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人流洶涌,許多臺北市民拖家攜口在這里享受傳統文化盛宴。已經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二十余年的副研究員張女士特意帶本報記者繞場一周,對故宮博物院進行詳細介紹。
張女士說,臺北故宮博物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傳世之寶最集中的地方。當年3824箱文物從大陸運抵臺北。之所以說是傳世之寶,是有別于后來挖掘出土所獲。而值得驕傲的是,這里的人以科學的管理方式、開放的研究態度和細致的服務責任感將這一筆遺產打點得非常周到。
作為額外待遇,張女士專門將本報記者單獨帶去見識傳聞中的藏寶庫位置。
博物院嚴格執行館藏文物保存的恒溫恒濕,投資巨大,修建了許多世界一流水準的庫房。因為瓷器對溫濕的要求并不像字畫、絹帛類文物那么高,而抗震才是第一要務,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管理者將后山掏空之后,變成專門的瓷器庫房。這個庫房從博物院三樓后門天橋進入,從后山一個高約兩米的圓洞門出,一進一出,有大量電子設備監測,而身著制服的保安每三個小時會巡視一次,人群中還有大量便衣,共同擔負看守國寶的重任。
后山圓形出口正對辦公區,張女士特意將記者帶來這個尋常游客難至之地,并允許記者就近觀察。我摸了下這扇并不顯得森嚴結實的門,張女士說,這扇門內,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明精華離我不足兩米。
文明在傳承,臺北故宮博物院5月18日開始的兒童學藝中心,使用生動活潑有趣的辦法,吸引孩子們到臺北故宮博物院來玩。在這里,教孩子們用活字印刷術印出“春眠不覺曉”、“黃河遠上白云間”等著名詩句。最有意思的是,還將趙州橋小比例拆分,讓孩子們齊心協力搭回原貌,趙州橋搭成了,玩耍中的孩子也懂得了中國最古老的拱橋建筑采用的是什么力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