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v1tj"></form><noframes id="tv1tj">
<noframes id="tv1tj">

<form id="tv1tj"><nobr id="tv1tj"><meter id="tv1tj"></meter></nobr></form>
<address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tv1tj"></address>
    <listing id="tv1tj"><listing id="tv1tj"><cite id="tv1tj"></cite></listing></listing>

        <em id="tv1tj"><address id="tv1tj"></address></em>
        第一課件網板報幼兒管理
        當前位置: 第一板報網 > 板報文稿 > 世界之最 >

        歷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2008《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無所依
        2007《The Departed》無間道風云
        2006 Crash 撞車
        2005 Million Dollar Baby 百萬美元寶貝
        2004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指環王III:王者回歸
        2003 Chicago  芝加哥
        2002 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      
        2001 《角斗士》 Gladiator      
        2000 美國麗人 American Beauty      
        1999 莎翁情史      
        1998 泰坦尼克 Titanic      
        1997 英國病人 English Patient 
        1996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1994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殺無赦 Unforgiven      
        1992 沉默的羔羊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   2   
        1990 為戴茜小姐開車 Driving Miss Daisy 
        1989 雨人 Rain Man      
        1988 末代皇帝 Last Emperor      
        1987 野戰排 Platoon 
        1986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1985 莫扎特 Amadeus      
        1984 母女情深 Terms of Endearment 
        1983 甘地傳 Gandhi 
        1982 烈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 
        1981 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1980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1979 獵鹿人 Deer Hunter      
        1978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1977 洛奇 Rocky      
        1976 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教父2 Godfather: Part II      
        1

        974 刺 Sting      
        1973 教父 Godfather      
        1972 法國販毒網 French Connection      
        1971 巴頓將軍 Patton      
        1970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1965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1964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3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61 公寓 Apartment      
        1960 賓虛 Ben-Hur      
        1958 桂河橋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環球旅行80天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1955 碼頭風云 On the Waterfront      
        1953 大馬戲團 Greatest Show on Earth 
        1952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 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      
        1949 哈姆雷特 Hamlet      
        1944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1940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關于奧斯卡:
         Academy Award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令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

        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突出成就給予表彰,創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后“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名稱來歷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后,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后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還有,著名演員蓓蒂·臺維絲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奧斯卡的。她說自己首次領金像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海蒙·奧斯卡·奈爾遜的名字“奧斯卡” ,被現場采訪的記者聽到,于是一下子傳開來了。
          此外,另有一種說法是:好萊塢專欄作家史柯爾斯基在第六屆頒獎儀式結束的當晚用打字機寫一篇報導時,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過去看過的某歌舞劇里的一場戲。那是一群喜劇演員走到樂池跟前,打趣地對指揮說:“奧斯卡,要香煙么?”指揮伸出手欲取,哪知這些喜劇演員不給香煙而躲開了。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獎座象

        征著欲望,應該具有喜劇性色彩。于是他在報導中寫道 :“ 凱瑟琳·赫本以《驚才絕艷》里艾娃一角贏得了奧斯卡!
          據各方面的分析來看,上述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因為蓓蒂·臺維絲首次獲最佳女主角獎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時奧斯卡這一別名早已家喻戶曉了。到于史柯爾斯基認為金像座應具有喜劇性色彩,這樣的看法未必為廣大電影界人士所接受。

         

        金像獎座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叉于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制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制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

        ,日后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結構:早期為錫銅合金(錫占92.5%,銅占7.5%),外敷金箔;現在為錫、銨合金,磨光后敷10K金箔,然后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層涂發光漆。
          價格:早期每個獎座價值30美元,現在價值350美元。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頒布了奧斯卡獎的所有權法,規定金像獎座不得買賣或抵押,如有發生,學院本部將向出售者索回相當于獎座價格的賠金。還有,如果一項獎有數人獲得,那么一個以外的獎座均按原價收錢。
          自一九四三年開始,由于錫、銅等金屬系重要的戰略物資,奧斯卡獎的塑像在連續四年內均由石膏制成,外而涂金。到戰后,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屬塑像換回。
          凡獲獎者,均可得到一條金像項鏈,送給自己的親人。這項鏈上面鐫刻著該親人的名字,項鏈懸著一枚有3.5公分長的奧斯卡金像。

         

        獎項設置
          首屆奧斯卡頒獎的項目跟現在不同,只有七項: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員③最佳女演員④最佳導演⑤最佳編劇⑥最佳攝影⑦最佳美術設計。以及另外兩項特別獎:藝術品質獎及技術效果獎,但這

        兩項只頒了一次,第二屆就取消了。首屆的金像獎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產生,于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大飯店頒獎,出席人數約二百五十位。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成就獎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特別獎則有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眾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為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后”之稱,是男女演員們凱覦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后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后,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從一

        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意大利獲獎十次,法國獲獎七次,瑞典獲獎四次,日本,前蘇聯和聯邦德國各獲獎三次。

         

        評獎規則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采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后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采用不記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后,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后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奧斯卡評審規則由兩部分組成:評審機構規則、評審獎項規則。
          奧斯卡的評審機構概說起來并不復雜,分為二級金字塔形式,最高層是學院主席評審團,下設學院分支評審團。主席評審團人員從下屬14個分支學會(演員協會、導演協會、藝術指導協會、攝影協會、美術師協會、編劇協會,電影執行人員協會、電影剪輯協會、電影制片

        協會、音樂協會、錄音協會、公共關系協會、短片和長片動畫協會、視覺效果和作者協會)中選撥出來。除主席團主席來自電影剪輯協會外,其他成員分別從余下每個協會中分別挑出三名代表組成。主席團官員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兩個副主席、財務主管和秘書長,任期為一年,連任不超過四任。學院的管理活動主要在學院主席所任命的執行官監督下進行。主席團成員每屆任期一年,在同樣職位連任不超過三屆。主席團成員資格聘選的主要條件是你在這一行業的貢獻和聲譽,和最少兩名在職委員的推薦。主席團下設的分支學會評審團,除了職業評委外,還包括一支龐大的自愿參與會員隊伍,每個分支自愿參與會員達到五、六千人次,這其實才是奧斯卡影響的真正來源。
          相對于奧斯卡的評審機構規則,奧斯卡的評審獎項規則可謂相當繁瑣,有幾十頁之多。奧斯卡的年度規則盡管近些年來幾乎無甚變化,但仍然還是會被準時、一絲不茍地發布到官方網站 http://www.oscars.org 上。
          規則正題包括幾大部分——對參賽影片的資格條件限定、投票規則限定以及針對各類獎項的具體評選辦法。

         

        資格限制
          1、長片電影時間長度長于40分鐘,用35mm或70mm的膠片或是非錄像帶公開放映過。
          2、要在洛杉磯的某

        家商業院線放映過,且在此上映期間的廣告和市場開發符合業界慣例,上映的時間必須在2003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之間。
          3、在洛杉磯上映前也還要在美國之外的商業院線首映過,影片的公開首映若不是在劇場放映的(如廣播、有線電視及家庭錄像片和互聯網等),將無資格參加奧斯卡評選。首映后的六個月之內不可以在除影院之外的媒體上公映,六個月之后才可在非院線媒體上映。
          4、在獎項規定截至日期前提交。
          5、提交的時候要附帶全面而真實的電影可靠的電影制作職員名單以及影片被放映的洛杉磯院線名稱及放映日期。
          6、送交理事會參評的影片不能于2004年1月31日收回。
          7、理事會將最后確定評選資格,理事會不會受任何人為障礙約束干擾,它會為獎項評選做出自己的獨立決定。
          8、如果發生任何爭執,理事會有權保留獎項直至爭議解決再作評定。
          9、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電影協會主席宣布某部電影或相關電影資料的奧斯卡獎項的提名資格,既說明該項目入圍奧斯卡該項目角逐(既是獲得提名,是否獲最終學院五項提名并與頒獎禮當天與柯達劇院宣布其提名及是否獲獎,由美國電影學會及IMDB另行評判)

         

        投票規則
          1、 各類獎項的最后一輪投票只有那些積極的終身

        的學院成員才具有的資格。
          2、 有資格參評的影片將被放入奧斯卡年度“評選放映表”。
          3、 除了表演獎投票外,提名投票的單張“評選放映表”僅指參評影片名稱而不包括相關個人名字。
          4、 提名和獎項是秘密投票選出的,由學院提供印制的選票,無記名投票。由學院主席指派合格的公證員開啟和計算票數。
          5、 在提名投票中,所有選票的計分采用優先選擇和加權平均值制。非提名影片無資格參加最后評選。
          6、 每個獎項的提名不超過五部。
          7、 如果一項提名影片因為某種特殊原因被理事會宣布廢除評選資格,不會增加新影片填補空缺,此項將以少一個提名名額的方式進入下一輪投票。
          8、 投票得將的影片如果是合作完成的,則作品作者都會得到小金人,除非此項獎項獎品數有數額限定。若最終投票中有兩部影片得分一樣,就兩部都授獎。
          至于各類具體獎項評選辦法規則,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羅列了。但要特別提到的是最佳外語片的評選規則,因為這才似乎和我們關系真正緊密一點。

         

        外語片規則
          1、參評奧斯卡獎項的外語影片是指片長長于40分鐘,在美國之外的地方發行制作,主要用非英文對話的影片。
          2、參賽外語片必須在規定時間段在國內首映,用3

        5mm或70mm膠片在商業劇院連續上映七天以上。
          3、選用對話應該是該國母語。準確達意的影片英文標題是需要的。
          4、一個國家只能遞交一部影片。
          5、學院會向參評機構發放正式報名表,便于參評影片的制作公司填寫詳細信息。在推定日期學院辦公室必須收到參評影片報名表、演員表、制作人員表、簡短英文該藥、導演介紹、影片海報等。
          6、同時還應寄一份影片副本,內容必須和正本相同。
          7、外語片評委獎秘密投票產生五部最佳提名。
          8、最佳外語片的最后一輪投票只有那些積極的終身的學院成員才具有的資格參與。
          9、外語片也可以參加別的獎項評選,但是條件是必須要在洛杉磯的某家商業院線連續放映至少七天以上,且在此上映期間的廣告和市場開發符合業界慣例,必須在規定的時間段內上映。
          10、獲最佳外語片獎項后,由導演代表團隊領取奧斯卡獎。

         

        奧斯卡策略
          奧斯卡策略之一:權威的樹立
          奧斯卡權威的樹立并非一蹴而就,它這一方面依賴于其本身對規則的嚴格執行和對電影藝術的尊重;另一方面,則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奧斯卡舉辦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于民間組織形式,對官方一直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1920年代,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被置于金

        融寡頭摩根集團和企業財閥洛克菲勒控制之下,而此時電影工業在美國也開始嶄露頭角,兩大財團竭力企圖在各方面控制好萊塢八大影片公司,華納和福斯兩家電影公司曾為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提出訴訟,皆以失敗而告終。與此同時,兩大財團也通過白宮作為總代理名正言順地表達了自己對學院獎的關注,在第四屆學院獎,不僅送來了會務費,而且副總統還親臨會場。此舉雖說是財團控制下的白宮為滿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學院不一定領情,但在壯大學院聲勢和樹立學院威信方面卻起了很大作用。
          此后,又曾有過兩位總統親臨奧斯卡頒獎現場,第13屆(1941年)羅斯?偨y和第39屆(1966年)里根總統,但此時總統光臨現場和當年副總統的出席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羅斯福的出席是為了表彰好萊塢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而里根則是來看望老朋友的。
          奧斯卡策略之二:順勢而行
          奧斯卡雖說是站在電影流行藝術的風口浪尖,但卻極少標新立異,大部分時候都選擇順勢而行,特別在特殊年代,這一傾向就尤為明顯。二戰期間的第15屆奧斯卡(1942年)把六項大獎授予了應時之作《忠勇之家》,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美越戰爭的開火,國內反戰情緒日漸增高,第51屆(1978年)奧斯卡

        把五項大獎授予了反越戰題材片《獵鹿人》,這還引發了國際輿論界的軒然大波,同年三月,在柏林電影節上,蘇聯代表團為了抵制《獵鹿人》的放映,率領古巴、東歐等國代表團退出電影節。下面再舉一例作證明:只要稍微關心電影的人,沒有誰不知道《阿甘正傳》,它曾橫掃第67屆(1994年)奧斯卡,獲13項提名(最后獲六項大獎),由于《阿甘》的出現,年度奧斯卡評選成為了很多經典力作——《獅子王》、《肖申克的救贖》、《真實的謊言》揮之不去的一場噩夢。但鮮為人知的是,《阿甘》其實是奧斯卡順應美國社會長期彌漫的強烈的反智情緒和撫平越戰傷痛呼聲的產物。最后要提出的是,奧斯卡的“順勢而行”僅針對影片的題材而言,對于影片的藝術要求,并未降低評判標準,以上所提幾部影片,在題材上可圈可點,但在藝術水準上,亦屬佼佼者。
          奧斯卡策略之三:票房決定一切
          談到奧斯卡,有一個話題永遠也無法繞開,那就是奧斯卡評委在評定優秀影片時,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何去何從?這也是奧斯卡歷年引起的最大爭議之一。通常情況下,奧斯卡評委對此采取折衷手段,選取的影片一般既“藝術”又“商業”,兩者達到最佳結合點,既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賣乖之嫌。但

        也有繞不開的年份,偏偏出現極端“藝術”卻也是極端“票房毒藥”的影片,在這種情況下,好萊塢評委往往選擇的是放棄。上世紀全美經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凱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屆奧斯卡時,學院對評獎規則還未進行改革,采取的是資深影評人評選制,專家們折服于《公民凱恩》高超的電影技巧,給予了9項提名,但影片上映以來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績和在公眾中冷清的反應,讓評委們在最終評定時感到頗為棘手,斟酌再三,把大獎給予了它的對手《青山翠谷》,《公民凱恩》僅獲一項最佳編劇獎。
          奧斯卡策略之四:懸疑的締造者
          1940年,希區柯克那部著名的驚悚懸疑片《蝴蝶夢》奪魁第十三屆奧斯卡,與此相若的是,奧斯卡也走進了它的懸疑旅程——從本屆開始,獲獎名單將采用密封方法,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不拆開它之前,任何人都無權知道結果。這一做法無疑是奧斯卡的點睛之筆,之后成為國際諸多電影節的借鑒典范。
          奧斯卡猶如一潭深水,浪花飛濺之下是涌動的暗流。奧斯卡被推到舉世矚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軟硬件”和諧匹配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原因,那就是——利益。據內行人估計,一部影片如果獲得奧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萬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獲獎,票房收入

        還將增加2000萬美元。例如,1981年,《極地站車》獲得最佳故事片獎,獲獎后的三周就賺了近一千五百萬美元。而離我們較近的《莎翁情史》,在 1998年12月底上映,到次年2月獲得提名時,票房收入為3630萬美元,在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后,票房翻了一倍多,又賺了3670萬美元;三月底得大獎后,另增加了2700萬美元。按照估計,該片60%的票房都跟它受到奧斯卡獎青睞有直接關聯。而且,影片獲獎后,對演員的回報也相當豐厚,不僅身價攀升,能得到實質性的物質回報,本人甚至還可以憑借奧斯卡的權威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出于以上這些原因,好萊塢各大制片公司幾乎每年都要押寶于某部電影,為其耗費巨大的廣告投資。從五十年代早期開始至今,好萊塢的兩份定期刊物《聯合演出日報》和《好萊塢報道》成為了各大制片公司爭奪的主要陣地,它們買斷其中的多頁版面刊登電影廣告。例如,在1984年的奧斯卡評選前夕,米高梅和聯美公司買了《聯合演出日報》的31頁版面,而派拉蒙則為為年度參評影片《母女情深》買下了28頁版面,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和AB影片公司也不甘示弱,為《希爾克伍德》一口氣買下了50頁廣告?梢杂嬎阋幌拢援敃r該雜志廣告價格每頁3500美元計算,各大公司

        在頁面廣告上的費用就高達幾何。除此而外,各大制片公司在電視臺黃金時間插播的電視廣告上也得花大筆費用。時至今日,互聯網也成為了他們進行影片宣傳競爭的主要手段。
          制片公司通過各種媒介方式宣傳影片主要是要在公眾中擴大影響,爭取票房,但是,要想真正獲獎,僅靠輿論影響力是不夠的,因為,奧斯卡獎項的選票是牢牢攥在學院評委的手里的。制片公司要想穩操最后勝券,必須采用“非常手段”。
          在奧斯卡評委團里搶占評委席成了各大制片公司屢試不爽、頗有成效的一個招數。我們可來看以下這個例子:如前文所提到的,早期的奧斯卡是幾大制片公司一手扶持下成長起來的。其中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公司)無疑在學院中占據絕對優勢(這除了Metro-Goldwyn-Mayer本身經濟實力強大外,它當時的總經理路易斯.B.梅耶為學院的成立所立下的汗馬功勞而產生的影響力也不可忽視),學院首屆主席就是由米高梅旗下的著名默片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擔任的。在學院成立的前十年,最佳影片的獎項幾乎被米高梅公司所囊括,當時好萊塢流傳一句話:“只要你跟Metro-Goldwyn-Mayer簽約,就有得獎資格”。

        第一板報網是第一課件網旗下專業板報網站,提供各種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板,以及板報素材,板報教程等資源,是大家辦報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xed-int.com
        欧美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