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一:航天的基本介紹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太空飛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飛行,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
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臻g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臻g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分類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恒星際航行)。
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執行軍事任務(具有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軍用航天;執行科學研究、經濟開發、工業生產等民用任務(具有非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民用航天;執行商業合同任務(以營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成為商業航天。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載人航天;沒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不載人航天。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航天系統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 1在前蘇聯發射成功,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宇宙空間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疆域,并且將這一年定為第一個國際空間年。近半個世紀以來,航天技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航天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科學活動、軍事活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部門,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航天系統是指由航天器、航天運輸系統、航天發射場、航天測控網、應用系統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務的工程系統。其中應用系統指航天器的用戶系統,一般是地面應用系統,如各類衛星的地面應用系統、載人航天器的地面應用系統、空間探測器的地面應用系統。
航天系統按是否可載人可分為無人航天系統、載人航天系統;按用途可分為民用航天系統和軍事航天系統;按航天器種類可分為多種,如衛星航天系統、載人飛船航天系統、月球衛星航天系統等。
航天系統是現代典型的復雜工程大系統,具有規模龐大、系統復雜、技術密集、綜合性強,以及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應用廣泛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等特點,是國家級大型工程系統。組織管理航天系統的設計、制造、試驗、發射、運行和應用,要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在航天工程實踐中形成了航天系統工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完善的航天系統是一個國家航天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這種實力。
手抄報二:航天的名詞來源
“航天”一詞是錢學森首創
《錢學森傳》作者葉永烈:“航天”一詞錢學森首創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在30年前,時任《向宇宙進軍》一片導演的葉永烈就與錢學森見過面。當時,錢學森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因為該片涉及到航天火箭方面,所以錢學森就負責影片的審查。
30年后,葉永烈開始寫作《錢學森傳》,并于國慶前夕完成,共40萬字,目前已交與出版社排版校對。今天下午記者專訪了葉永烈。
認識錢學森源于一次影片審查
我結識錢學森已經整整30年。 事情的起因是我當時擔任《向宇宙進軍》一片的導演,這是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共分三輯,我把拍攝提綱寄往主管部門——國防科委以及第七機械工業部審查,沒想到當時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錢學森親自看了拍攝提綱,乘來滬之際跟我談談他的意見。當天晚上,我如約前往上海延安飯店。柳鳴領著我來到樓上一間會客室,我剛坐定,穿著一身軍裝的錢學森就來了。他摘下軍帽,露出寬廣豐滿而白凈細嫩的天庭,書生氣質,溫文爾雅。一雙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雖說他出生在上海,由于三歲時便隨父親前往北京,所以滿口京腔。他謙遜地自稱“笨人”,“對藝術外行”,卻對影片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
他告訴我,來上海之前,曾經與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任新民就拍攝提綱交換了意見。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這么重視影片的拍攝,真使我感動。
錢學森說,影片的開頭應該表現中國古代對太空的美好幻想: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立軸上的月亮、太陽、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話、敦煌飛天壁畫。在歷數古人的飛天之夢時,錢學森還建議,這一組鏡頭最好以古箏配上中國古典樂曲……其實,淵博的錢學森對藝術十分在行,尤其是音樂。他當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曾是校樂隊的主力圓號手,何況他的夫人蔣英是留學德國的女高音聲樂家。
錢學森創“航天”一詞 源于毛主席詩句啟示
錢學森告訴我,“航天”一詞是他首創。他把人類在大氣層之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是從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說,最初是從毛澤東主席的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得到啟示。他還提出了“航宇”一詞,亦即“星際航行”,他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詳盡地論述了行星之間以至恒星之間的飛行。如今,如果說“航宇”一詞對于普通百姓還有點陌生的話,“航天”一詞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我問錢學森,如何把握有關火箭的保密尺度。他回答說:“關鍵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如果拍火箭,一個圓筒子,朝上跑,那有什么可保密?大家都是這個樣子的嘛,F在你們別多想這些保密問題,多想了,會束縛思想。思想束縛了,什么都不敢動了!
錢學森很健談 一口氣說兩個多小時
錢學森非常健談,一口氣談了兩個多小時。見面的第二天,我根據筆記整理出一萬多字的錢學森的談話記錄,交打字員打印(那時候還沒有電腦)。這份打印稿,如今成為珍貴的文獻。
從那以后,我與錢學森有了多次交往,有時在北京國防部他的辦公室,有時在文化部電影放映室,有時在他家中。每一回去北京送審影片,他總是親自看,一邊看一邊談意見,而我則坐在他的旁邊作詳細記錄。
錢學森說:“中國人最早發明火箭。這是世界公認的。我們發明了火箭,這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在南宋的時候,我們發明了火箭。這一點,提綱中是講到了,不太著重,但是值得給予相當的份量,這件事應該好好宣傳一下!备鶕X學森的意見,后來在影片中,我特地加了一個動畫鏡頭,按照中國古代的火箭“飛火龍”的形象,設計了“火龍出水”的場面。錢學森在審查影片時,對這個動畫鏡頭十分滿意。
我發現,錢學森審查影片非常仔細,尤其是涉及保密的問題。比如,在我看來,火箭發射時,尾部噴射的火焰極其壯觀,所以先用尾部噴火近景,再跳接火箭上天遠景。錢學森告訴我,那個近景一定要剪短,火箭尾部的噴射口剛一露出,馬上跳遠景。他說,那個近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泄密就會泄在近景上。所以,在影片中,大都用“一個圓筒子,朝上跑”,這樣就避免了泄密。