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文化遺址被國家文物部門定為國家級的重大考古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
陶寺文化遺址位于山西襄汾縣城東北七八公里、崇山西麓的陶寺、中梁、宋村、東坡溝和溝西等村之間。東西長有2000米,南北寬1500米,總面積300萬平方米,是個超大型遺址。遺址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78年至198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系統的發掘考查,曾發掘出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貴族墓地,從而確定了陶寺文化。1999年至2001年間,在陶寺發現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約公元前2100年~前2000年),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城址北、東、南三面城墻已經確定,城址平面為圓角長方形。
通過不斷的發掘,發現了該遺址早中期的宮殿區,還發現了中期王級貴族大墓。在中期小城祭祀區發現了可能具有觀象授時功能的大型建筑,這就是我們姑妄稱之的“東坡溝”觀象臺。
“東坡溝”觀象臺
這座尚未進行考古命名的可能具有觀象授時功能的大型建筑就“坐落”在東坡溝村,位于陶寺城址的東南位置。在工作隊隊長何駑先生的指點下,發掘工地可見有三層夯力結構,形狀為一座直徑約50米的半圓形平臺。臺座頂部有一個半圓形觀測臺,以觀測臺為圓心,由西
向東方向,呈扇狀輻射著13個土坑。據何駑先生介紹,這座平臺原有13根夯土柱,古代人利用兩柱之間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日出,并依據日光影可以推測出一年的12個節氣,經與現在農歷時間比較,實地模擬觀測后,節氣時令精確度十分高。上層臺基夯土柱縫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觀象授時,由此來指導農民及時耕種。從發掘現場的發現判斷,這座平臺還被當時的人們用于祭祀。然而平臺之上原有的這座建筑,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寺文化單體建筑,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建筑形狀十分奇特,結構復雜,附屬建筑設施多,可能因其集觀測與祭祀功能于一體,建筑的規模及其氣勢,以及基坑處理的工程浩大,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上層臺基夯土柱有觀象授時功能,那么它將使我們得以管窺陶寺文化的天文學知識系統,則可證實《尚書·堯典》所謂“歷象日月星辰,教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蓪⒂^象授時的考古實證上推到距今4100年,這將對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座觀象臺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會末期,它顯然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英國的巨石陣觀測臺(公元前1680年)還要早近500年,因此,陶寺城址中的這座觀象臺無疑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
就
其各方面價值來講,怎么評價它也不過分,畢竟它是2004年才發現的“世界之最”。
關于觀象臺:
[解釋]觀測天文、氣象、地磁、地震等現象的機構,按其任務不同,現已分別采用天文臺、氣象臺、地磁臺、地震臺等名稱。
觀象臺(Ziggurat)又稱山岳臺,是古代西亞人崇拜山岳、崇拜天體,觀測星象的塔式建筑物。當地居民崇拜天體,但從東部山區來的居民帶來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們認為山岳支承著天地,山里蘊藏著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是人與神之間交通的道路。他們把廟宇叫做“山的住宅”,造在高高的臺面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對集中式高聳構圖的紀念性加深了認識,終于形成了叫做山岳臺的宗教建筑物。后來,當地居民的天體崇拜也采用了這種高臺建筑物,它的型制同天體崇拜的宗教觀念也是適合的。
山岳臺是一種多層的高臺,有坡道或者階梯逐層通達臺頂,頂上有一間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階梯有正對著高臺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開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古埃及的臺階形金字塔或許同它有過聯系。
公元前三千紀,幾乎每個城市的主要廟宇都有一個或者幾個山岳臺或者天體臺。殘留至今的烏爾(UR)的月神臺,是夯土的,外貼一層磚,砌著薄薄的凸出體。第一層基底面積為65×45米,高9.75米,有三條大坡道登上第一層,一條垂直于正面,兩條貼著正面。第二層的墓底面積為3723米,高2.50米,以上殘毀,據估算,總高達約2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