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7日,一塊長12.5米、寬3.5米、高1.5米、重約60噸的巨型龍硯在中國太原市陽曲縣龍池山莊正式落戶,為省城建城2500年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觀。
該硯號稱跨世紀“天下第一硯”,雕硯所用的整體石料選自易水河上游、終南山黃伯洞韓湘子洞的一個千年老坑,十分珍貴。巨硯形似航舟,由50個一級工匠經過3年時間雕琢完成。硯上雕有9條巨龍、99條小龍、9只鳳、9只龜以及高山、長城、古松、大海和兩個巨型硯池等近300個景物,9條巨龍錯落有致,一條巨龍居中央,其余8條回首相望,表現新世紀中華民族的振興發達和團結統一。整個巨硯酷似載有巨龍、長城的中國版圖。
據國家財政部評估事務所評估,該巨硯價值億元以上。龍池山莊已向世界吉尼斯上海分部申請世界吉尼斯記錄。
關于硯:
硯臺,研磨用具。漢劉熙《降名·釋書契》:“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睗h許慎《說文》:“硯,石滑也!薄盎庇栕鳌袄,與研磨用義。我國自古就把硯解釋為研磨工具。我國制硯,歷史久遠。古硯多用鐵、銅、銀、石、瓦、陶、澄泥、玉、漆等制成,最早的硯材,大概是石。品種繁雜,裝飾各異。隨歷史的演進,形制也各具特色,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F產地以廣東肇慶、
安徽、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為主,都具有硯石細膩、雕刻精美、發墨快、不損筆、不易干涸和易于洗滌等優點。藝人因材施藝,充分利用硯石的各種天然形態、色汗紋理、透明石眼,巧于雕成各式硯臺,風格清雋高雅,堪稱文房之寶。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臺有何區別呢?
考古學家曾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并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于這處遺址歸屬于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臺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么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于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于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范圍也最為廣泛。
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久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臺有何區別呢?
考古學家曾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并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于這處遺址歸屬于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義化,故這方硯臺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么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于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通常較為常見的有: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驁A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于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臺、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玉質,有圓有方,分蓋與身兩部分。
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玷污手,墊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