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城市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許多人類文明先驅的足跡,有些塑造了南京的城市特色,更有些堪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創舉。
一、南京城市發展中的“歷史之最”
1.城市建設
現存最古的樓——鼓樓
位于鼓樓廣場西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古代迎王、送妃、接詔、報時之處。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拱形城闕形狀,四面紅墻巍峙,上層為重檐翹角的木結構。鼓樓的建筑面積為880余平方米,在國內的鼓樓建筑為極為少見。據史書載,樓中原有報時用大鼓兩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點鐘一座,牙杖四根,以及計時用的銅壺滴漏等,明代以后,這些東西均遺失,樓亦經清代重修。清康熙帝南巡時曾登臨此樓。
最早的古道——丹陽古道
春秋戰國時期用于連接吳楚東西交通的古道,西經采石磯至楚國的腹地,東經秣陵、鎮江直通吳邑。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第5次東巡,曾經過此道去吳越舊地,在歷代的戰事中,此道一直具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最早的馬路——江寧馬路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4),洋務派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期間所修建!榜R路”一詞源于19世紀末的上海,因供英式馬車行駛而得名。江寧馬路以總督衙門(太平天國天王府舊址)為中心,東南至通濟門駐防城邊,出總督衙門西行北折穿碑亭巷,繞雞籠山麓,過鼓樓,再循舊石路出儀鳳門(今興中門,獅子山西側)至下關。路幅寬6-9米,是貫通城區南北的第一條干道。
最早的坐標地圖——江寧府城圖
法國人P L 蓋拉蒂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所繪,圖中注有中、法兩種文字,有比例尺,并標明坐標北和南京城的經緯度,即北緯32º3′41〃,東經有兩個標準,格林威治標準為118º46′55〃,巴黎標準為116º26′41〃。圖上清楚地標出南京城郭、道路、山、湖、河流、建筑、官署及古跡,對了解清末南京城的基本情況及歷史沿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此圖現存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2.社會文化
最早的市場——始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滅吳后,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橋西南的高地上修筑了越城,城中秦淮河的南北兩岸,是農民、漁民、手工業者和居民聚居的地方,也是產品交換的場所,這是有記載的南京最早的市場。
最早的商場——中央商場,1936年1月建成開業,當時有三層,占地8000多平方米,90多家廠商租賃鋪面,經營各類商品三千多種,還開設了茶座、酒吧間、跳舞廳。這是南京從傳統商業邁向現代商業的開始。
最老的清真菜館——馬祥興菜館,位于中山北路5號,始建于1840年,創始人馬思發原是河南農民,因家鄉遭災逃荒到南京后挑擔賣飯,人稱“馬回回飯攤”,后逐漸發展為回民餐館,取名“馬祥興”。地址原在米行大街(今雨花路)72號,1958年遷至現址。由于馬祥興的茶肴風味獨特,民國時期吸引了許多政府官員、駐華使節及社會名流慕名前往。1948年“國民代表大會”期間,此地更成為國民政府高級官員拉攏選票的場所,一連多天,代表云集,宴請不斷,盛極一時。
最老的面館——劉長興面館,位于中華路178號,始建于清朝末年,創始人劉國發原是制售餛飩的攤販,后購置店面經營面點,1935年即成為全市最大的面館。蔣介石作壽時所用面點即是該面館所提供。
最早的兒童啟蒙教育管理機構——太平天國時期設立的“娃崽館”。后易名為“育才館”,將太平軍官員及轄下的子侄輩,送入館內集中管理教育,學習太平天國自編的幼學教材。這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政府設立的官辦的兒童啟蒙教育管理機構。
現存最早的影劇院——大光明電影院,位于夫子廟平江府路11號,前身是民國時期的中央大戲院,創辦于20年代,文革期間曾一度改名為“燎原電影院”。
最早記載南京的私家專著——唐代許嵩所著《建康實錄》。計25余字,20卷,以實錄和記傳二種體例記錄了建康地區的城市風貌和六朝時期的一些事跡,是研究魏晉南北朝歷史和南京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2 【中國大地】歷史上的南京之最
最早的外事活動——東吳時期
孫權建立東吳政權后,多次派兵出海,意欲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嘉禾四年(235年),派使臣謝宏、陳恂出使高句麗(今朝鮮半島中部),與其互贈禮品。此后,東吳與海外諸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孫權還曾在建鄴城內專門為扶南(今柬埔寨)國王送來的樂隊建造了一座扶南樂署。大秦國(東羅馬)的商人和西域的佛教徒也常來行商、傳教。
二、南京的“中國之最”
1.城市建設
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
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以及日軍侵華期間,都曾有過在南京至浦口之間修建大橋或過江隧道的考慮,但均被外國專家否定了,1960年中國人開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全部采用國產材料,建造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12月29日正式建成通車!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上層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并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余為引橋,為我國橋梁之最。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最大的城墻——明城垣
明初所建的應天府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磚城,東依鐘山,南貫秦淮河,西據石頭城,北環玄武湖,直到獅子山。全長33.676公里,外廓長60余公里。共有13座城門,水關兩座。城墻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該城墻始建于1366年,建成于1386年,歷時21年,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大的照壁——夫子廟照壁
照壁是中國古代房屋建筑中的附屬建筑,一般為建在房屋門外正對大門的屏障墻壁,也稱影壁,為當時官衙或官宦人家房屋建筑所必備。位于夫子廟大門對面秦淮河南岸的大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全長110米,高8米,厚2.1米,東望鐘山,西飲石頭,懷抱淮水,氣勢尤為宏偉壯觀,為全國照壁之最。
最大的泮池——夫子廟前
泮池為古代學宮前的水池,因形狀如半月形,也稱為月牙池。古代學宮的形制多為前廟(文廟)、后學(府學、縣學),泮池建于文廟前。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夫子廟前的泮池是利用天然河流鑿成的,故而范圍極大,為全國同類泮池之最。
最大的無梁殿——靈谷寺無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殿東西寬53.8米,南北縱深37.85米,高22米,全殿作拱橋式,不用寸木,不設梁柱,全部以大型長方磚砌成。
2.社會文化
最早的人口普查記錄——明初朱元璋頒行的戶貼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為了整頓元末的混亂局面,對戶口和賦役進行有效的管理,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戶貼制度。由政府發給每戶戶貼,要求各戶詳細填寫人丁的數目、姓名、年齡、與戶主的關系以及該戶所有的產業。登記完成后調派軍隊協助地方政府去核實,對隱瞞或做假的,進行嚴懲。戶貼登記完成后由戶部負責管理,各地每年上報戶口增減情況,以便及時更正。洪武十四年(1381)該制度被黃冊制度取代。
最早的識字課本——南朝梁代在建康刊行問世的《千字文》
成書于公元六世紀初,是當時的御用文人周興嗣奉梁武帝之命編寫的。與成書于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配套稱為“三、百、千”,同為我國封建社會啟蒙教育的入門教材。被公認為世界教育史上問世最早、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識字課本。
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
位于夫子廟東側,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9),起初只是縣學、府學考試之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改為鄉試、會試場所。清光緒年間已擁有考生號舍20644間,東起今姚家巷,南至貢院東街和貢院街,西至貢院西街和夫子廟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與北京的順天貢院分別以“南闈”、“北闈”而著稱,同為我國最大的貢院。
3 【中國大地】歷史上的南京之最
最早的軼事類筆記小說集——南朝宋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
按內容分類詞,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考藝等36篇,主要記載漢魏以來,特別是兩晉人物的遺聞軼事和言語,涉及范圍很廣,是認識當時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
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主編的《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對唐代以后的文學有著很大影響,歷經一千多年而不廢。全書共60卷,選錄了自戰國到梁朝的屈原、賈誼、司馬遷、班固、張衡、曹植、陸機、陶潛等130多位知名作家和少數佚名作者的各種體裁風格的優秀作品,收錄文章480篇,詩歌700余首,分為詩、賦、表、書、頌、碑文等38類。
最早的文學界評論專著——《文心雕龍》,梁朝劉勰著,全書共10卷,50篇,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學評價專著。
最早的人物畫卷——《女史箴圖》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顧愷之有“才絕、畫絕、癡絕:三絕之稱,此畫筆跡酣暢周密,線條緊勁連綿,風格灑脫飄忽,謝安評之“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后此畫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被掠,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
最早的木刻版畫——南京是中國木刻版畫的發源地,明末清初時即盛行,在夫子廟一帶有許多家的木刻年畫作坊,我國民間的三大畫市: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都是在南京木刻版畫的影響下發展的。
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明代由解縉負責編纂,在南京國子監編抄成書。全書歷時6年,輯入了先秦至肯代各類古書8000余種,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錄60卷,共3億7千萬字,裝成11095冊,包括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經書、史籍、工技、農藝、醫學、宗教等科目,不僅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獻,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類書。原書于明末被燒毀,摹本也部分散失,目前僅存375冊。
現存最早的佛經總目錄——南齊僧?v在南京編錄的《出三藏記集》,全書共15卷,記錄了中土所翻譯的經、律、論三藏的佛籍總目錄。
最早記述中亞和印度地理風俗的著作——東晉時高僧法顯的《佛國記》,法顯是中國最早到天竺(古印度)留學的僧人,曾游歷30余國,歷時14年,并將其見聞記述成書,又名《歷游天竺記傳》、《法顯傳》。
最早的外國帝王墓——勃泥國王麻那惹加那墓,位于南郊安德門外石子崗西,明永樂六年(1408),麻那惹加那率150余人來訪,因病于南京去逝,葬于此地。
3. 科技成果
最早提出密率值的數學家——祖沖之,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7位,π=3.1415926-3.1415927,并首次提出π的約率七分之二十二和密率一百一十三分之三百五十五,較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同類研究提早1千多年。
最早的白口鑄鐵——1964、1968年,在六合縣程橋中學的兩座東周古墓中發現,距今3000多年,是國內發現最早的一件生鐵實物,領先于國外1900多年。
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吳末晉初的青瓷釉下彩盤口壺,雨花臺區長崗村六朝墓地中出土。該壺是我國目前已知東吳、西晉時期唯一、也是最完整的陶瓷繪畫藝術實物資料,將我國釉下彩制瓷工藝出現的時間,從過去普遍認定的唐代提前了約四百年。
最大的鐘——懸掛在鼓樓東北側大鐘亭內,通高4.27米,口徑2.29米,底邊厚0.17米,重約23噸,據傳撞之“聲聞十里”,不僅是南京現存最大的鐘,而且在國內也是罕見的大鐘,比北京、曲阜、開封等地的鐘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