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標本“青春長駐”
廣東省中醫藥博物館是直屬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綜合性高校博物館,坐落于廣州大學城東隅。2005年,時任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提出“建設中醫藥強省”,該博物館在這一背景下建成,并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中醫藥博物館。但其時對展館功能設計不盡完善,在過去兩年,中醫藥博物館閉門謝客,進行整體結構改造。
新博物館最令人震撼的是入門中庭兩側高10米的透明標本墻,這兩面墻由600多個浸泡中草藥的標本瓶疊加起來,足足有三層樓高,置身其中,猶入水族館。博物館館長藍韶清告訴記者,這么高的中草藥標本墻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
更神奇的是,這些中草藥雖被放置在標本瓶里,卻仍然像剛采摘時一般翠綠,原來秘密在浸泡它們的溶液,這是一種專門配制浸泡植物標本的溶液,它能使植物標本在標本瓶中“青春長駐,永垂不朽”。
張德江轉贈特大人參標本
該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
些標本均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眾多師生采摘和制作標本而成,可以說凝聚了了師生們的心血和智慧。在中藥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特大野生人參活體標本。標本呈人字形,側根多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有關專家估計有50余年參齡。據介紹,這個標本是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任廣東省委書記時轉贈給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送到學校后,人參在離土環境下繼續生長,并長出小葉和花序。后經科研人員用浸制技術保存新鮮原樣,現在,能夠同時觀賞到野參標本的花、葉、參體。
鎮館之寶
明代珍貴拓片
記錄世界最早導尿術
每個博物館都有“鎮館之寶”,龍門石窟藥方洞的兩塊拓片是廣東省中醫藥博物館值得一說的珍品。
龍門石窟的“藥方洞”曾雕刻記錄藥方200多首,廣中醫館收藏的是洞壁碑刻的兩塊明代拓片。拓片記錄了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導尿術:療小便不通,可以蔥葉小頭去尖,納入孔中,口吹令通……”據了解,這種“蔥管導尿術”的原理和方法,與現在醫院里通用的導尿術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