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世界之最 >

        世界最古的草藥書——神農本草經

        世界最古的草藥書——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的草藥專書。遺憾的是,大約在唐末宋初之時,漸漸失傳。不過,好在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典籍一般都將前人書籍中的有關內容基本全部保留下來,使后人得以了解它的概貌。 

          關于《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與作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考證,《神農本草經》最初僅只一卷,為戰國時代扁鵲弟子子儀所著,其余部分為后代所增補。那么,為什么叫它作《神農本草經》呢?

          首先說神農。歷史學家們對神農的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說神農指一個人,或者說神農與黃帝其實是一個人;有的說是兩個人,有的認為是主持稼穡的神祗,或主管農事的官員;或說某時代的稱號,或說一個氏族的總稱;總而言之,是當時百姓中的圣賢,被崇拜的偶像。秦漢時期,為了使百姓對某事得到崇敬與信仰,便假托古時某位圣賢所為。“本草”是指用藥(主要是草藥)治病的經驗總結,于是便假托于“神農”。秦漢時代的書籍用的是竹簡或木簡,為了不致零亂,要用絲線將其聯貫起來,這就是所謂"經"。 《神農本草經》的來源大體如此。

          而今,我們所見到的《神農本草經》都是后人從歷代本草著作中抄錄而成的,被稱之為《神農本草經》輯本。從明清時代的輯本來看,就有七、

        八種之多,甚至連鄰國日本還有4種輯本。

          從輯本中,我們得知,《本草經》中所記載的藥物365種。包括草、谷、米、果、木、蟲、魚、家畜、金石等。原作者把它們分為三種類型:上品、中品、下品。上品藥為無毒、久服不傷人的強壯滋補類藥物,如人參、甘草、大棗、枸杞、阿膠等,共120種;中品藥為無毒或有毒,對疾病能起抑病、補虛作用的藥物,如丹參、沙參、五味子、黃連、麻黃等等,共120種。下品藥是有毒而性烈,可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甘遂、羊躑躅等,共125種。

          每一種藥物都列有異名、氣味、出處、主治。對處方用藥時應注意的藥性以及配伍、禁忌都有詳細說明。而且還提到了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等170多種疾病的配方。同時,在采藥、制藥及用藥方面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神農本草經》自問世以后一直廣泛流行,直到唐末宋初才漸漸失傳。它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歷代本草醫藥專書,都是以《本草經》所載藥物為基礎增添修訂所成的。如南朝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草經》、《嘉祐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如果追溯其本,無一不是從《神農

        本草經》發展而來。


         

        相關資料:

        概述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在我國古代,大部分藥物是植物藥,所以“本草”成了它們的代名詞,這部書也以“本草經”命名。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尊古薄今,為了提高該書的地位,增強人們的信任感,它借用神農遍嘗百草,發現藥物這婦孺皆知的傳說,將神農冠于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儼然《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賢的意圖。

        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

        不同考論,或謂成于秦漢時期,或謂成于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后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于《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杜f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內在原則和影響
          《本經》依循《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藥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為例,來表明其主次關系和配伍的法則!侗窘洝穼λ幬镄晕兑灿辛嗽敱M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性質的不同選擇用藥。寒病選熱藥;熱病選寒藥;濕病選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相互配伍,并參考五行生克的關系,對藥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選藥組方,配伍用藥。
          藥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藥學一大關鍵,《本

        經》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藥物之間,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輔佐,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單獨使用的效果強上數倍;有的兩藥相遇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便其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藥可以減去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藥時或者在方中制約一種藥的毒性時使用;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兩藥相遇則會產生很大的毒性,損害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業醫者或從事藥物學研究的人員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十分重要,甚至操縱著生死之關隘,不可輕忽一分半毫。
          guji.artx.cn [中國古籍全錄]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或者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書中對于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于現代的中醫臨床,《神農本草經》的論述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目錄
          卷一 上經
          玉石(上品)
          丹沙 云母 玉泉 石鐘乳 涅石 消石 樸消 滑石 石膽 空青 曾青 禹余糧 太乙余糧 白石英
          紫石英 青石、赤石、黃石

        、白石、黑石脂等 白青 扁青
          草(上品)
          菖蒲 鞠華 人參 天門冬 甘草 干地黃 術 菟絲子 牛膝 充蔚子 女萎 防葵 柴胡 麥門冬
          車前子 木香 署豫 薏苡仁 澤瀉 遠志 龍膽 細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奄閭子
          析蓂子 蓍實 赤芝 卷柏 藍實 芎 蘼蕪 黃連 絡石 蒺藜子 黃耆 肉松蓉 防風 蒲黃 香蒲 續斷葉
          漏蘆 營實 天名精 決明子 丹參 茜根 飛廉 五味子 旋華 蘭草 蛇床子 地膚子 景天 茵陳 杜若 沙參
          白兔藿 徐長卿 石龍芻 薇銜 云實 王不留行 升麻 青蘘 姑活 別羈 淮木
          木(上品)
          牡桂 菌桂 松脂 槐實 枸杞 柏實 伏苓 榆皮 酸棗 蘗木 干漆 五加皮 蔓荊實 辛夷 桑上寄生 杜仲
          女貞實 木蘭 蕤核 橘柚
          人(上品)
          發髲
          獸(上品)
          龍骨 麝香 牛黃 熊脂 白膠 阿膠
          禽(上品)
          丹雄雞 雁肪
          蟲魚(上品)
          石蜜 蜂子 蜜蠟 牡蠣 龜甲 桑蜱蛸 海蛤 文蛤 蠡魚 鯉魚
          果(上品)
          藕實莖 大棗 葡萄 蓬蔂 雞頭實
          米谷(上品)
          胡麻 麻賁
          菜(上品)
          冬葵子 莧實 瓜蒂 瓜子 苦菜
          卷二 中經
          玉石(中品)
          雄黃 石流黃 雌黃 水銀 石膏 慈石 凝水石 陽起石 孔公蘗 殷孽 鐵精 理石 長石

        膚青
          草(中品)
          干姜 枲耳實 葛根 括樓根 苦參 當歸 麻黃 通草 芍藥 蠡實 瞿麥 元參 秦艽 百合
          知母 貝母 白芷 淫羊藿 黃芩 狗脊 石龍芮 茅根 紫菀 紫草 敗醬 白鮮 酸醬 紫參
          藁本 石韋 萆薢 白薇 水萍 王瓜 地榆 海藻 澤蘭 防己 款冬花 牡丹 馬先蒿 積雪草
          女菀 王孫 蜀羊泉 爵床 假蘇 翹根
          木(中品)
          桑根白皮 竹葉 吳茱萸 卮子 蕪荑 枳實 厚樸 秦皮 秦菽 山茱萸 紫葳 豬苓 白棘 龍眼
          松羅 衛矛 合歡
          獸(中品)
          白馬莖 鹿茸 牛角(角思) 羖羊角 牡狗陰莖 羚羊角 犀角
          禽(中品)
          燕屎 天鼠屎
          蟲魚(中品)
          猬皮 露蜂房 鱉甲 蟹 柞蟬 蠐螬 烏賊魚骨 白僵蠶 蛇魚甲 樗雞 蛞蝓 石龍子 木虻 蜚虻
          蜚廉 蟅蟲 伏翼
          果(中品)
          梅實
          米谷(中品)
          大豆黃卷 神農本草經》之粟米 黍米
          菜(中品)
          蓼實 蔥實 水蘇
          卷三 下經
          玉石(下品)
          石灰 礜石 鉛丹 粉錫 代赭 戎鹽 白堊 冬灰 青瑯玕
          草(下品)
          附子 烏頭 天雄 半夏 虎掌 鳶尾 大黃 亭歷 桔梗 莨蕩子 草蒿 旋復花 藜蘆 芫華
          鉤吻 射干 蛇合 恒山 蜀漆 甘遂 白斂 青葙子 雚菌 白芨 大戟 澤漆 茵芋 貫眾
          蕘花

        牙子 羊躑躅 商陸 羊蹄 扁蓄 狼毒 白頭翁 鬼臼 羊桃 女青 連翹 蘭茹 烏韭
          鹿藿 蚤休 石長生 陸英 藎草 牛扁 夏枯草
          木(下品)
          巴豆 蜀菽 皂莢 柳華 楝實 郁李仁 莽草 雷丸 桐葉 梓白皮 石南 黃環 溲疏 鼠李
          藥實根 欒華 蔓椒
          獸(下品)
          豚卵 麋脂 鳥畾鼠 六畜毛蹄甲
          蟲魚(下品)
          蝦蟆 馬刀 蛇蛻 蚯蚓 蠮螉 吳蚣 水蛭 班苗 貝子 石蠶 雀甕 蜣螂 螻蛄 馬陸
          地膽 鼠婦 熒火 衣魚
          木(下品)
          桃核仁 杏核仁
          米谷(下品)
          腐婢
          菜(下品)
          苦瓠 水靳

        相關
          《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尚無實證加以確定,但它成書于東漢,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此已經是醫學史界比較公認的結論。
          全書分3(或4)卷,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書中敘述了各種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采集時節以及部分藥物的質量標準、炮炙、真偽鑒別等,所載主治癥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種,并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

        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阿膠;中品12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紅花;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黃。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神農本草經》有序例(或序錄)自成l卷,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后世方劑學所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含義已漸漸演變,關于藥物的配伍情況,書中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種,稱為七情,指出了藥物的配伍前提條件,認為有的藥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強作用或抑制藥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藥物合用會使原有的藥理作用減弱,或產生猛烈的副作用,這樣的藥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書中還指出了劑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丸、散、湯、膏適用于不同的藥物或病癥,違背了這些,就會影響藥物的療效。
          由于歷史和時代的局限,《神農本草經》也存在一些缺陷,為了附會一年365日,書中收載的藥物僅365種,而當時人們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已遠遠不止這些。這365種藥物被分為上、中、下三品

        ,以應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應藥性,又不便于臨床使用,這些明顯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而且在神仙不死觀念的主導下,收入了服石、煉丹、修仙等內容,并把一些劇毒的礦物藥如雄黃、水銀等列為上品之首,認為長期服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這顯然是荒謬的。此外,《神農本草經》很少涉及藥物的具體產地,采收時間,炮制方法,品種鑒定等內容,這一缺陷直到《本草經集注》才得以克服。
          盡管如此,《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可低估的,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問題,由于《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卷”之說,故使人認為《本經》作者是神農。如北齊顏之推《家訓》即謂“本草神農所述”。但神農在歷史上是傳說中的人物,況神農時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認為是神農所著。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序中謂:“本經所出郡縣,乃后漢時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記”。宋代

        掌禹錫在《嘉佑補注本草》序中謂:“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機、華倫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經》由是見于經錄”。南宋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謂:“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后醫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啟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沖說:“此書在東漢三國間已有之,至宋、齊間則已立規模矣。著者之姓名雖不能確指,著者之年代則不出東漢末訖宋、齊之間”。故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筆,是集體所創作,而托名于神農。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始能人說”,所以《本經》上冠以神農二字,亦即此故。
          《本經》載藥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據顧觀光輯本統計之數,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于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

        、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經》對每味藥所記載的內容,有性味、主治、異名及生長環境。如“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一名干歸。生川谷!边@些內容以當時的水平來衡量,是比較切實的。
          《本經》不僅記載著365種藥的性味、主治等內容,還在其《序錄》中簡要地提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各隨其所宜”等基本理論及用藥原則。并總結了“藥有君臣佐使”,“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等藥物配伍方法。為了保證藥物質量,還指出要注意藥物的產地,采集藥物的時間、方法、真偽。制成各種劑型,要隨藥性而定。用毒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的發展而遞增。服藥時間應按病位所在確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藥。如此等等,對臨床用藥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經》是漢以前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所積累的用藥經驗的總結,它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是中藥學按功用分類之始。它所述的藥物主治大

        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牛膝墮胎,海藻治癭瘤。不但確有實效,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如用水銀治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經》的問世,對我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于《本經》而發展起來的。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其中未免摻雜了少數荒誕不稽之說。如樸消“煉何服之,輕身神仙”,太一余糧“久服輕身飛行千里神仙”,澤瀉“久服能行水上”,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等等。這些唯心之說,與當時迷信方士(僻!1979年版方士條:“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有一定的關系。對此,當本著去蕪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繼承其正確的內容。
          《本經》原本早已散佚,F所見者,大多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所引用的《本經》內容而輯成的。由于重輯者的著眼點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種輯本的形式和某些內容有一定的差異。常見的輯本有:
          1.盧復輯《神農本經》三卷(公元1602~1616年,明萬歷30-44年)。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經》原文編輯而成。
         

        2.孫星衍、孫馮翼同輯《神農本草經》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慶4年)。是從《證類本草》上的白字輯出。并在每條正文之后,引用了《吳普本草》、《名醫別錄》、《淮南子》、《抱樸子》、《太平御覽》、《爾雅》、《說文》等古書,詳加考證,引證詳實,資料豐富,是較好的一種輯本。
          3.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四卷(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書分序錄、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藥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綱目》卷二所載《神農本草經》目錄排列的。經文均依《證類本草》。唐、宋類書所引有出于《證類本草》之外的,也一并輯人。
          4.森立之(日本人)輯《神農本草》四卷(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咸豐4年)。依據《千金方》、《醫心方》、《唐本草》、《證類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輯而成。別作“考異”,附之于后。
          5.王閻運輯《神農本草經》三卷(公元1885年,清光緒11年)。是從《證類本草》輯出。王氏對醫學和考據學都不是內行,所以此書內容是比較草率的。
          6.姜國伊輯《神農本經》一冊,未分卷(公元1892年,清光緒18年)。是根據《本草綱目》等輯成。
          上述六種輯本,以孫、顧的輯本流行較廣。這些輯本經重輯者的研究考證,基本上已接近原來的面目。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