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關于茶葉的專書。為唐朝陸羽所著。全書共3卷,分10篇。論述了我國種茶的歷史,介紹了茶樹的產地、品種、生產工具和種植、采制加工、烹飲方法等,并附有各種茶具的圖解。此書不僅對我國茶葉種植事業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相關資料: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辟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絕大多數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此外,在書中有關茶葉的詩歌、散文、記事也有幾百篇。
陸羽,名疾,字
自陸羽著《茶經》之后,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恫枳V》、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恫杞洝返膯柺溃侵袊栉幕l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于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恫杞洝芬粏柺,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贊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并不大。共分3卷10節。
《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
《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并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于民間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編輯本段]2、茶業科學技術
我國悠久的茶葉歷史為人類創造了,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恫杞洝返恼Q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后茶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恫杞洝啡珪卜3卷10節。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采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制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采茶的理論。敘述了制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裝,并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卷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制,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傲嫛敝v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捌咧隆睌⑹龉沤裼嘘P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鞍酥觥痹u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熬胖浴闭勀男┎杈卟杵骺墒÷砸约霸诤畏N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葉,隨采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恫杞洝肥侵袊谝徊肯到y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
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
灶無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并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
規,一曰模,一曰桊。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旁>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三之造
凡采茶,在
四之器
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離于中”,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飚漏燼之所,上并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
筥: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固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
炭撾: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钅展,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錘,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勾鎖之屬,以鐵或熟銅制之。
鍑:鍑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趦,易其摩滌;沙澀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銀也。
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潤于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蛴镁F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于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余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縫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紐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犧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荈賦》云:“酌之以匏!鞭耍耙,口闊脛薄柄短。永嘉中,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余乞相遺也!睜,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蛘咭孕现萏幵街萆,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蛴霉_,其紙帕,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札:札緝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滌方以貯滌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巾以絁為之,長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篾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篾闊者經之,以單篾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瓏。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于風燼間灸,?票焰如鉆,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灸,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地慢流者上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蛴檬[、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于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
七之事
王皇炎帝。神農氏。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咸。江洗馬充。孫參軍楚。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內史俶。謝冠軍安石。郭弘農璞;笓P州溫。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愷。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剡縣陳務妻。廣陵老姥。河內山謙之。后魏瑯琊王肅。宋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鮑昭妹令暉。八公山沙門譚濟。齊世祖武帝。梁?劉廷尉。陶先生弘景;食煊⒐儭
《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槚,苦茶!薄稄V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
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蘗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曰葭!
《
《晉中興書》:“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穢吾素業?’”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茍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并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咸《司隸教》曰:“聞南方有以困蜀嫗作茶粥賣,為簾事打破其器具。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異記》:“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钅歷!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云:“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傳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栗、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惫薄稜栄抛ⅰ吩疲骸皹湫∷茥d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說》:“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失志,既下飲,問人云:‘此為茶為茗?’覺人有怪色,乃自分明云:‘向問飲為熱為冷?’”
《續搜神記?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長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苑》:“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庥蛉ブ缚嘟。其夜夢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潛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于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余茶蘇而已!贬尩涝撜f《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江統字應遷,愍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云:‘今西園賣酰面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槚。
鮑昭妹令暉著《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
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節,邁昌荇之珍;疆場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麏,裛似雪之驢;鲊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顏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種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陶弘景《雜錄》:“苦茶輕換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后魏錄》:“瑯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莼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
《桐君錄》:“西陽武昌廬江昔陵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廣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坤元錄》:“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
《括地圖》:“臨遂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謙之《吳興記》:“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山,出御荈!兑牧陥D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圖經》云:“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云“誰謂荼苦”,又云“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茶。
《枕中方》:“療積年瘺,苦茶、蜈蚣并灸,令香熟,等分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蔥須煮服之。”
八之出
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
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
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臺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則又棨、樸、焙、貫、相、穿、育等七事皆廢。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作者簡介】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他也很善于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并擅長品茗。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浙江湖州苕溪,著作《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