲的老牌冰雪強國日本第一次被擠出前三名,僅以獲得6金、14銀、9銅的成績位居第四。
【歷屆亞運會】
第一屆亞運會 時間:1951年3月4日~3月11日 地點:印度新德里
第二屆亞運會 時間:1954年5月1日至5月9日 地點:菲律賓馬尼拉
第三屆亞運會 時間:1958年5月24日至6月1日 地點:日本東京
第四屆亞
第五屆亞運會 時間:1966年12月9日至12月20日 地點:泰國 曼谷
第六屆亞運會 時間:1970年12月9日至12月20日 地點:泰國曼谷
第七屆亞運會 時間:1974年9月1日至9月16日 地點:伊朗德黑蘭(中國從此屆起開始參加亞運會)
第八屆亞運會 時間:1978年12月9日至12月20日 地點:泰國曼谷
第九屆亞運會 時間:1982年11月19日至12月4日 地點:印度新德里(中國從此崛起,稱霸亞洲體壇)
第十屆亞運會 時間:1986年9月20日至10月5日 地點:韓國漢城(首爾)
第十一屆亞運會 時間: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 地點:中國北京
第十二屆亞運會 時間:1994年10月2日至10月16日 地點:日本 廣島
第十三屆亞運會 時間:1998年12月6日至12月20日 地點:泰國曼谷
第十四屆亞運會 時間:2002年9月29日至10月14日 地點:韓國釜山
第十五屆亞運會 時間:2006年12月1日至15日 地點:卡塔爾多哈
第十六屆亞運會 時間:2010年 地點:中國廣州
第十七屆亞運會 時間:2014年 地點:韓國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